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樱桃红斑肌阵挛综合征的简介

樱桃红斑-肌阵挛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证实神经氨酸沉积症患者存在10q23基因突变,导致β-N-乙酰神经氨酸酶缺陷,使神经系统出现因溶酶体贮存所致功能受损。 多在8~15岁发病,可见进行性视力减退,晶体混浊,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色斑,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等,发病后数年内出现肌阵挛,多肌阵挛和意向性肌阵挛。......阅读全文

关于樱桃红斑肌阵挛综合征的简介

  樱桃红斑-肌阵挛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证实神经氨酸沉积症患者存在10q23基因突变,导致β-N-乙酰神经氨酸酶缺陷,使神经系统出现因溶酶体贮存所致功能受损。  多在8~15岁发病,可见进行性视力减退,晶体混浊,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色斑,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等,发病后数年内出现肌阵挛,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简介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paraneoplasic opsoclonus-myoclnia,POM)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健康搜索在。眼肌阵挛(opsoclonus)源于波兰文,是眼球跳舞之意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简介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paraneoplasic opsoclonus-myoclnia,POM)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在。

肌阵挛的类型

  根据发病的年龄、病因及预后又可将肌阵挛癫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良性婴儿期肌阵挛性癫痫 见于1~2岁健康婴幼儿,特征为短暂暴发的全身性肌阵挛,常有癫病或惊厥家族史、脑电图在睡眠初期有短暂广泛的棘慢波暴发。适当治疗可控制发作。  (2)青少年期肌阵挛性癫痫(或前冲性小发作) 此型特征为发生于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检查

  1.CSF检查发现轻度的白细胞增高和轻度的蛋白含量增高。  2.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有抗-Yo抗体存在,同时也有抗-Ri抗体的存在,抗-Ri抗体的存在可以作为斜视性眼阵挛并发癌肿以及指导预后的指征。  3.CT扫描常无异常发现。  4.MRI检查有时可见脑干部位异常信号。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症状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在。  眼肌阵挛(opsoclonus)源于波兰文,是眼球跳舞之意,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年龄平均为18个月,女性略多于男性,急性起病多见,成年患者发病年龄各异,其病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抗体检查,系统检查未发现癌肿,需定期复查,脑脊液及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血清或CSF特异性自身抗体可确诊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和提示潜在的肿瘤性质。  注意与神经系统原发性疾病鉴别。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发病机制

  此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自身免疫机制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部分合并有乳腺癌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存在抗-Ri抗体,虽然此抗体在病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但当患者存在副肿瘤性斜视性眼阵挛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抗-Ri抗体的存在提示有乳腺癌的潜在可能,有人认为本病的损害部位位于脑桥的中央网状结构内,由于本

肌阵挛发作的特点

  (1)单个发作时间短,发作一次为2~10秒; (2)全身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向前屈曲;  (3)发作次数频繁,一日多发,每次发作可连续多次甚至数十次;  (4)发作时间通常是在刚入睡或刚醒而意识尚处于朦胧状态时,可伴有意识丧失、出汗、面部青紫及疲困嗜睡;  (5)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不一,发作间期则多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症状及检查

  症状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在。  眼肌阵挛(opsoclonus)源于波兰文,是眼球跳舞之意,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年龄平均为18个月,女性略多于男性,急性起病多见,成年患者发病年龄各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检查及诊断鉴别

  检查  1.CSF检查发现轻度的白细胞增高和轻度的蛋白含量增高。  2.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有抗-Yo抗体存在,同时也有抗-Ri抗体的存在,抗-Ri抗体的存在可以作为斜视性眼阵挛并发癌肿以及指导预后的指征。  3.CT扫描常无异常发现。  4.MRI检查有时可见脑干部位异常信号。  诊断鉴别  主要

简述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临床表现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在。  眼肌阵挛(opsoclonus)源于波兰文是眼球跳舞之意。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年龄平均为18个月女性略多于男性,急性起病多见火罐网。成年患者发病年龄各异其病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发病机制  此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自身免疫机制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部分合并有乳腺癌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存在抗-Ri抗体,虽然此抗体在病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但当患者存在副肿瘤性斜视性眼阵挛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抗-Ri抗体的存在提示有乳腺癌的潜在可能,有人认为本病的损害部位位于脑桥的中央网状结

肌阵挛的临床表现

  (1)鞠躬样痉挛: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短暂的全身肌肉痉挛,颈、躯干和腿弯曲、内收或外展,双臂向前向外急伸呈拥抱状;  (2)点头样痉挛:出现点头样发作;  (3)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平时若不注意则很难发现。  肌阵挛癫痫的病人可表现为突然头、颈、肢体或躯干肌肉的单次抽动,有时仅为一块肌肉或

关于非节律性肌阵挛的基本介绍

  1.多发性副肌阵挛:1881年Friedrich氏首先报道故又名FRID—erich氏病。肌肉出现阵挛性收缩,不同步,无节律,一般运动效果不明显,收缩频率为每分钟40~50次。在情绪影响下出现剧烈收缩,多呈进行性,安静时消失。主要侵犯肌肉和躯干肌。常先在下肢出现肌阵挛,以后波及身体其它部位,面肌

