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海底首次发现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仅有化石,还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图片来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学快报》 在广阔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几乎没有生命迹象:没有鸟类,极少的鱼类,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见。但是研究人员日前报道,他们发现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宝: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来自微小的单细胞海洋生物,距今已有32500年,它们首次在深海平原中被发现。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另一个研究小组从黑海较浅的海底提取出距今11400年的浮游生物DNA。研究人员说,从地球表面找到如此古老的DNA有助揭示远古气候和海洋生态演化等很多领域的奥秘。 德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深海生物学家Pedro Martinez Arbizu在一篇关于南大西洋古DNA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已经能够证明,深海是最大的长期DNA档案库,也是一个研究过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窗口。” 英国利兹大学古生物学家Bridget Wade......阅读全文

古线粒体DNA加深对尼安德特人演化认识

  一根在德国西南部发现的古人类股骨,被证明携带了大约27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mtDNA)。相关成果7月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它进一步精确了非洲基因流动至尼安德特人的时间。  对核DNA的分析预测,现代人类从距今约76.5万年前到55万年前在演化上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离,而线粒

云南马鹿洞“蒙自人”古DNA研究新进展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使云南成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并成为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目睹

《Cell》付巧妹:细数古DNA技术发展史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领导的研究人员利用古DNA (aDNA)技术,挖掘出了古人类,尤其是东亚古人类的历史。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员重建了两个已经灭绝的古人类群体——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整个基因组;绘制了全球人口迁移和相互作用的历史地图;揭示了最古老的

研究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

日本培养出单细胞微生物

  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日本科学家团队经过十年探索,终于利用深海沉积物培养出一种神秘单细胞微生物,研究团队随后对其进行了表征。这种不同寻常的微生物,将帮助人类揭示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古菌构成了一个单细胞原核生物域,新近发现的阿斯加德古菌,据信为更加复杂的真核生物的

深海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鞠建华团队在深海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A201A研究领域获突破。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研究人员对A201A糖基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和后修饰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并阐明了一个新颖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变位酶MtdL。Mtd

“潜龙三号”“曝光”深海生物和塑料垃圾

  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近日成功首潜,并在3900多米深海拍摄了大量照片,有鱼虾和海星、海参等美丽的深海生物,也有人们不愿看到的塑料垃圾。  “这些塑料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B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孙栋博士说,塑料垃圾到达深海,在

古美将共同保护和研究海洋生物

   近日,美国两个政府部门同古巴科学部“握手”,同意共同管理和研究海洋保护区。在到访哈瓦那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Kathryn Sullivan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美国的花园海岸和佛罗里达群岛海洋保护区、2个国家公园以及古巴的瓜纳阿卡维韦斯国家公园、1处近海礁区纳入双方共同

新研究显示古菊石类生物并非皆“游牧”

有关菊石类化石研究显示,南达科他州海底的一些菊石类生物终生寄居在海底甲烷气孔附近。   4亿年以前,有一种古老的菊石类生物nautiluslike漫步在广阔的海洋里,搜寻鱼类和其他猎物。nautiluslike有着几十只触手,住在螺旋型或圆锥型的壳中,一直以来古生物学家这样假设。但是,日前一项

古DNA揭示结核病如何塑造人类免疫系统

  新冠肺炎(COVID-19)只是一种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发传染病。而一项新研究利用古人类DNA揭示了在过去2000年里,结核病如何影响欧洲人,特别是对人类基因组的影响。3月5日,相关论文刊登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

古DNA揭示早期农耕生活为人类带来沙门氏菌

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并与牲畜一起生活时,这些动物进化出了一种更具毒性的沙门氏菌。图片来源:ANNETTE GüNZEL  猪很可怜,不仅成为食物进人类的肚子,我们还指责它在2012年给人类带来了“猪流感”(研究显示,猪流感病毒也是一种冠状病毒)。此外,猪还是沙门氏菌的宿主,这种细菌可以进入人体并引起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动历史细节

如今,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

一种深海虾的酶有望用于生物燃料生产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16日发表公告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在一种深海虾体内发现了能高效分解锯末和纸等物质的酶。如能利用这种酶,枯木和废纸等都可成为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在线科学刊物《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2009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采集到大量

