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四顾则是白鹤起舞、百鸟翔集,苇海摇曳间生机盎然。天畔的晚霞,渐渐由绚丽归于平淡,恬静悠闲。 游客们很难想象,这片湿地所在的吉林省白城市,多年来曾有“八百里瀚海”之称。从历史上蛮荒富饶的沼泽,到后来遭受人类活动干扰退化,再到通过人工保护重现湿地的绿意盎然,莫莫格湿地的变化恰是我国许多沼泽湿地的缩影。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刚刚过去的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如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同时,湿地也是全球范围内退化、丧失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要保护湿地这一“地球之肾”,我们该做些什......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较罕见。 为此,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员武海涛和博士研究生管强等研究人员,

研究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 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较罕见。 为此,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员武海涛和博士研究生管强等研

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记者7月26日从青海省林业厅获悉,目前该省已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这也是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广民介绍,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湿地类型,占全球沼泽湿地面积的50%至70%,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而它储存了全球30%的土壤碳。  

中国为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设法律条款

                秋日,东湖老鼠尾景区。  11月10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系列活动之一,“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重要湿地成果发布”研讨会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行。 泥炭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3%,却承担了全球约1/3的

东北地理所:青藏高原沼泽湿地固碳研究新进展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沼泽湿地植被NPP,进而影响沼泽湿地碳的固定。明确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青藏

东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多样性的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长期野外试验发现,沼泽湿地

东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多样性的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长期野外试验发现,沼泽湿地

综合恢复技术体系让东北湿地重现生机

  作为中国科学院扎根在东北、以湿地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机构,东北地理所身上的担子显然更重了。寻找原因,研发技术,建立标准……武海涛及其所在的团队迅速投入沼泽恢复工作,希冀使这块“东北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发挥应有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年攻关,这支研究团队开展了内陆沼泽退化特征和关键恢复

东北地理所发布系列成果

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东道国系列重要活动之一“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重要湿地成果发布”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等单位联合承办。 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

东北地理所揭示三江平原泥炭地发育的气候驱动机制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也是湿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全球持续变暖和人类活动继续加剧的环境背景下,为保护和恢复受损的沼泽湿地,亟待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过程及其对过去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尽管不同学者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现代过程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对其长

长江源头湿地群土壤沙化速度惊人-亟待保护

  长江源头当曲流域分布着面积达14300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群。然而,受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影响,这片海拔在五六千米左右的雪域圣地,正在呈现斑块状退化,而且速度惊人。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组织了数支科考队对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

若尔盖湿地修复:生态噩梦盼苏醒

  若尔盖湿地草原是一个被众多名片包裹着的区域——“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中国黑颈鹤之乡”、“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曾经,它靠着水草丰茂、鸥翔鹤舞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湿地萎缩、湖泊干涸、草原沙化,使它渐渐失去往昔的丰腴与光泽。   为遏制若尔盖湿地草原退化、沙化,200

东北地理所三江平原草本泥炭沼泽甲烷排放研究获进展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贡献了全球气候变化约22%的辐射强度,对全球变暖具有重要影响。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但以往对三江平原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不同植被类型的潜育沼泽(无泥炭),而对该区泥炭沼泽湿地研究较少。虽然草本泥炭沼泽在三江平原分布面积较少,但其对区域和全

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题: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新华社记者胡璐、周楠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湿地保护法。该法将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出台,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

东北地理所冻融作用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于晓菲博士在冻融作用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的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土壤学期刊SBB(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43(6): 1308-1320)上。   该论文研究了冻融作用

沼泽蚂蚁巢丘体格局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研究获进展

  土壤动物与生态系统过程-功能的关系是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原生沼泽陆向退化演替直接导致土壤陆生无脊椎动物增多,也将进一步影响湿地原有生态过程和功能的发挥。蚂蚁是沼泽湿地中典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蚂蚁巢丘体是常见的土壤生物构筑体(biogenic s

