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外科学家在生物质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晨光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Bert F. Sels合作,在生物质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ACS-催化》。温和氧化是一项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催化转化技术,可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和纤维素材料。然而在此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溶解转化、木质素和单酚类物质的缩聚和降解限制了整体碳效率的提高。研究人员借鉴传统氧碱法造纸除木质素工艺,基于木质素优先利用思路提出催化氧化分离策略并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组分分离,同时将木质素氧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单酚。木质纤维素催化氧化分离策略。王晨光 供图研究发现,温和条件下成本较低的纳米氧化铜颗粒(CuO NPs)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氧化分离性能,在将木质素催化氧化为芳香醛酮的同时抑制了纤维素水解,该方法获得的高附加值单体和材料(纤维素)的碳效率达80%。其中,木质素被转化为芳香单体(主要为香兰素和丁香醛),转化率高达......阅读全文

中外科学家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

  开创了反奇异反核物质研究的先河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陈金辉博士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许长补研究员及其他“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合作组的科学家合作,近日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婴儿期”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氚

中外科学家捕获最重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

  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参加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物质氦4核。这种新型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     这项成果于4月24日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这是中美科学家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中科院上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150万

  11月10日,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的“大学校长圆桌会(深圳)暨第五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2063个,在校生规模约55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已超过150万人。  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深圳市教

张齐生院士:年轻科学家应多关注生物质炭

张齐生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生态危机的挑战,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看来,包括各种秸秆、稻壳、果壳、果树枝条等在内的农林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数量多、可再生等特点,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绿色资源。  生物质的利用

中外科学家在生物质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晨光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Bert F. Sels合作,在生物质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ACS-催化》。温和氧化是一项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催化转化技术,可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和纤维素材料。然而在此过程中

巴西设定食品和饮料中外来物质含量上限

  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近期批准了一项新规定,设定了食品和饮料中外来物质的含量上限。新规定涵盖了2种类型的外来物质,即存在健康风险和在生产、操作或储存过程中仍然表现出缺陷的物质。新规定针对不同食品组别建立了特定的个体含量上限。  外来物质指的是可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即使采纳了最佳操

中外科学家首次成功测序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谷物粮食作物,如今科学家终于开始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科学家与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在7月10日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高品质的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工作,揭示了能够帮助种植者培育出具有更佳抵御疾病与虫害能力的品种的关

中外科学家携手保护“暗夜静空”

一群星链卫星(中间偏右的纵向平行曲线)经过新墨西哥州卡森国家森林公园附近上空。图片来源:M. Lewinsk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万维望远镜模拟的新疆星明天文台半米望远镜(HMT)后随观测引力波事件S200316BJ的情形。黄色曲线表示S200316BJ

中外科学家为水稻降砷“解毒”

   中国和不少亚洲国家以稻米为主食,然而水稻具有富集有毒物质砷的能力,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中外科学家近日找到一种新办法,通过操控水稻基因降低砷含量,给水稻“解毒”。图片来源于网络  砷以无机砷和有机砷等多种形式存在,无机砷毒性较高。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砷,因此对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而言,降

中外科学家发现主流疾病研究方法缺陷

  10月4日,由深圳华大基因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对200个人类外显子的测序揭示大量低频率非同义突变的存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这是中外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该研究对

中外科学家绘出小豆基因组草图

  中外科学家1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已经绘制出小豆的基因组草图。这将有助于从基因水平上分析小豆性状,培育更多小豆新品种。   北京农学院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出了高质量的小豆基因组框架图,结果显示小豆有3.4万

中外科学家合作发现致盲新基因

  近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祁鸣联络、组织国际科学家团队成功发现一种导致儿童失明的遗传新基因。研究人员表示,对该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遗传性失明患者的发病机理,为尽快探索出治愈该病的方法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   “我们通过人体基因图

中外科学家联手揭示喉癌易感基因

  中外专家日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定出了中国人群中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3个易感基因位点,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杂志2014年10月第10期。  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GWAS对喉癌进行研究,其结果将推进对喉癌机制的深入研究,对喉癌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及分子靶向

中外科学家成功解析西瓜基因组

  2012年11月26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西瓜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发表。这项研究为西瓜基础生物学研究及其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及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资源,同时,也为葫芦科植物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

