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强微绕量子态选择布居研究获进展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获悉,该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在低能高电荷态离子电荷交换量子态选择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评论研究》上。先进离子源的问世使得高电荷态原子物理研究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电荷态离子具有大量空的量子态轨道,容易俘获中性物质中的原子分子电子,形成激发态并退激发射光子。因此,高电荷态离子电荷交换研究成为天文、聚变等高温极端环境诊断和建模研究的重要手段,并且在材料辐照、光刻技术以及X射线光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电荷交换中靶电子如何选择性布居到高电荷态离子的空量子轨道,涉及两原子中心量子态跃迁这一量子力学基本问题。低能高电荷态离子电荷交换强微扰的特点,使得准确测量量子态选择布居成为实验原子物理学家的梦想。如何描述电荷交换中靶原子的电子波函数在高电荷态离子强库仑场中的演化以及电子—电子关联效应,一直是理论学家面临的挑战。科研人员基于近代物理所低能E......阅读全文

强微绕量子态选择布居研究获进展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获悉,该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在低能高电荷态离子电荷交换量子态选择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评论研究》上。先进离子源的问世使得高电荷态原子物理研究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电荷态离子具有大量空的量子态轨道,容易俘获

强微绕量子态选择布居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815.shtm

冰冻圈地区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质量轻、体积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体、土壤、沉积物、大气等环境中广泛分布,带来潜在的气候环境影响,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南北极以及青藏高原等典型冰冻圈地区通常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是探究污染物来源、传输以及影响的

濒危植物残存居群数量性状遗传分化研究获进展

  自然选择以及遗传漂变是决定植物居群的遗传与表型分化的重要进化力量。在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中,自然选择(selection)以及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表型性状分化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然而对于片断化分布的濒危物种而言,小且相互隔离的居群的数量性状如何响应自然选择

喀斯特稻田土壤微氧生物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

量子态直接测量理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美国物理学会旗下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Direct Measurement of Arbitrary Quantum Systems via Weak Meas

海洋—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5月10日,《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海洋—大气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研究重要进展文章。这篇前瞻性论文汇集了33位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塑料污染方面的国际专家的成果和观点,强调了将海洋—大气传输纳入整个塑料循环研究的重要性。全球微塑料循环过程及通量        华东师大供图大气中微(纳米)塑料运输和

青藏高原雪冰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30_4782999.shtml   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存在。在北极的积雪和远离人类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发现微塑,证实偏远地区的微塑料可以通过大气传输而来。前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受到南亚、中亚等大气

水生所微藻脂质代谢研究获进展

  三酰基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AG)是光合单细胞生物——微藻的主要储存能量物质,是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人类健康及动物饲料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酰基甘油酯的合成机理,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油脂产量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

微藻病虫害防治研究获新进展

  小球藻生长速度快、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色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化妆品和饲料领域。近年来,小球藻在生物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小球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经常发生生物污染,其中以食藻性浮游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制约小球藻产业健康发展

微藻病虫害防治研究获新进展

  小球藻生长速度快、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色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化妆品和饲料领域。近年来,小球藻在生物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小球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经常发生生物污染,其中以食藻性浮游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制约小球藻产业健康发展

武汉植物园濒危植物残存居群数量性状遗传分化研究获进展

  自然选择以及遗传漂变是决定植物居群的遗传与表型分化的重要进化力量。在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中,自然选择(selection)以及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表型性状分化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然而对于片断化分布的濒危物种而言,小且相互隔离的居群的数量性状如何响应自然选择

大连化物所在实现氢分子的高效相干布居转移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学明院士的团队在实现HD分子的高效相干布居转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Highly Efficient Pumping of Vibrationally Excited HD Molecules via Stark-

苏建强研究团队在植物叶际微生物溯源研究获进展

  植物叶际是人类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储存库之一。在全球尺度下,叶际上栖息的细菌总数多达1026个,其中微生物密度在106至107个每平方厘米。植物叶际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保护植物不受外部病原菌侵害及参与植物碳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虽然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

上海微系统所单质新原理开关器件研究获进展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朱敏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lemental Electrical Switch Enabling Phase-Segregation-Free Operation的研究论文。上海微系统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信单位。  

