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性极大限制了业界对植物与土壤氮动态关系的认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德军团队以西南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45个植物物种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介于0.15至3.57的样方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微生物无机氮同化速率以及净氮矿化、净硝化速率。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促使有效氮水平沿植物物种多样性梯度显著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其转化过程的影响。受访者 供图该团队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受到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属性的强烈影响。其中,土壤......阅读全文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正式出版发行

  6月10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等主编的《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一书正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距《海南植物志》出版35年后历经作者两年多的编研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  该书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长期以来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调查所得的植物标本为基础,并参考近年来发表的相

森林植物多样性和物种周转共同调控土壤氮、磷有效性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关于植物对土壤的反馈作用鲜有报道。目前普遍认为,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然而,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氮、磷有效性并不是单一线性关系。森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周

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类别名称计算公式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1-∑Ni2Shannon-Wiener指数H=-∑PilogPi备注:式中,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个体总数,Pi=ni/N,ni为物种i的重要值,Ni为物种i的个体数。

长期氮富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77.shtm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在揭示长期氮富集对生长季节内物种获得、丢失、周转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态学期刊》。 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引起了大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程度,其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格局和空间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大到物种进化,小到群落演替、季节性变化,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或周期性的变化。在空间维度上,受热量、水分、地表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呈现出纬度地带性、海拔地带性等特点。物种多样性

版纳植物园大样地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是探讨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有非常有效的途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兰国玉博士等在曹敏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西双版纳20公顷大样地20个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树种与生境间的关系、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研究了这些树种之

生物多样性不是只数数物种

  Emmett Duffy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此刻他正身处巴拿马沿岸水域5米深处,他的目光被一大只黄白色刺魨吸引。要不是躲在巨大的树枝状鹿角珊瑚下,移动缓慢的刺魨本来应该是捕食者的首要目标。  这个场景让Duffy突然灵光一闪,他曾经去过加勒比地区,那里的珊瑚更丰富也更多样,但个头比较小,生活在那

植物多样性能预测昆虫多样性

  日前,应用宏条形码技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俞维理课题组对“植物多样性精确预测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结论进行了验证和扩展。  昆虫具有宿主特异性,因此植物多样性应该能够预测昆虫多样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该结论;直到Basset 等人在一个热带森林里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采样,并结合复杂的统计模

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11月22日,国际权威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刊出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在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昆明植物所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羊肚菌是珍稀名贵的食用和药用真菌,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干品价格高达2000元/kg。由于该属物种形态特征高度可塑,仅靠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基本无法辨别物种。过去我国报道的新分类单元仅5个,且种间区别不易界定。该属个别种有望实现商业化栽培,但尚无可靠的物种识别标准或物种DNA条形码,也无准确的科学名

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热带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在辽阔的中国海域上,分布着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海洋岛屿。这些岛屿为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不同于大陆的独特的栖息地,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由于海岛考察费用高、难度大,限制了科学家对我国多数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状况的认知。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热带海洋岛屿(包括

版纳植物园揭示土地利用对林下层鸟食虫物种多样性影响

  尽管林下层食虫鸟类对人类干扰所做出的响应的域性差异可能相关于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但是可以确定,这些物种对森林采伐尤其敏感。南亚地区在十九世纪遭遇了大面积的森林转变为耕地的进程,这为更为近期的热带地区森林采伐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硕士毕业生Rac

新研究揭示干旱对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反复干旱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威胁,但对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干旱依赖性仍知之甚少。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储诚进团队研究揭示了干旱对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相关研究5月4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植物多样

生态中心在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侵蚀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为控制土壤侵蚀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土壤侵蚀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因为当前的恢复策略过多地聚集于植被覆盖度,忽略了植被的组成和结构,导致大面积的单一植被,而这些植被在控制土壤侵蚀方面效能有限,因为他们冠层和根系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当前的植被恢复方案迫切需要改

鸟类多样性减少不只意味着物种灭绝

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对鸟类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仅意味着物种的消失。 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统计模型预测,现存鸟类的形态多样性降低速度大于物种灭绝速度。研究结果揭示了人们可能会失去哪些鸟类,以及哪些地区最容易受到同质化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少数民族庭院有效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西双版纳地区传统少数民族生活的庭院生态系统有效保存了野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资源保护遗传学》上。    在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混农林生态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

研究揭示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

  南岭山地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之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特殊土壤生境丰富多样,较强的土壤、地质异质性孕育了南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关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典型的特殊土壤生境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

关于类囊体的植物种类介绍

  1、基粒类囊体  许多类囊体像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叶绿体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2、基质类囊体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

广东河源发现植物新物种

从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种,命名为河源堇菜。该学术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北欧植物学杂志》发表。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叶钦良是河源堇菜发现人之一。据他介绍,2021年2月,保护区科研团队和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的应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着怎样的维持机制?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马克平研究团队首次结合亚热带森林幼苗更新动态监测数据、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邻居效应模型,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方式,提出了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

热带雨林植被群落构建的微生物反馈调节机制研究获进展

  热带雨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却支撑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生物多样性,尽管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为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长时间淋溶和土壤酸化导致土壤养分相对其他森林比较匮乏,不利于植物生长。热带雨林如何在土壤有效养分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物种共存、维持生物多样性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研究表

温度阈值驱动青藏高原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生物格局

已有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存在阈值效应。当环境温度跨过阈值,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急剧下降。这种非线性响应增加了预测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暖响应的难度。然而,鲜有关于植物微生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是否存在阈值效应的研究。植物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忽视微生物对植物

欧盟发布非洲土壤多样性地图

一张欧盟委员会2013年测绘的非洲土壤地图   一个多国研究小组日前绘制完成了一份有关非洲土壤情况的地图集。这是第一本关注土壤这一重要自然资源的地图集,将有助于农民、土地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以及用可持续手段管理土壤的必要性。   大部分非洲人民对他们拥有的重要资

丛枝菌根真菌调控不同功能群植物种间关系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16.shtm作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关键有益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与80%以上的陆生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协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养分,同时促进相邻植物之间的资源合作,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

大型非本地物种可增加生物多样性

  驼鹿和水牛经常会啃掉并且糟蹋植物,因此这些大型动物从原生地逃离并入侵其他地区看上去可能是一件坏事。   不过,它们在地球上“漫游”似乎也有好处。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类的引入,像骆驼、驼鹿、水牛和驴一样的野兽——由于体型较大而被称为“巨型动物”——大量地在原生地以外的区域生活。通常,生态

研究揭示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鹏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少英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刘少英、张鹏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博士后王晓云(现

外来入侵物种危及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引关注

   当在路边草丛或者自家庭院中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可能不会感到惊奇。但在生物学家或者生态学家看来,或许这是一场“战争”的信号。专家们将其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更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些入侵者,包括啃食森林的黄蜂、耐寒的北美鲈鱼和吸

植物形态多样性的观察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地球上生活若数十万种植物,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同一种植物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其形态也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每一株植物可能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株植物上的器官(如叶、茎),处于不同的部位时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是植物形态的多样性。但是,同一类群在形态上总是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