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性极大限制了业界对植物与土壤氮动态关系的认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德军团队以西南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45个植物物种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介于0.15至3.57的样方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微生物无机氮同化速率以及净氮矿化、净硝化速率。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促使有效氮水平沿植物物种多样性梯度显著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其转化过程的影响。受访者 供图该团队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受到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属性的强烈影响。其中,土壤......阅读全文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长期氮富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77.shtm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在揭示长期氮富集对生长季节内物种获得、丢失、周转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态学期刊》。 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引起了大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

我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养分限制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和养分限制比较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长及其一系列活动往往受养分有效性的

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15%,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丰富。喀斯特也是一种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坏之后较难恢复。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可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破坏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一洞一新种:救救喀斯特洞穴生物

  拥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闻名于天下。当人们游览那些天然喀斯特洞穴时,可曾想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拥有着丰富、多样而独特的生物群落。  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  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评述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

森林植物多样性和物种周转共同调控土壤氮、磷有效性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关于植物对土壤的反馈作用鲜有报道。目前普遍认为,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然而,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氮、磷有效性并不是单一线性关系。森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周

《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正式出版发行

  6月10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等主编的《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一书正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距《海南植物志》出版35年后历经作者两年多的编研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  该书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长期以来在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调查所得的植物标本为基础,并参考近年来发表的相

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新进展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被认为是氧化亚氮(N2O)的主要自然排放源之一。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年降水分配不均以及持续高氮沉降的特点显著影响了土壤氮转化过程,从而潜在增加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素的损失(淋溶和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转化包括氮矿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均由土壤微生物介导。然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微

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亟须得到保护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林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段一凡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拥有非常辽阔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些喀斯特地貌孕育着大量的特有物种,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

   中国南方喀斯特起源古老、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生态与进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等完成了首个喀斯特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的全基因组测序。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对喀斯特植物的多样性起源和适应性进

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类别名称计算公式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1-∑Ni2Shannon-Wiener指数H=-∑PilogPi备注:式中,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个体总数,Pi=ni/N,ni为物种i的重要值,Ni为物种i的个体数。

季节降水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研究获进展

  IPCC评估报告以及全球气候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亚热带地区季节降水变化日趋严峻,干季降水减少,湿季降水增加,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降水格局的变化将影响土壤氮矿化速率,N2O排放以及植物对氮的吸收。亚热带森林土壤是无机氮淋溶和N2O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了解该地区土壤氮循环对季节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其内在

不同水分和不同温度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分析

氮素是限制各种生态系统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子之一,土壤有机态氮须经土壤微生物作用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态氮,这一过程被称为氮矿化。研究表明,温度、水分等因素影响土壤氮矿化的过程。从矿化氮的组成看,硝态氮的含量显著增加,而铵态氮含量减少,这可能是在硝化进程中,即NH4-N快速氧化成为NO2--N,

沈阳生态所土壤碳氮矿化的根际激发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全球陆地生物圈45%的碳,其中大约有383Pg以有机碳的形式储存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矿化在减缓全球CO2浓度升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际激发效应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尤其是氮)循环。根际激发效应最高可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加快近4倍,足以

树种种间差异影响根际激发效应

  日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团队以我国人工林种植面积较大,菌根类型、生长速率、细根属性等均有显著差异的杉木,以及日本落叶松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和15N示踪技术,同时监测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森林土壤有机质矿化在减缓全球CO2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程度,其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格局和空间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大到物种进化,小到群落演替、季节性变化,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或周期性的变化。在空间维度上,受热量、水分、地表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呈现出纬度地带性、海拔地带性等特点。物种多样性

研究揭示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

  南岭山地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之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特殊土壤生境丰富多样,较强的土壤、地质异质性孕育了南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关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典型的特殊土壤生境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

沈阳生态所在植物群落物种周转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

  全球氮沉降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造成当前植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而物种多样性是由物种的周转决定的。对降水格局改变以及氮沉降加剧后物种周转过程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多样性改变的机理,然而,相关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化学研究团队以中国科学

科学家揭示细菌多样性与温度和营养盐耦合关系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王建军、沈吉等在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自然—通讯》。  科研人员选取亚热带(中国)和亚寒带(挪威)二个地区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沿海拔梯度添加营养盐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营养盐和温度对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表明,沿着温度梯度或者山地

草丛群落可通过改善土壤AMF群落提高P的吸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西南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菌根真菌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获得新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该区养分快速丢失,植被演替初级阶段普遍处于“氮限制”状态。外源氮(N)输入是生态系统氮限制消减的

广东西江流域土壤性质和功能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林业科学院合作,对广东西江流域土壤性质和功能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空间格局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生态指标》。 表层土壤氮是植物养分吸收的主要来源,其动态变化与森林生产力、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密切相关。作为珠江最大的支流,西江流域占

云南半叶趾虎家族添“新成员”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国际研究生Ade Prasetyo Agung及其合作者,通过整合线粒体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发现被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的标本中存在多个“隐存种”。其中,发现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和普洱市思茅区及宁洱县的半叶趾虎被确认为2

喀斯特植物基因组大小的进化模式研究获进展

  基因组大小即物种单倍体的DNA含量,是一个物种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也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物种基因组大小的进化包括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等多种机制,但不同机制在基因组大小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却一直存在争议。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热点区域,迄今为止没有开展过该地区植物基因组大

版纳植物园大样地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是探讨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有非常有效的途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兰国玉博士等在曹敏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西双版纳20公顷大样地20个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树种与生境间的关系、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研究了这些树种之

贵州将优先保护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

  贵州省将重点突出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确保贵州特色优势与最重要、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  记者从18日召开的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上了解到,《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同时,以县为单位的生物多

华南植物园探讨氮沉降对存留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组博士生黄柳菁在任海研究员和陈红锋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广州市城郊梯度上存留的天然恢复50年或以上的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郊梯度上的植被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属性,并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森林土壤特征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城市

华南植物园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目前有关氮沉降与森林土壤酸化的研究及其理论主要来自北半球“氮限制”(N-limited)的温带和北方地区,我们仍然不清楚长期氮沉降如何影响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土壤酸化问题。在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莫江明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及其同事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