微流控芯片模式生物衰老研究获新进展

1月21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秦建华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的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近期《整合生物学》(Integrative Biology) (Integr. Biol.,2014,6,35-43) 上。 白藜芦醇苷是一种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田环境室微塑料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环境污染》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本研究以长期覆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重量、形状、粒径、颜色以及类型,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西安光机所芯片集成微腔光学频率梳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光学与光子集成课题组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芯片集成微腔光学频率梳研究取得进展,特邀论文Raman self-frequency shift of sol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田环境室微塑料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环境污染》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本研究以长期覆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重量、形状、粒径、颜色以及类型,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紫薇研究获进展

  ‘金薇’(Lagerstroemia indica ‘Jinwei’)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在紫薇品种‘粉晶’(Lagerstroemia indica ‘Fenjing’)上发现的一个叶色芽变类型,在此基础上选育了‘金薇’、‘金幌’(Lagerstroemia indica ‘

张杰院士团队在强太赫兹辐射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记者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天文系张杰院士研究团队基于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的强太赫兹辐射源研究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快报》。  太赫兹(THz)辐射位于中红外和微波辐射之间,具有单光子能量低和谱“指纹性”等独特优势,在材料科学、生物医疗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

强激光驱动的爆炸与冲击效应实验技术与研究获进展

   爆炸与冲击研究能量的突然释放和急剧转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冲击波、高速流动、变形、损伤和破坏效应。传统的爆炸试验主要在爆炸洞、野外的爆炸试验场等进行,而冲击试验中弹体的速度主要源于压缩气体或者火药驱动。强激光驱动的爆炸与冲击效应(Laser-Driven Explosion & S

广州生物院肿瘤miRNA选择性治疗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癌基因》(Oncogen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必良实验组的研究成果Selective killing of lung cancer cells by miRNA-506 molecule through inhibiting NF-κB p65 to

分子筛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徐君和邓风研究团队联合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合作者,在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金(Au)负载的ZSM-5分子筛(Au/ZSM-5)催化剂,实现了在氧气条件下催化甲烷高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的催化反应过程,并对其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

能源微藻用于工业烟气生物脱硝研究获系列进展

  氮氧化物(NOx)是化石燃料燃烧烟气中所含的重要环境污染物,主要以NO形式存在。传统的烟气脱硝方法能耗大,存在安全性问题并造成二次污染。微藻生物量中氮元素含量高达细胞干重的7-12%,其规模化培养可利用工业烟道气中高浓度的氮氧化物(NOx)。通过能源微藻的培养,不仅可以脱去工业烟气中的NOx,降

高灵敏温度传感上转换发光微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上转换发光用于温度传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实现了Yb3+/Ho3+共掺LiYF4微晶在300-500 K的温度范围内更高的探测灵敏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上。  光学测温是一

武汉植物园河流微塑料环境归趋研究获进展

微塑料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河流可能在微塑料从陆地到海洋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流域尺度下对微塑料的环境归趋进行研究,对于澄清河流系统在将微塑料运输到海洋中的实际作用至关重要。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运用全流域调查和微塑料群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江流域微

合肥研究院微/纳结构阵列构筑及其SERS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微/纳技术与器件研究室研究员李越带领的研究小组,在物理方法辅助胶体晶体模板构筑微/纳阵列及其SERS增强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上(Small, 2015, 11, 844-853;Advanced Materials In

拍瓦强激光在固体细丝靶面驱动的高能辐射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内外强激光研究机构成功建造了数拍瓦超强激光装置(1拍瓦=1015瓦),并同时进一步计划建造更强的百拍瓦量级激光装置(譬如,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ourou教授等人推动的ELI激光装置)。这些装置输出的激光脉冲的聚焦强度能够达到1025W/cm2(激光电场强度达1016V/m),这会将强激光与

过程工程所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联合给药研究获进展

  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结肠癌等许多实体肿瘤而言,胞外基质中存在大量的透明质酸成分,会显著增加肿瘤间质压力,削弱有效的药物传递,从而难以消灭深部的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耐药、复发和转移。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人源化的长效明质酸酶分子PH20-Fc,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