泥炭沼泽揭示欧洲最早的铅污染

   泥炭沼泽沉积物记录显示,公元前3600年左右,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地区就出现了铅污染,这意味着该地区既是欧洲冶金业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早出现环境污染的地方。 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从位于巴尔干地区的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交界处一个泥炭沼泽里采集沉积物,重建巴

泥炭沼泽揭示欧洲最早的铅污染

泥炭沼泽沉积物记录显示,公元前3600年左右,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地区就出现了铅污染,这意味着该地区既是欧洲冶金业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早出现环境污染的地方。 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从位于巴尔干地区的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交界处一个泥炭沼泽里采集沉积物,重建巴

四川:外来物种入侵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

  省林业厅于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开展了“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湿地总面积174.78万公顷。与200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有可比性的25个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湖泊湿地斑块,其湿地面积共减少了617.79公顷,湖泊湿地面积年萎缩速率为0.55%。  四川地处青藏

气候变化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沼泽管理

   到目前为止,恢复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地丰富生态环境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对抗污染物径流造成的破坏和恢复水的自然流动。但现在,一个专家小组呼吁联邦和州机构根据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重新评估它们的计划。  10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发布了一份报告,要求大沼泽综合恢复计划(CERP)的管理

气候变化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沼泽管理

   到目前为止,恢复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地丰富生态环境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对抗污染物径流造成的破坏和恢复水的自然流动。但现在,一个专家小组呼吁联邦和州机构根据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重新评估它们的计划。  10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发布了一份报告,要求大沼泽综合恢复计划(CERP)的管理

三江湿地世界典型潮汐湿地公园

  三江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灵江、永安溪、始丰溪三条江的汇合处,不仅是台州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湿地公园。  涨潮时,潮水顺着灵江从下游慢慢地向上游涌去,当潮水涨至三江村时,则一分为二,一支潮水与永安溪交汇一起,一直涌到杨杜才歇下来;一支潮水与始丰溪

《湿地北京》:没有湿地就没有北京城

  有幸读到崔丽娟女士所著的《湿地北京》一书,收获颇丰。书中《序》描述了关于湿地与北京的关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与其说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说北京起源于湿地。”这句话精辟地写出了北京建城与湿地的密切关系。  更精彩的是书中多次用栏目的方式普及了湿地知识,比如,亿万年前北京湿

王学雷:守护湿地“嗖的三十年”

2004年,蔡述明(右二)及团队在丹江口库区进行生态调查。受访者供图   2020年,王学雷(右)考察洪湖洪涝灾情及湖泊生态状况。受访者供图 “下面有请王学雷研究员,他是湿地专家。”在11月8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湿地大会)系列边会之一——长江大保护论坛上,“湿地专家”

科学家探索全球甲烷排放激增之谜

尽管这种全球变暖反馈回路的规模尚不确定,但如果真是这样,湿地排放可能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其中一项研究的合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大气化学家Paul Palmer说,“我们应该把对地球气候的控制权更多交给微生物。”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大多数气候科学家认为,2006年后大气甲

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立法-法治守护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法近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为什么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落实?  冬日的江西鹰潭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片浅滩湿地引得水鸟驻足栖息。“湿地公园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开阔的水域、大

墨西哥湾泄漏两周年祭:原油残留致部分岛屿消亡

两年前在原油中挣扎的鹈鹕两年后,依然有鸟类因原油对环境的影响而死去探险队员在墨西哥湾海底被石油缠身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两周年祭  2010年4月20日晚,“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爆炸,11名工人丧命,相当于500万桶的原油倾入墨西哥湾……两年后,泄漏的原油仍然是对路易斯

青海立法保护高原湿地;建补偿机制明确政府职责

  湿地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清除和转化毒物、保持小气候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我省湿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1.3%,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2.67%。由于湿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

青海湖湿地治理项目启动

  由国家专项投资550万元的青海湖湿地治理项目日前正式启动,今后两年时间内,青海湖周边13万亩沼泽湿地将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土壤养分测试仪研究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都是存在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采用定量方法对向海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不同湿地类型,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湿地内,土壤肥力也不均一,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测试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梁子湖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