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自然—通讯》:南海深部结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51.shtm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林间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该团队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揭示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全新的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幔演化模型 课题组供图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但由于海底观测的限制,人类对该“地下宫殿”的深部结构一直知之甚少。林间团队首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实施高分辨率被动源海底地震实验,对南海的“地下宫殿”进行三维高分辨率“CT”成像。在南海西南次海盆,研究团队发现,海盆南部40-80公里深度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地震横波速度异常区,......阅读全文

研究人员厘定南海开始俯冲消亡的时间

  南海是中国的“母亲海”,控制着东亚的气候,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目前,南海正在沿着马尼拉海沟(Manila Trench,图1)俯冲消亡。然而,学术界对于南海开始俯冲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时间跨度为晚渐新世至中新世。南海沿着马尼拉海沟的俯冲形成了北起台湾省海岸山脉,南至菲律宾民都洛的一系列火山带,称之

《自然—通讯》:南海深部结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51.shtm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林间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该团队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揭示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

南海海洋所两项成果获2021海洋科学技术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获悉,近日,该所两项成果荣获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其中,林间牵头完成的成果“大洋板块俯冲动力学机制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获特等奖;喻子牛牵头完成的成果“牡蛎先天性免疫和环境响应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研究”获一等奖。研究大洋俯冲动力学过程与

新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马尼拉俯冲带演化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明辉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对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的俯冲碰撞过程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 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现

研究团队在西太平洋赤道正下方的地幔发现俯冲板块残骸

  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官网报道,该机构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神户大学合作,阐明了位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安顿爪哇海底高原及其周边的地幔地震波速结构,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在安顿爪哇海底高原500—600km深处存在地震波传导速度快的广阔区域。  从现在看来,澳大利亚板块从安顿爪哇海底高原西南部所罗门群

研究团队在西太平洋赤道正下方的地幔发现俯冲板块残骸

  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官网报道,该机构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神户大学合作,阐明了位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安顿爪哇海底高原及其周边的地幔地震波速结构,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在安顿爪哇海底高原500—600km深处存在地震波传导速度快的广阔区域。  从现在看来,澳大利亚板块从安顿爪哇海底高原西南部所罗门群

最新发现!南海北部发现一组大规模拉张走滑断裂带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等,对南海北部继承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张裂陆缘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据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

研究发现一组大规模拉张走滑断裂带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等,对南海北部继承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张裂陆缘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据悉,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

俯冲板块脱水/熔融研究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2202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洪颜、赵瑞鹏、李杰、徐义刚等人与国外合作者在俯冲板块脱水/熔融的机制与过程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钼同位素解密马里亚纳岛弧俯冲板块的脱水与熔融 (Molybdenum isotopes unmask sl

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受邀作大会报告。主办方 供图 9月25日至27日,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杨经绥

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早寒武世全球板块以及西准噶尔构造位置重建图。研究团队 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运迎团队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在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通报》和《国际地球科学杂志》。 地球为何拥有板块构造和大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连

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地幔顶部强蛇纹石化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9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丘学林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发现了穿越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

环苏拉威西海多俯冲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曹令敏、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丘学林与浙江海洋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剑桥大学合作,在东南亚环苏拉威西海多俯冲带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地幔顶部强蛇纹石化层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丘学林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发现了穿越马里亚纳“挑战者深渊”的俯冲板块上地幔顶部存在4.0-6.5 km的强蛇纹石化层。相关研究发表于《冈瓦纳研究》(

揭示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

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

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东段的大地震风险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杨晓东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邱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莫克兰俯冲带是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东段的大地震风险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66.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日本在海底钻探1.6公里 收集地震数据

  钻探用的导管   正在海上作业的地球号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上月末,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在世界上最活跃的海底地震带钻探约1.6公里深,这是第一个用于收集地震数据的深海钻探工程。   深海钻探船“地球”号使用一种叫做隔水导管钻井的特殊技术钻探距离日本东南部约58公里处的地震带

南海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副研究员张翠梅、研究员孙珍,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 及中国海油勘探专家庞雄在南海北部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冈瓦纳研究》。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

马里亚纳海沟岩石圈变形和地震分布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8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张帆和孙珍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宏峰团队等,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

研究揭示俯冲带水合/脱水作用与孕震行为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南京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等团队,在俯冲带水合/脱水作用与大地震产生关系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苟涛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夏少红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教授黄周传与日本东

新研究揭示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下,徐义刚院士团队博士后华远远联合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对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进行了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物理学》。  东南亚环

科研人员在南海发现一种新型蛇纹石泥火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42.shtm南海西南海盆中脊裂谷型蛇纹石泥火山形成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重力模拟及地震成像分析,发现南海西南海盆洋中脊

晏宏团队对南海砗磲种群数量与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地球历史上已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如大型的火山喷发、太冷或太热的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击等。现今,有新的证据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大约1百万种植物和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砗磲是全球

我国科学家首提“板缘张裂”新模式

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顺利结题。在该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边缘海的“板缘张裂”新机制。 大陆如何破裂形成海洋盆地是地球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科研团队开展南海大洋钻探得到的证据表明,南海产生于新生代中期,属于超级大陆瓦解后的板

海洋所在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研究中获进展

  日前,《自然-通讯》(Nature Comminucations)以Article形式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的最新研究论文“Continuous plate subduction marked by the rise ofalkali magmat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