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出征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12日消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次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据介绍,本次考察将聚焦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加克洋中脊两大区域,执行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监测、洋中脊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四大任务;实施大气、海冰、海洋和底质环境调查、生物群落和资源调查以及污染物监测,在冰区择机开展海冰综合调查。 据悉,本次考察将有效提升中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同时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阅读全文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出征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12日消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次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据介绍,本次考察将聚焦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加克洋中脊两大区域,执行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监测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起航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据介绍,本次考察将聚焦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加克洋中脊两大区域,执行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监测、洋中脊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

极地科考:北冰洋海底的“盲盒”都有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94.shtm 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北冰洋楚科奇海上行进时,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浮冰。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自从进入北极圈以后,“雪龙2”号极地

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2”号返航

  “雪龙2”号最新消息,正在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于北京时间9月11日5时开始返航。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今年7月15日从上海出发,开启北极科考之旅。这也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北京时间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

北冰洋正加速酸化

由于受碳排放影响,北冰洋的酸化速度越来越快。 参与“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的科学家们在北极地区监测到了海洋化学物质的大面积变化。 他们说,即使现在停止碳排放,也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让北冰洋中的化学成分重回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包括有商业价值在内的鱼类等许多栖居在这一地带

北冰洋曾以淡水为主

    一项 2 月 3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显示,在最近两次冰期的间隔期,北冰洋曾经充满淡水,洋面上覆盖了一层很厚的冰架,与世界海洋环境完全隔绝。  既往研究显示,北冰洋过去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被冰架覆盖。但由于对北极海洋沉积岩芯的样本解读存在难度,研究人员一直无法找到相关证据。本研

中国科考队进入北极圈

  经过3515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航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8日7时44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穿过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开始实施北冰洋科学考察。   自7月2日从青岛出发以来,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克服恶劣天气等不利影响,圆满完成了27个站位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

我国完成北冰洋科考 “雪龙”号驶离北极圈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圆满完成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8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  自今年7月20日进入北冰洋以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全体队员连续奋战,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多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调查、9个短期冰站考察和一个为期13天的长期冰站

考察发现北极点周边海域海冰“未融先开”

  正在北冰洋进行考察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注意到,今年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呈现“未融先开”的特点,即在海冰还没有显著融化时就已出现大范围的开阔水域,海冰密集度显著降低,甚至低于北纬84度以南海域海冰的密集度。  “这个现象在过去很少见。大范围开阔水域的发生,可能与北冰洋大尺度风系

研究揭示北冰洋变咸原因

  几千万年前,北冰洋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与咸水海洋隔绝。德国科学家发现,格陵兰与苏格兰之间的陆桥沉到水下约50米深处之后,北大西洋的海水才开始大量注入北冰洋,导致它变咸。  目前格陵兰与苏格兰之间是开阔的水域,连接着北冰洋与北大西洋,但几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陆地。此外,现在的白令海峡当时也位于海面之

北冰洋海水更加酸化

  运载着35位欧洲科研人员的“希望”号科考船于5月中旬奔赴北冰洋考察海水酸化状况。部分科研人员近日公布的阶段测量结果显示,北冰洋海水已经更加酸化。科研人员正准备深入研究北冰洋生态系统对海水不断酸化会作出什么反应。   考察队的科研人员来自欧洲11个研究所。参加此次考察的德国莱布尼

为什么北极没企鹅,南极没北极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2.shtm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本月12日正式起航,向着北极进发。总台央视记者王楠也随船出发,全程记录我国此次北冰洋科考进程,带来《北极“楠记”》系列报道。在

中国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

8月20日,考察队领队吴军(右)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左)到达北极点。  北京时间8月20日15时38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并随后进行了科学考察作业,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  当天上午,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

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7月起航

在前4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我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搭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7月2日从青岛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记者了解,本次科考队领队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担任,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担任。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管理人员、后勤保

北冰洋海冰融化使海象登岸

  由于气温升高,近些年来北冰洋的东楚科奇海域海冰频繁融化,冰冻情况越来越差。 2007年就在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次发现海象离开海面到陆地生活,而海象通常是在大陆架的浅海海冰之上度过它们的夏天并繁衍生养小海象。但是过去四年里,由于海冰融化,海象撤到陆地生活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三次。  根据位于科罗拉多州的

极地科学考察 “雪龙号”20日出发

  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20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绍,“雪龙”号计划航程12300多海里,预计九月下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将以“雪龙”号为平台,推进国家北极

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心有大量甲烷

  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的消融将会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这项工作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共同完成的。2010年7月至9月,中国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科研人员采用密

我国迄今在地球最北海域采集到生物样品

  8月11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生态组在北纬86度50分、西经176度02分的北冰洋海域,成功采集到鱼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样品,这是我国迄今在地球最北海域采集到生物样品。图为采集到的端足类生物。  图为采集到的北极鳕。  图为采集到的桡足类生物。

中国科大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心海区储存大量温室气体甲烷

  近日,《大气环境》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谢周清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北冰洋海冰:甲烷的屏蔽与消耗》。该论文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中心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

我国开展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20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绍,“雪龙”号计划航程12300多海里,预计九月下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将以“雪

我国科学家预测本世纪中叶酸化水体将覆盖整个北冰洋

  2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气候变化》提前在网上刊登了我国海洋科学家为主撰写的题为《西北冰洋酸化水体快速增长》的学术文章。  文章基于中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最新航次数据,结合多年的历史资料研究发现,过去20年西北冰洋海洋酸化面积在快速扩大,250米的上层酸化水体从1994年只占总面积的5%

"雪龙"号第八次赴北极 将首次环北冰洋航行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0日上午乘“雪龙”号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将首次环北冰洋航行并试航西北航道。  “时间紧,任务重,探索性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19日晚在行前会上表示,第八次北极考察是我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将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

科学家发现海冰消融将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

北冰洋加速融化将带来物种入侵威胁

  据《自然》杂志网络版近日报道,美科学家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指出,全球变暖加快了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未来几年跨越北极和北冰洋的船只数量会急剧增加,这将威胁当地的本土物种,破坏其生物多样性。   北极航线船运数量未来将剧增   文章指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极少

黄河全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7.shtm7月22日,依托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由长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组织的对黄河流域全域的综合科学考察启动。据了解,本次考察的目的是通过全流域水土气生

美研究称北冰洋去年冰量创新低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冰洋海域2010年夏季最少冰量创32年以来最低记录。   冰面面积和冰面厚度是判定北极冰量的两个主要标准。一般而言,冰面面积可借助卫星观测,实地测量冰面厚度则相对困难。   一些专家先前预测,北极冰面面积近几年来之所以大幅缩小,原因是在之前的

美专家称2050年北冰洋海冰将消融

直到最近,北冰洋的巨厚冰层仍然阻挡着亚洲通往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最短航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有专家表示,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非常薄,从而将首次让船只直行通航北冰洋首次成为可能。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到2050年前后,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足够脆弱,从而允许破冰船在其

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2100年消失

  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区在快速缩小,目前的面积还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格陵兰岛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万平方公里地区被称为“最后的冰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将在2100年消失。  回顾其历史,研究人员表示,北

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2100年消失

  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区在快速缩小,目前的面积还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格陵兰岛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万平方公里地区被称为“最后的冰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将在2100年消失。  回顾其历史,研究人员表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