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简述炎症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PM、DM和IBM患者肌肉病理可见肌组织内有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肌肉抗原敏感,并对培养的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均说明炎性肌病与自身免疫相关,但免疫病理机制不同。 1.T细胞的毒性作用是PM肌纤维损伤的主要途径 PM患者肌纤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MHC-Ⅰ)表达明显增加,MHC-Ⅰ分子可以将自身抗原提呈给致敏的CD8+T细胞表面的T淋巴细胞受体,在肌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激活CD8+T细胞,活化的CD8+T细胞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granzyme),导致肌纤维坏死。而细胞间黏附分子、白细胞介素-1α与炎性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 2.DM的发病则主要与体液免疫异常有关 肌组织内微血管直接受累,针对自身靶抗原的抗体可以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激活C3补体,形成C3b、C3bNEO、C4b片段和C5b-9膜溶解攻击复合体(MAC),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泡......阅读全文

简述炎症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PM、DM和IBM患者肌肉病理可见肌组织内有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肌肉抗原敏感,并对培养的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均说明炎性肌病与自身免疫相关,但免疫病理机制不同。  1.T细胞的毒性作用是PM肌纤维损伤的主要途径 PM患者肌纤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MHC-Ⅰ)表达

简述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的发病机制

  TYMP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2q13.32,编码胸苷磷酸化酶(TP),是MNGIE的致病基因。该基因具有10个外显子,其中1号外显子为调节区,2-10外显子为编码区,编码482个氨基酸。已发现79个不同的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拼接位点突变、缺失突变、单核苷酸插入突变、重复突变和移码突变等,其中错义突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的单卵双生子同患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的单卵双生子同患

概述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的单卵双生子同患

简述腹泻病的发病机制

  1、腹泻病的介绍  腹泻病(Diarrhea Disease)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严重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腹泻病发病机制  渗透性--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被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分泌性---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渗出性-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

简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治疗原则

  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症,改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和其他器官的的慢性损伤。在IIM中,包涵体肌炎对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通常无效,只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G有效。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是IIMs的主要一线治疗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有50%的患者可能对激素不反应,这需要对肌病的诊断进行

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  研究显示炎症肠病性关节炎具有高度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涉及的遗传因素包括HLA-B27基因和HLA-B27以外的相关基因。而以HLA-B27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遗传易感性导致抗原递呈异常、自我识别异常、产生针对结肠和结肠外组织的自身抗体等,最终使肠道通透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简述颈肩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颈肩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该病。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伏案低头作业,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其机理是由于筋血不活毛细血管及微

简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年龄老化  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

简述脑苷脂沉积病的发病机制

  葡萄糖脑苷脂主要来源于正常人白细胞的脑酰乳酸苷(ceramidelactoside)和衰老红细胞的基质红细胞糖苷(globoside),正常时经由脾脏中葡萄糖脑苷酶(glucocerebrosidase)分解为葡萄糖和脑酰胺婴儿型患者的脾脏和神经元中缺乏这种酶;成年型Gaucher病的脾脏中该酶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介绍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假设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道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导致炎症病变与组织破坏。  UC和CD均有肠外表现,并且发病的人口分布及流行病学表现相似,提示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病变好

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城市中经济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迄今尚未明确本病的特异性致病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吸烟、口服避孕药、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可能是本病的诱发或继发因素。  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现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  研究显示炎症肠

简述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现代分子遗传学发现肌营养不良与肌膜蛋白、近膜蛋白、核膜蛋白的缺陷有关。但蛋白缺陷如何引起肌肉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进行性萎缩的机制仍不清楚。  1、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包括DMD和BMD,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为dystrophin,位于染色体Xp21,该基因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的基因,

简述槭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支链-α-酮酸脱氢酶缺失,导致体内支链-α-酮酸在体内蓄积产生的毒性反应。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支链氨基酸在氨基转移后所形成的α-支链酮酸(KICKMVKⅣ)必须由线粒体中的支链α-酮酸脱氢酶进一步催化脱羧该酶是一个复合酶系统(BCKAD complex)由脱羧酶(E1包括E1αE1β两个亚单位