关于潘生丁的有关物质的检查介绍

  1、含氯化合物  取本品约20mg,照氧瓶燃烧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ⅦC)进行有机破坏,以0.4%氢氧化钠溶液20mL为吸收液,俟燃烧完毕后,强力振摇15分钟,加稀硝酸10mL,移至50mL纳氏比色管中,照氯化物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A)检查,与对照液(与供试品同法操作,但燃烧

中外百余名科学家《科学》公布重要测序结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第六大学(Université Paris 6),中国中山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y of Liège)等多处研究机构,由115名科学家的组成的研究团体,历经三年完成了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

中外科学家为生物材料学科列“定义清单”

新华社成都6月13日电(记者吴晓颖)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13日在成都对外发布了2018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成果:生物材料学科有数十个词汇被列入“定义清单”,《二十一世纪生物材料定义》一书将于明年初出版问世。 11日至12日,在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

中外科学家合成超镄新核素铹-251

  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充气谱仪AGFA(Argonne Gas-Filled Analyzer)成功合成超镄新核素铹-251,并对铹-253的α衰变精细结构进行了测量。这是近二十年来首次直接合成的铹的新同位素,也是充气谱仪AGFA上

中外科学家合作鼹鼠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课题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学与进化》。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鼹科哺乳动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目前对该类群的了解十分有限

中外科学家协同攻关 抓住狼疮的发病“元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记者11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携手研究发现了SLE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P2RY8蛋白表达或功能缺陷。这项新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自身免疫研究提供创新性策略。  据透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中外科学家Nature绘制人类肠道菌群图谱

  所有人的肠道中都生存着上万亿的细菌。如果要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它们,它的重量大约达到了1.5 kg。由于从前很难或是不太可能在实验室中培养它们,大部分的这些“看不见的乘客”都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5年里,由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Jouy-en-Josas研究中心的S. Dusko

中外科学家发现一特殊基因RDM1

      奥地利格雷戈尔・门德尔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日前宣布,一个包括该研究所、中国同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科学家在内的国际科研小组发现了一种特殊基因,没有它,植物细胞内其他一些基因就只能保持沉默。       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了这个国际科研小组的论文。这一科研小组

科学家可能找到暗物质“捕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64.shtm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ALICE探测器及宇宙中的反氦湮灭的艺术概念图。图片来自:ORIGINS cluster,S.Kwauka Laura Fabbietti博士(

中外科学家联合实现全球首批生命全景地图绘制

  日前,由中国科学家主导,6个国家、32个科研团队共同参与完成了全球首批生命时空图谱。科学家们首次绘制了小鼠、斑马鱼、果蝇、拟南芥四种模式生物胚胎发育或器官的时空图谱,并在《细胞》(Cell)期刊及其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查,严格遵循相

中外科学家协同攻关 抓住导致狼疮发病的“元凶”

  12月11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记者11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携手研究发现了SLE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P2RY8蛋白表达或功能缺陷。这项新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自身免疫研究提供创新性策略。  据透露,上海交通

东华大学师生与中外科学家共话“科学与人生”

  科学家是光鲜的,但你是否能体会科学家曾经经历逆境的顽强与坚韧?科学事业是伟大的,但你是否能感受实验室日复一日的枯燥与寂寞?一名合格的科研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如何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找到一条新路?如何平衡好科研与生活?  围绕青年师生们感兴趣的成长话题,日前,东华大学CALM TALK首次科学

中外科学家开辟抗肿瘤药物研发新方向

  铜离子是人体内的“危险分子”,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有伴侣蛋白陪护,而不少肿瘤少了铜离子就会生长停滞。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何川课题组、艾默里大学陈靖课题组合作,经过三年多研究发现,细胞内有多种铜离子伴侣蛋白,只要控制住它们的行动,就可让肺癌、血液病、胰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中外科学家揭示早期不良抚育如何影响大脑发育

  尽管已证实虐待将导致生物体大脑发育异常,但人们并不清楚纵向影响机制。记者2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悉,一项最新成果填补空白。  中科院心理所的严超赣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采用了大鼠模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具体来说,实验组幼鼠出生后8—12天,研究者不给予母鼠充分的筑巢材料,导致母鼠对幼鼠

中外科学家取得抗肥胖药物靶点新突破

  1型神经肽Y受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供图   中新网上海4月19日电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的吴蓓丽科研团队联手德国、美国的国际伙伴,在抗肥胖药物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

中外科学家取得抗肥胖药物靶点新突破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的吴蓓丽科研团队联手德国、美国的国际伙伴,在抗肥胖药物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9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  肥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