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变暖研究之父”离开NASA

James Hansen 图片来源:MARY ALTAFFER/AP 卓越的气候学家James Hansen于上周辞去其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作,以便腾出精力专注于温室气体减排运动。 迄今为止,Hansen供职于纽约市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ISS)已经46年了,并自1981年开始担任该机构的负责人。他对气候科学领域所作出的众多杰出贡献,为他赢得了“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之父”的荣誉。但近年来,为了促使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Hansen将其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游说活动中,这模糊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倡导者之间的界限。 Hansen早期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研究方法。如今,科学家正是依靠这些方法来推断地球的耐热性。其中包括利用辐射强迫指数来对比各因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在计算全球变暖时,将除二氧化碳之外的其他因子例如甲烷和煤烟也包含进来。同时,Hansen也是最早担忧气候温和变化的科学家之一。NASA......阅读全文

欧美“气候疲劳征” 或是理性的回归

  舆论质疑增多  主流媒体报道气候变暖怀疑派观点篇幅明显增加,权威刊物开始注意选登反主流派观点的评论文章,网民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质疑也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弹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后,欧美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质疑声显著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自然》杂志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气候无疑是2009年的重要“标签”之一。虽然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没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但它确实成功地将全球的关注目光聚焦到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英国北

全球变暖:真耶?假耶?

  变暖论   8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分会在其网站上发布文章称,目前仍在肆虐的大火可能会加剧全球变暖。   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变暖论的坚定支持者。全球变暖论者认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而且也有证据表明,全球正在变暖。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最近公

永久冻土融化或导致远古全球变暖

就像2007年阿拉斯加火灾造成的那样,5500万年前突然发生的全球变暖可能是由永久冻土释放的二氧化碳所致。5500万年前,世界突然升高了5摄氏度,变得“炙热”,海洋也变酸,大量生物开始灭绝。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是与目前刚刚开始的由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变暖最接近的历史事件。其实1

专家认为全球变暖限温承诺过于乐观

   时间来到2100年,整个世界看上去和全球领导人在巴黎相聚并参加历史性气候峰会的2015年年末完全不同。此时,近88亿人挤在这个星球上。能源消耗几乎翻番,经济规模则增加了7倍多。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各国政府实现了一个关键目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温度水平2℃以内。  事实证明,在巴黎举行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全球变暖 海洋“灾难”

来自格陵兰岛的融水,就像东海岸的这座冰山,曾经扰乱了大西洋的“传送带”。图片来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温度已上升1°C。近日,两项研究分别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3月27日,

双重因素致加拿大林火:全球变暖"点火" 厄尔尼诺"浇油"

  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发生大面积林火,目前过火面积已经超过2000平方公里,近10万人被疏散。专家分析认为,此次严重林火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全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双重夹击。  全球变暖是基本面影响。艾伯塔省气象部门的监测显示,林火所在的麦克默里堡地区近期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近

吴立新:“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

   吴立新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大学力学系硕士、博士,留美11年从事科学研究,2005年回国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

气候学家:空气质量改善 全球或多升温1℃

  本月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气溶胶的减少(通常由工业活动释放的微小的空气污染颗粒)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幅度从0.5上升到1摄氏度。  这实际上将导致地球气候超过巴黎气候协议中列出的最严格的目标。世界各国领导人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

环境时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应"宁可信其有"

  不管气候如何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这条路必须走  最近,一场几十年来最早的暴风雪袭击美国东部地区,导致400多万户居民家中停电,至少20人死于和暴风雪相关的事故,几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近几年来,北美、欧洲冬季冰雪灾害频发,经常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的现象;

美专家称全球变暖引起的诸多后果"难以遏制"

  美国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已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由此引起的许多后果已“难以遏制”。   这份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人员撰写的报告说,全球变暖已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如地中海、南部非洲和北美西南部等地区的降雨分布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积冰迅速融化等。即

Nature子刊:今年太热了 未来4年可能更热

  席卷全球的热浪,令这个夏天格外炎热。包括我国在内,热浪几乎席卷了整个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同时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2018年是有气象观测以来第4热的年份。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类似于今年的

《自然》:制定气候政策切莫忽视社会科学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在变得与气候政策不再相关。《自然》杂志日前撰文指出,为了谋求一致性和避免争论,该组织正在遭遇“路灯效应”:更多关注“明亮”的气候科学。但对问题的洞察往往来自暗处,远离那些自然科学能单独阐释清楚的地方。  IPCC最新报告墨迹刚干,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就开始计划

教育部揭晓2014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鼓励创新科技

  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日前在京揭晓。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主任办公(扩大)会终评和项目公示,北京大学主持的单个纳米颗粒光学检测新原理研究等10个高校科技项目,获评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据介绍,“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自1998年