简述巨大血小板病的发病机制

  GPⅠb-V-ⅠX存在于血小板表面,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受体与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组织。由于缺乏黏附受体,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内皮下组织,导致止血障碍。巨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对凝血酶激活反应低下,尤其在低凝血酶浓度的条件下。凝血酶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生理激活剂之一,可以与GPⅠbα结合,有研

简述小儿烟雾病的发病机制介绍

  本病基本病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底动脉环的慢性进行性狭窄和闭塞,并逐渐形成侧支循环,是由扩张的Henbnei动脉、豆纹动脉、前后脉络膜动脉,大脑后动脉至视丘分枝,基底节和内囊处扩张的毛细血管等组成。是一种代偿现象,并非某一疾病特征变化。血管造影是异常血管网。如病程进展缓慢,侧支循环丰富,则不发生明

简述马拉色菌病的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简述小儿血清病的发病机制

  血清病是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造成组织损害。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游离过敏毒素,进一步释放组胺,增强血管通透性;并产生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聚集,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出溶酶体引起局部组织

简述血友病甲的发病机制

  FⅧ基因的缺陷导致FⅧ合成的障碍以及FⅧ分子结构的异常引起FⅧ功能活性的降低或缺乏是血友病的根血友病甲理生理基础。  FⅧ基因和血友病甲的基因缺陷,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 包含186kb,约占X染色体全长的0.1%。外显子26个,总长度约9kb。内含子25个。mRNA长约902

诊断炎症性肌病的简介

  IIMs的诊断依据包括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颈前屈肌无力、吞咽困难和典型的皮肤损害。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肌酶明显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最终确诊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上述典型的病理特征。

炎症性肌病肌活检病理特点的介绍

  PM、DM和IBM的共同病理特点是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和炎性细胞浸润。PM的肌纤维萎缩和坏死多为散在的或节段性,炎细胞浸润多位于肌内衣,可见单核细胞包绕和浸润至非坏死肌纤维,而DM的肌纤维萎缩主要分布于肌束周边,又称为束周萎缩,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位于血管周围和肌束膜,肌间小血管膜可见攻击复合物沉

内分泌性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部分类型内分泌性肌病的病因与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病,酶缺陷或不同内分泌激素体内水平异常导致的代谢障碍有关,另有部分类型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内分泌性肌病,其发病机制亦不相同,部分类型发病机制不清楚,为叙述方便,请参阅临床表现。

内分泌性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部分类型内分泌性肌病的病因与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病,酶缺陷或不同内分泌激素体内水平异常导致的代谢障碍有关,另有部分类型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内分泌性肌病,其发病机制亦不相同,部分类型发病机制不清楚,为叙述方便,请参阅临床表现。

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现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  研究显示炎症肠病性关节炎具有高度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涉及的遗传因素包括HLA-B27基因和HLA-B27以外的相关基因。而以HLA-B27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遗传易感性导致抗原递呈异常、自我识别异

简述赫珀特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的异常蛋白在肾小球沉积的病因仍不清楚。肾病的发病与MM患者游离轻链蛋白的肾毒性、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及肾淀粉样变等有关,其他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肾实质的浆细胞浸润亦参与MM肾病的发病机制。按病变的部位,大体上可将MM肾病分为肾小管损害和肾小球损害。

简述腹壁纤维瘤病的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示硬纤维瘤大小不等,没有包膜,边缘不规则,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而界限不清,常为“分叶”状的肿块。切面质地韧如橡皮,呈灰白色,纤维束呈编织条索状排列,侵犯周围组织(如肌肉、脂肪)。被侵犯的肌肉可出现萎缩变性。瘤组织可浸润血管、神经并破坏这些组织。偶见恶变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镜下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