关于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的类型介绍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以下3种类型:  (1)Lafora小体肌阵挛癫痫 也称Lafora病,是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19岁(平均14岁)发病,多以强直-阵挛发作起病,之后出现不规则肌阵挛发作,闪光、喧闹和接触等刺激可诱发轻微肢体抽动,粗大肌阵挛或局灶性发作,智力衰退早期出现,迅速进展,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倾向于病因是全身性或潜在的肿瘤导致的自身免疫性反应。  发病机制  此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自身免疫机制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部分合并有乳腺癌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存在抗-Ri抗体,虽然此抗体在病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但当患者存在副肿瘤性斜视性眼阵挛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抗-Ri抗体的存

关于节律性肌阵挛的基本信息介绍

  1.软腭、喉部肌及其它部位节律性肌阵挛:在软腭、咽、喉部肌群以及眼肌、膈肌等产生肌收缩,呈同步性每秒2~3次,每分钟可快达100次左右。收缩可呈持续性,睡眠或镇静剂不能控制,针刺或兴奋剂可改善症状,随意运动时可暂时停止。最常见的一型是软腭震颤局限于软腭部,软腭作上下有节律的颤动,伴有回及喉的运动

急性缺氧后肌阵挛病例报告

缺氧后肌阵挛(PHM)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氧事件发生后出现的一种非进行性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肢体和躯干短暂而快速的抽动。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称为肌阵挛状态,多发生于心脏停搏24-72 h,多数预后不良;慢性者发生于心脏停搏后数日或数周之后,称为Lance—Adams综合

非节律性肌阵挛的相关介绍

  1.多发性副肌阵挛:1881年Friedrich氏首先报道故又名Frid—erich氏病。肌肉出现阵挛性收缩,不同步,无节律,一般运动效果不明显,收缩频率为每分钟40~50次。在情绪影响下出现剧烈收缩,多呈进行性,安静时消失。主要侵犯肌肉和躯干肌。常先在下肢出现肌阵挛,以后波及身体其它部位,面肌

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的概述

  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epilepsy with myoclonic astatic seizures)又称 Doose综合征,临床少见。容易与LGS相混淆,二者的发病年龄基本相似, 但是Doose综合征多有遗传因素,目前考虑为特发性病因。临床发作以肌阵 挛-站立不能为特征性表现,强直发作和不

脊髓性肌阵挛临床研究进展

  脊髓性肌阵挛(spinal myoclonus,SM)发作时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或躯干的抽动,受累肌肉可以部分或全部痉挛性收缩,也可累及肌群甚至邻近肌群,抽动后肌肉可立即松弛。 1881年,Friedreich首先报道脊髓局部病变出现肌阵挛,从脊髓病变开始到肌阵挛的出现时间不等,两者既可同时发生,亦

节律性肌阵挛的基本分类介绍

  1.软腭、喉部肌及其它部位节律性肌阵挛:在软腭、咽、喉部肌群以及眼肌、膈肌等产生肌收缩,呈同步性每秒2~3次,每分钟可快达100次左右。收缩可呈持续性,睡眠或镇静剂不能控制,针刺或兴奋剂可改善症状,随意运动时可暂时停止。最常见的一型是软腭震颤局限于软腭部,软腭作上下有节律的颤动,伴有回及喉的运动

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的临床表现

  临床发作以肌阵挛-站立不能为特征性表现,强直发作和不典型失神发作少见。  1、肌阵挛:单个或多个肌肉或肌群突然、短暂(

一例突发肢体强直和持续肌阵挛病例分析

简要病史50岁女性,于立位时突发左侧肢体强直及强迫左侧头位,至当地医院急诊,给予地西泮10mg静脉推注,左侧肢体强直转为持续肌阵挛。2天后患者左下肢瘫痪,左上肢肌阵挛及强迫左侧头位仍持续存在,病程中无意识丧失,无发热。患者近1年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20年前从事皮鞋加工工作半年。入院查体意识清楚,

关于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由氨基己糖酶缺乏引起,其中Ⅰ型为婴儿型,即典型的Tay-Sachs病;Ⅱ型为急性早期婴儿型,称为Sandhoff病。   Tay-Sachs病患者于初生时、正常出生后4~6个月开始出现对周围注意减少,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听觉过敏,惊吓、尖叫,肌阵挛发作或不自主发笑,可能为首发早期表现

关于小儿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的简介

  又称侏儒面部毛细管扩张综合征;布鲁姆(bloom)综合征;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侏儒毛细血管扩张症;染色体脆弱综合征;染色体破裂综合征;类似红斑狼疮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侏儒;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侏儒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子宫内侏儒征;原基性侏儒。面

癫痫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均可引起痫性发作,已知150种以上少见的基因缺陷综合征表现癫痫大发作或肌阵挛发作,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5种,如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约100种,如家族性黑?性痴呆、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以及20余种性染色体遗传基因缺陷综合征。 

癫痫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缓解方法

  1.预防癫痫病的发生:遗传因素使某些儿童具有惊厥易感性,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促发下产生癫痫发作。对此,要特别强调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应详细地进行家系调查,了解患者双亲、同胞和近亲中是否有癫痫发作及其发作特点,对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癫痫的一些严重遗传性疾病,应进行产前诊断或新生儿期过筛检查,以决定终止妊娠或

癫痫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鉴别诊断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发作性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体征,如一侧肢体麻木、无力,通常数分钟内完全恢复,为心脏、大动脉微栓子脱落或一过性脑血管痉挛所致。  2.偏头痛是颅内外动脉舒缩异常引起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头痛,典型偏头痛视觉先兆、眼肌麻痹型或偏瘫型偏头痛需与部分性发作鉴别。偏头痛先兆时间长,至少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