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位点,并对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进行了基因克隆和遗传、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或亚种群之间,由于某些障碍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之谜,同时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该研究为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万建民指出,水稻分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我国北方多种植粳稻,南方多种植籼稻。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籼稻亚种内的杂种优......阅读全文

籼稻粳稻杂种不育分子机理阐明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

研究新进展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历时13年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遗传调控位点,并对其中的一个主效位点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同时揭示了目标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该研究为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品种提供了

突破籼稻粳稻隔离:超级杂交稻有望诞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47.shtm十几年来,只要条件允许,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都会在周末往返北京和南京。“周五最晚航班回宁,周日最晚航班回京,这样的节奏一周都没有打破。我的日程表中,没有‘周末’这一说。”令他持之以恒的

一种让水稻增产的重要基因发现

  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邢永忠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挖掘到水稻的一个重要增产基因GY3,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合成,GY3可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将试验区产量提高7%—15%,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一种让水稻增产的重要基因发现

  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邢永忠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挖掘到水稻的一个重要增产基因GY3,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合成,GY3可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将试验区产量提高7%—15%,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研究发现调控细胞分裂素合成的水稻增产重要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61.shtm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邢永忠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

植生生态所等在水稻驯化起源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于10月4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   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驯化、栽培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研究揭示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演化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魏兴华团队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者通过下一代重测序技术,首次对过去70年来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地方种和国外引进种质构建了水稻高密度基因组变异图谱,系统研究了地方种和引进种质对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演化的贡献,以及主栽品种在遗传改良中的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S5

本报武汉8月19日讯(记者余平凡 通讯员范敬群) 由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一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正式发表。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

Nature:在粳稻适应低温逆境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

粳稻适应低温逆境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

自噬体的自噬发生条件

自噬体(autophgosome)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性溶酶体是一种自体吞噬泡, 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作为细胞内细胞器和其它结构自然

我国学者揭示bZIP73基因对水稻低温耐受性影响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

上海生科所Nature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绘制水稻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栽培稻(cultivated rice)的起源,相关论文“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

【人民日报】水稻怎样感知低温?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经过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评审及联合体主席团评选和审核,向社会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这些成果揭示了哪些生命奥秘?将怎么影响人们生活?本报选择部分研究成果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编者  水稻是全世界一半人口赖以生存

上海交大张大兵教授最新PNAS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wo rice receptor-like kinases maintain male fertility under changing temperatures”。该项研究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10,tms10突变

华中农大PLOS-Genet发表水稻研究成果

  分蘖角度(tiller angle)是植物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基于自然选择分离出来可用于改善水稻结构的分蘖角度相关基因很少。11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7个常见的分蘖

水稻亚种镉积累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跃进团队在水稻籼粳亚种镉积累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为镉污染区选择合适水稻品种和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水稻生产镉暴露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

水稻或被驯化三次

  新研究认为水稻曾经历了3次独立的驯化过程。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人类对于水稻的驯化不止发生了一次。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亚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们是独立发展的,还是一个地区先进的农业及文化被其他地区进行了复制。该研究还能够指导那些旨在改良这种作为全

长粒圆粒谁控制?我科学家破解水稻粒长调控机密

   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魏艳)长粒大米还是圆粒大米由谁来决定?近日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调控水稻的粒长和品质,成果被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这一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中国学者863项目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灾难。正因为如此,氮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据估计仅欧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费用在700-3200亿

中国科学家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上取得突破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但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用

OsSPL12在籼粳稻粒型分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 (O. sativa ssp. indica) 与粳稻 (O. sativa ssp. japonica) 两个亚种,籼粳稻在生理特性上存在许多显著区别,在粒型性状上,

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新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5.shtm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刘自强团队成功克隆了一个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并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基因座的进化和分子

水稻粒长调控分子机制破解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最新合作研究发现,水稻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调控水稻的粒长和品质,这为水稻粒形的分子设计、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7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这一成果。    粒形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

科学家破解水稻粒长调控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最新合作研究发现,水稻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调控水稻的粒长和品质,这为水稻粒形的分子设计、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7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这一成果。   粒形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主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中取得突破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灾难。正因为如此,氮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据估计仅欧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费用在700-3200亿欧

科学家在水稻种子大小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主要由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决定。因此水稻的籽粒大小影响着水稻的产量。水稻育种家正在利用籽粒大小自然变异改良水稻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且只有很少几个籽粒大小基因的等位变异已被育种家广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