格陵兰冰层350年来最快融化

  格陵兰岛的冰层正在加速融化,流入海洋的融水量已经达到七八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发现来自350年前的冰芯,数据显示过去20年,融化冰川急剧增加。  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格陵兰岛部分冰层出现了创纪录的融化,但最新的分析首次估计了整个冰盖的历史径流。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20年的径

Nature:温室效应将迎来全球范围内大面积降雨

  准备好下雨降临了吗?最近报道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引发了全球大面积的降雨与降雪,即使在干旱的地区。如果全球变暖效应仍在,这一趋势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温室效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降雨的影响到底如何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最近的这项研究指出这一气候

假如格陵兰冰盖永远消逝 地球海平面将升高7米

  今日视点   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规模仅次于南极洲的格陵兰冰盖,距离寒冷的极地要远得多,冰盖南端几乎与苏格兰东北部设德兰群岛处于同一纬度,所以更为脆弱。   近几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

研究称未来高温天气频繁 或致人类全进化成黑人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16日报道,近日,来自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气候学家们在著名《环境研究快报》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未来30年的气候预测。   气候学家们表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异常高温天气影响将比现在扩大四倍,并且还会覆盖全球85%的陆地面积。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强大的热浪侵袭,即使

PNAS:沉睡万年的第四类巨型病毒

  ——科学家们从之前发现过巨型病毒的西伯利亚永冻土中发现了第四种类型的巨型病毒  生物通报道:法国科学家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楚科奇自治区采集到一份冻土样本,并且从中发现了一种被命名为Mollivirus sibericum的古老巨型病毒,这些史前病毒已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中沉睡了3万多年,

极地漩涡或给美国带来寒冬

  随着北极风模式转向欧洲,它可能会让寒冷刺骨的空气降临到美国。图片来源:BENJAMIN LIPSMAN Flickr  近年来的极地涡旋已经给美国北方各州带来了令人痛苦的寒冷,使人们在屋外很难呼吸。现在,人们可能会在更长时间里经历这种痛苦的感觉。  这是10月24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得出的

研究称青藏高原地区灰尘增多因全球变暖

怪异的关联:全球气候变暖或许带来了更强的风,把更多的灰尘吹到青藏高原上。而这些能够吸收阳光的灰尘,或许会加速那里冰川的消融。(图片来源:NASA)   青藏高原湖底沉积物的检测结果告诉人们,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地球上风的格局,并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带去更多的灰尘。这种趋势可能会加速喜马

北极海冰融化导致欧洲“倒春寒”

  英国《卫报》25日报道,气候学家称,近期席卷英国和欧洲、北美大部分地区的暴风雪和倒春寒,与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有关。   3月本该是春意盎然的月份,然而冬天却不愿离开。一场罕见的大雪令英国、法国、美国等北半球国家苦不堪言。由于暴风雪袭击,大量航班被迫取消,公共交通陷于瘫痪,部分地区电力中断。气象

南极新巨型冰架受到全球变暖威胁

  据科学家预测,到这个世纪末,南极洲还将有一块巨大的冰架会消失,这无疑将加速海平面的上涨。  菲尔希内尔―隆尼冰架(Filchner-Ronne)位于南极洲东部,威德海边上。到目前为止,这块冰架还没有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现在大部分能观测到的冰架融化现象都位于这块大陆西岸的阿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超预期 全球粮食安全受威胁

根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最新分析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有19%至29%来自于粮食的种植、运输、冷藏和浪费。具体来说,粮食产生的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98亿至169亿吨之间,其中80%以上来自粮食的制造过程,其中包括森林砍伐和土地用途的改变。 国

符淙斌院士:坐看风云际会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符淙斌   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

气态悬浮物或可减缓全球变暖

  人们多年来都认为气态悬浮物对环境有害。但美国最近公布研究称,气态悬浮物——微小的空中颗粒物——在过去十年里似乎减缓了全球升温的脚步。  气态悬浮物有两大来源:一是燃烧化石燃料等人为活动,二是火山爆发等自然事件。硫酸盐气态悬浮物一旦释放到大气中会反射太阳光,由此产生冷却效应。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卫

研究发现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或高于预期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怀俄明大学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称,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此前认为的更多,全球变暖的步伐也许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快。这是由于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时,植物生长旺盛,增大的植株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而此前的气候模型并未考虑这一点。   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

地球经历水火交融之夏 科学家称“意料之中”

  洪水、火灾、融冰和高温。从烟熏火燎的莫斯科到置身汪洋的爱荷华州和北极,这个仲夏季节的地球似乎要崩溃了。以此,科学家们表示,这并不只是一个征兆,而是恼人的气候变化已经大行其道的迹象。  据美联社报道,专家认为,目前亟需更好的手段来预报极端事件,比如俄罗斯的热浪和森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