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须落实“三线一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4.shtm 中新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贯彻落实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立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必须强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落实“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生态保护优先,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陈发虎院士表示,青藏高原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几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固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周边国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了生态保护优先的基调。而生态保护优先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态......阅读全文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我国科研人员算出近40年青藏高原地表年均蒸发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61.shtm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利用青藏高原地面观测资料及其浅层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数据,来自该所的科研人员发现,过去近40年,青藏高原年均蒸散发量约为346.5毫米,也就是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Archaeology2019

  近日,Archaeology公布其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完成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人类右下颌骨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

陈百明:何谓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使用较多的科技名词之一,但是对这一名词的涵义却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国内的情况看,大致有4方面的理解:一是认为生态不能修饰环境,通常说的生态环境应该理解为生态与环境。二是认为当某事物、某问题与生态、环境都有关,或分不太清是生态还是环境问题时,就用生态环境,即

气溶胶减排或使亚洲高山湖泊生态退化

  “人为排放气溶胶正在对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减缓了亚洲高山湖泊的富营养化。”伦敦当地时间2月27日,《自然·气候变化》首次刊发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团队关于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历史影响的研究成果。  陈发虎团队根据黄土高原近2000年来的湖泊沉积物记录,首次揭示出在自然暖期(公元540年

“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前沿论坛举行

论坛现场 11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办、云南大学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来自地学领域的二十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就地学学科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中科院地学部主

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调研青海盐湖所和西北高原所

  8月28日下午,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青海大地,登攀科技高峰,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贡献科技创新力量。  陈刚来到青海盐湖所,走进

小麦族赖草属的谱系分化历史获揭示

小麦族是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披碱草、羊草等饲草作物以及赖草、麦滨草等具有生态防护利用价值作物的种质资源类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颜济先生和杨俊良先生等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对全球小麦族资源的分析表明我国是小麦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度最高、生境变异幅度最大的国家。然而,客观认识和梳理全球小麦族30属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热带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规模定居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Chen et al. Science, 2015;Li et al. Nation

陈宗懋院士:农残“拦路虎”制约中国茶叶出口

  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说,中国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威胁茶叶质量安全,制约出口消化过剩产能,应注意茶叶生产绿色防控。  陈宗懋是茶界唯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茶叶农药残留研究领域。他认为,目前中国茶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质量安全不过关、劳动力短缺、消费

“河南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实验室”学术会议举行

6月2日上午,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与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全球变化与大气污染研讨会暨“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千人

2023年青海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显著:成交额同比增长20%

2023年,青海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登记科技成果58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0%。  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祥介绍,2023年,青海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印发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10场,推动签署共建“上海-青海技术转移基地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

“智”强不息,当好科技决策思想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71.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把握好世界科技的发展大势,研判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敏锐抓住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新生长点……随着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需要这样能够深谋远虑、鉴往知来

关于厦门市拟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23〕21号)要求,为确保提名工作的公正性和提名材料的准确、客观,现将“重组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双价疫苗(大肠杆菌)的研制与应用”、“复杂海岸环境沙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和“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

应对全球变化973项目公示-预算达3.7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应对全球变化19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8年立项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2017中科院亮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启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

武汉植物园在青藏高原水生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中获进展

  青藏高原具有地球上最为广泛的适合高山植物生长的生境,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分布区范围的变动是如何响应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这一问题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陈进明博士等在王青锋研究员的指导下,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

地球轨道变化可触发气候突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史”不仅仅是人类文明演化历史,更是漫长的地球自然变化史。  “利用复杂气候模型,我们对过去三四万年的气候瞬变进行模拟实验,首次证实地球轨道的变化可以直接触发气候突变,系统论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突变的双重调节控制。”11月4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球科学卓越

33岁的活法,科研大时代下的中国青年学者

  回望中国科技今年的惊心一刻,当属5月15日早上8时20分左右,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中国火星探索史的历史性时刻:中国成为蓝色星球上第三个实现登陆红色星球的国家。  从技术上来说,火星着陆是“绕、落、巡”探测任务中最困难、最凶险的一关。在这堪称“黑色九分钟

北京检方紧盯生态环保发力

  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交出了一份公益诉讼答卷: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17件;促使380余亩耕地复垦;推动关停和整治环境污染企业66家;保护和收回国家所有资产和权益价值886万元;累计要求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修复环境费用近1000万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山东全方位发力补生态短板

  日前,在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通报会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管言明通报表示,2018年,山东省生态环境部门实施处罚环境违法案件18591件,罚款11.39亿元。  这样的处罚力度无疑给环境违法企业予以沉重痛击。但目前山东省在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补齐生态短板,山东省全

青年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京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3.shtm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致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8月19日,科技部、中科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主持。 会上,全体同志重温了

科学家发现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F1的重要功能

  10月2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YTHDF1 links hypoxia adaptation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彬学科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研究揭示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呼吸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带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高达160±87Pg,在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层作为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迅速,其水热过程是驱动多年冻土碳、氮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原动力。目前,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如何调控土壤碳排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