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气候变暖会增加总初级生产力并延长生长季节,并会增加生态系统呼吸。因此这两个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使得量化两者差值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大多数( NEE )变得具有挑战性。鉴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碳循环的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使用模型评估了青藏高原的NEE。总的来说,这些模型在估计值的大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驱动碳循环模型的参数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如通量观测数据,但地面观测数据的稀缺和不均匀分布常常导致模型结果准确性有限。这使得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EE的时空动态和调控机制认知不足......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

  11月29日,《自然》杂志新闻栏目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员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季推后、生长期缩短。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1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尽管过去的研究指出气候变暖使多数植物的春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高寒草原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获进展

  氧化亚氮(N2O)是非碳型温室气体,在100年时间尺度上,其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CO2)的近300倍。大气中,N2O的积累会破坏臭氧层,并导致温室效应。当前,全球尺度上,大气N2O浓度由270ppb增加到331ppb(1750-2018)。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贡献了全球N2O

土壤含水量调控高寒草原生态系统N2O排放对增温的响应

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是大气N2O不可忽视的来源。然而, 目前学术界在气候变暖对土壤N2O排放影响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 且调控土壤N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为此, 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使用透明开顶箱(OTCs)模拟气候变暖, 并基于静态箱法测定了2014和2

长期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获进展

  1980年至2010以来,中国大气氮沉降以平均每年8kgNha-1的速度增加,氮沉降通过扰动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进而影响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增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298倍和21倍,同时也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寒草原,作为对全球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杜国祯:保护好藏地是我国生态保护中最重要一环

  中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状况,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有研究指出,西部绝大部分省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沙化面积占全国的99%,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占全国的93.2%。为此,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省市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行退耕还林等政策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真菌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植物残体和凋落物降解的“主力军”,而且通过共生或病原方式与植物形成极为密切的联系。先前的研究表明,从局域尺度到全球尺度,土壤真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的耦合关系并非一致,特别是在高寒生态系统真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植物生产力的关系还不明确。 

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站在这里建成

2日,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日前,该省申报的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得新建批复。至此,青海省已有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研究站,分别是青海湖湿地、大渡河源森林、贵南荒漠、祁连山南坡森林、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据介绍,木里草原生态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渐提高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

甘南大草原上的“火种”

  “他们骑着马到我们寺院里,住了大概一个月,每天背着一个大箱子到沼泽湿地里去做实验。他们就是兰州大学的(教授)。”2020年8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妙君在甘南科考时,偶遇一位僧人说起30年前遇到兰大科研人员的事。僧人会的汉语不多,但却将“兰州大学”几个字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僧人所说的正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随机组装)是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键参数。深入了解植被变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对微生物

沈阳生态所在气候与碳循环敏感性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限制因子。基于模型模拟的研究表明,水分限制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的决定因子(Ahlstrom et al., 2014 Science, Poulter et

成都生物所揭示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群落对气候的响应方式

  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的生命过程受温度制约明显。即使在生命循环的末期,气候变化也能够使某些草本植物得以机会性生长,进而改变或潜在影响植物秋季养分的回流动态、物质贮存量以及来年生长和物候。但是,植物生命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因植物种类、生活型以及功能群类型的差异而呈多样性表现,进而影响自然群落间的

地理资源所发现1999至2009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延长

  植物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良好指示器,物候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镱锂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土地覆被与植被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何致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2.shtm2月27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员罗天祥与合作者通过监测2013—2014年紫花针茅、大花嵩草、钉柱委陵菜3个优势物种返青期与枯黄期物候,同步记录

青藏高原草地为何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来出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的现象颇受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罗天祥研究员等最新完成的一项监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随机组装)是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键参数。深入了解植被变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对微

走进中科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研究站

  夏秋之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天低云厚,雪峰环抱,河流如带,充沛的水源滋养了优质的“酥油草”,鲜花盛开,牛羊成群,地势起伏辽阔。   这里是天山中段最肥美的夏牧场,据说出产新疆最好吃的羊肉。如果能在这里搭上一个蒙古包小住几晚,让城市浮躁的灵魂在这宽阔的绿色草原中放牧,那是何等的惬意!   还没到中

成都山地所在高寒土壤碳氮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凋落物分解是控制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循环的一个关键生态过程,以往研究大量集中在单一凋落物分解过程上。但是自然状态下的陆地生态系统往往是多物种的混合,由此产生的混合凋落物分解可能会呈现出协同效应、拮抗效应或加和效应。因此,凋落物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态系统过程,尤其是土壤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扩大保护生物多样性 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份,均处于我国生

王小丹: “世界屋脊”的生态守望者

   人物档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现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态站站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SCI检索刊物论文30篇。获国家奖1项,省部奖8项。日前,王小丹荣

研究人员揭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还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

四川若尔盖湿地重现鸥翔鹤舞 曾受鼠患侵扰

若尔盖湿地受鼠患侵扰  退化草地区产草量已提高一倍以上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湿地草原,水草丰茂,已经重现鸥翔鹤舞。”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若尔盖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若尔盖湿地沙化加剧、植被严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极端干旱在草原生态系统产生正遗留效应的驱动机制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并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的揭示,对于探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