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消失”25年,花甲之年履新,转折都是为国

陈能宽(1923年—2016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专家。图为陈能宽在查阅资料。1984年12月,某核试验基地。极寒天滴水成冰,核试验压力重重。讨论胶着之际,陈能宽忽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身旁的另一位科学家于敏感慨万千,应和下去:“臣受命之日,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位大科学家一句接一句地背诵,在座之人无不肃然恭听,感佩不已。如果对这位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的人生稍有了解,便知道这篇诸葛亮自陈鞠躬尽瘁、一心报国的名作,同样道尽他“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的赤子之心。陈能宽(1923年—2016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专家。故国之思须臾难舍1923年,陈......阅读全文

龙乐豪: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不懈奋进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时指出:“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学与中国”20周年院士青海报告会举行

8月4日,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术年会召开期间,“科学与中国”20周年院士青海报告会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西宁举行,3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席活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张玉卓通过视频致辞。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秘书长高鸿钧出席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搭乘“时光宝盒”-在国科大与百年前同龄人对话

  “各位青年朋友好,欢迎搭乘本次时光列车,你们将从2019穿梭回到1919,坐看百年历史风云变幻。”在一位身着民国时代校服的志愿者引导下,学生们走进“‘东风’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的“时光宝盒”中,中国爱国青年的百年奋斗史在眼前徐徐展开。  4月10日,“东风”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首站来到

开启“强国一代”的科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3.shtm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北京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游钧出席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致辞,国科大党委常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命名两颗小行星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对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在中国科大六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

王希季院士专题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

4月6日,“铸箭牧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校友专题展”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展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王希季的求学成长与工作、科研经历为经纬,设“年少立志学成归国”“交大十载航天起步”“拓荒太空屡建奇功”“爱国荣校赤子情深”四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影像

王希季院士,102岁生日快乐!

  7月26日是王希季院士102岁生日。日前,五院院长李大明、党委副书记李杰代表五院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探望了王希季院士,向他汇报了五院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的最新进展,向这位中国空间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的“两弹一星”元勋送上102岁生日最真挚的祝福。王希季院士与党同龄,经历了整个新民主

王希季院士专题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

4月6日,“铸箭牧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校友专题展”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展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王希季的求学成长与工作、科研经历为经纬,设“年少立志学成归国”“交大十载航天起步”“拓荒太空屡建奇功”“爱国荣校赤子情深”四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影像

集成电路总师叶甜春:埋头苦干,10-年后不会这么被动

  面对持续了近两个月的中美贸易摩擦,尤其是“中兴事件”发生后,国内各界越发意识到高端芯片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的残酷事实,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那么,集成电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哪些?政府应当如何引导?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摆脱“卡脖子”的被动局面?  5

饶子和院士:让我们争一口气

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学校东区大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发言 代蕊 摄 以下为发言原文。 尊敬的母校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的邀请。大学的开学典礼

习近平亲切看望著名科学家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26日分别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李振声家中,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看望这三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听取他们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次落地香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730.shtm10月2日晚,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二十一轮公演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倾情上演。这部由清华师生自编自演的话剧,用真实的故事表演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这是《马兰花开》

清明回首:这一年,40位院士离我们而去

  又到了缅怀先辈的时节。  从去年清明至今,不知不觉间,中国科技精英的殿堂——科学院与工程院又有40位院士驾鹤西去。他们书写了一代人的传奇,于共和国的科技史上留下了足迹,也让后人增添了无限的思念。  在40位已故院士中有18位工程院院士。其中严东生既是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院士,也是科学

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王希季101岁了!

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今天是他的101岁生日他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仅有3人在世93岁的孙家栋93岁的周光召今天101岁寿辰的王

今天,缅怀“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4年前的今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逝世   他的名字曾是我国最高机密之一 为了我国核武器事业开拓 隐姓埋名20多年 他曾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年少时

赵海兴委员:建议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9.shtm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胡贵龙 张添福)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海兴日前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师者为师亦为范,应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师者为师亦为

著名科学家“亲笔”记“亲历”

数学家华罗庚1950年2月在回国途中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震撼心灵;钱学森1955年冲破重重阻挠由美国回到祖国,写给郭永怀的两封信,朴实而又真挚;“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于敏、黄纬禄、屠守锷、杨嘉墀、陈能宽等肩负特殊使命,顽强拼搏,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非凡历程..

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生平事迹展正式展出

今年是我国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55周年,同时也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

缅怀两弹功勋-一场特殊的纪念会在西南交大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68.shtm近日,一场特别的纪念会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当天,以“缅怀两弹功勋,弘扬伟大精神”为主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诞辰100周年之际,200余名师生共同缅怀他们的这位老校友。陈能宽是我国著

“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向浙大捎来书信

  “我热切地期盼大家都能怀着忠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成为秉承‘创新、拼搏、奉献’精神的国家栋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是在10月15日举办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八一勋章”英模风采录》赠书仪式上,浙江大学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写给学

怀瑾佩瑜-半世纪后“重相逢”

  4月5日,中科院力学所主楼的苍松翠柏之下,郭永怀李佩伉俪骨灰在郭永怀塑像下完成合葬,亲朋好友和悼念者敬献鲜花。记者和冠欣摄  人间四月天,花正红,草正绿,阳光正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苍松翠柏环绕着“两弹一星”烈士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塑像,塑像旁立着一张小桌,上面摆放着郭永怀先生夫人、我

饶毅:我国今天的新药创新超过了1970年代吗?

  我国今天的新药创新超过1970年代了吗?我的回答是:No and Yes。“No”是因为已上市、被广为宣传的药物之创新程度并未明显超过我国1970年代的水平。“Yes”是因为我国医药人才增加、研究和研发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在默默推进的研发药物中,也许有创新程度很高的工作。  药物原创程度:1

如何守住科研初心?听听这场报告会怎么说

  “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独立思辨,不迷信学术权威,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始终牢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心。”近日,在2022年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如是说。  据悉,2022年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勉励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中国科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后来的电动机和无线

车工精准剥壳……航天工匠秀“绝技绝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80.shtm今天(15日)是第九个世界青年技能日,为进一步加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高技能人才培养,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举办了“绝技绝活”发布和展示活动。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是中国航天液体

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京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14.shtm7月21日—22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在北京举行“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56年,“氢”春无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00.shtm今天是2023年6月17日翻开时光的日历打开岁月的相册那年、那天、那刻依稀出现在眼前56年前的今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

纪念中国仪器仪表学科奠基人王大珩先生诞辰100周年

   在纪念德高望重的王大珩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许多仪器界的朋友心中都充满着美好的回忆。王老先生光灿的一生,光辉的实践,爱国奉献的感人业绩,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我们对王老充满着无限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王老在多个领域对我国科技事业、学术思想和创新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其贡献是全方位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