海洋所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深海研究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团队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了偕老同穴科舟体海绵属1新种——多棘舟体海绵Corbitella polyaca

20点直播|贺丽生:深海生物秘密知多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48.shtm 直播时间:2023年8月3日(周四)20:00-20:45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科学网视频号 科学网B站 科学网抖音 【直播

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对比

在细胞结构和代谢上,它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转录这两个分子生物学的中心过程上,它们并不明显表现出细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它的转译使用真核的启动和延伸因子,且转译过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结合蛋白和TFIIB。它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徵。与大多数细菌不同,它们只有一层细胞

生物样本DNA的提取

DNA的提取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绝大数以脱氧核糖核蛋白形式存在。以1mol/L氯化钠溶液提取,将得到的脱氧核苷酸核蛋白黏液与含少量辛醇和戊醇的氯仿一起摇荡,除去蛋白质。

古DNA颠覆马“家谱”-研究表明目前已没有纯种野马存世

    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它彻底变革了人们的旅行、耕作甚至发动战争的方式。然而,每当我们认为已经回答了这些动物从何而来的问题时,总会有一项研究又将我们带回了原点。情况确实如此,对远古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的大量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目前的理论,即现代马在5000多年前出现于今天

南极发现迄今最古老海洋DNA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由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极大陆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了最古老的海洋DNA。这些有机物质碎片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宝贵线索,还有助于评估冰冻大陆周围海洋生物目前及未来的变化。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自然

气候变化冲击深海生态系-海底生物面临威胁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国家海洋学中心日前在《全球变化生物学》发表研究称,即便是深海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冲击。到下个世纪,受海洋表面动植物减少的影响,北大西洋地区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38%,全球海底生物数量将减少超过5%。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该研究采用了气候模型,对未来全球海洋食品供应的变化进

院士专家: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院士专家建议,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指出,由于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

深海微生物生机盎然-海洋碳循环模式有待解开

路透社近日报道,据科学家最新发现,在世界最大海沟、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00米(约36000英尺)之深的海底,即使压力巨大、毫无光照,但生活在这里的微生物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深达6000米,此前鲜为人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德斯之名来

我国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

    正在香港访问的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的科学家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学家在大洋航次中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肖湘告诉记者,中国“大洋一号”深海科学考察船5个月前在

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实验-古朵实验√

白细胞介素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不仅对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而且与发热、炎症发生以及某些疾病的病理变化有关。目前对IL-1产生水平的检测主要应用生物学活性检测的方法。一、ConA刺激小鼠胸腺细胞检测IL-1生物学活性 小鼠胸腺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表达IL

2.5亿年前生命大灭绝或因“深海毒气”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是地球史上最惨重的灭绝事件,造成了海洋中超过80%生物物种的消亡。中国科大教授沈延安课题组研究认为,这是当时深海中富含的剧毒气体硫化氢与浅海富氧海水发生“震荡性混合”导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发表了该研究。  之前关于这次生命大灭绝的研究大多围绕浅

LS电缆成功开发深海脐带缆-用于深海6000米环境

  韩国LS电缆称,最近已成功开发出用于深海勘查机器人的脐带缆 。   脐带缆是一种复合缆,由电缆和光缆构成,可为远程控制的深海勘查装备提供电源,通过传达和控制各种信号,使机器人臂、传感器及镜头开始工作。   该产品需要适应深海的高水压、不规则生长的藻类等恶劣环境,对设计技术的

科学家完成古DNA实验方案相关污染物的评估

近年来,古DNA研究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单链DNA文库构建实验方案和机器人自动化液相处理实验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古DNA研究的效率。这些技术在古DNA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背景污染情况,这一直是古DNA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科学家用测序技术分析炎热潮湿环境中的古DNA

 Loltun灰岩洞凉爽的气候可能保护动物骨头中的DNA免受尤卡坦半岛高温的侵袭。  当2009年Tania Gutiérrez García将40块噬齿类动物的颌骨打包放入比鞋盒还小的包裹并带往加拿大时,她非常确信自己将失望透顶。当时,Gutiérrez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

南极发现迄今最古老海洋DNA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由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极大陆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了最古老的海洋DNA。这些有机物质碎片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宝贵线索,还有助于评估冰冻大陆周围海洋生物目前及未来的变化。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