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深4000米处,首次实验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32.shtm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研究员孙珍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获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的进一步突破。 ?国内首次跨洋中脊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剖面。姜峰、朱筱曦绘制海洋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海底地质结构的方法。目前,仅有少数几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单位具备在深海中开展人工源与大地电磁法联合探测的成熟技术和装备。20年来,经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在海底电磁场观测、大功率人工源发射、电磁法海上作业技术、数据分析与......阅读全文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陈小斌等多位国内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

我国首次实施跨洋中脊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43.shtm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的支持下,该所研究员孙珍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人员合作,于今年7月至8月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的地方,

南海水深4000米处,首次实验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32.shtm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研究员孙珍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09.shtm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

南海所一项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日前,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评选出了2019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由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林间特聘研究员和徐敏研究员领衔的科技团队牵头实施的成果“国内最长最深海底大地电磁探测完成”入选。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越南国家海洋研究所学者访问南海海洋所

  应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研究员的邀请,越南国家海洋研究所Lam Nguyen-Ngoc教授和Doan-Nhu Hai博士于9月中、下旬访问南海海洋所并作学术报告。访问期间,两位学者与南海海洋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就南海西部海域上升流与赤潮的关系这个研究热点进行了

中国科学院土耳其科技研究理事会协议项目启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土耳其科技研究理事会协议项目“土耳其双震后马拉蒂亚断层潜在大地震综合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该项目中主要的技术方法和土耳其双震的破裂特征进行介绍和讨论,并对项

南海海洋所两项成果获2021海洋科学技术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获悉,近日,该所两项成果荣获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其中,林间牵头完成的成果“大洋板块俯冲动力学机制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获特等奖;喻子牛牵头完成的成果“牡蛎先天性免疫和环境响应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研究”获一等奖。研究大洋俯冲动力学过程与

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张哲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大洋红层”是指深海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红色-

南海“大洋红层”为研究深水环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张哲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大洋红层”是指深海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红

微观构造分析揭示南海海盆最新扩张历史

  南海中央海盆的残留扩张脊在哪里?为什么近南北走向的中南—礼乐转换断裂与西南次海盆和中央海盆扩张脊都是呈大角度斜交?针对这两个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珍等联合攻关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受邀作大会报告。主办方 供图 9月25日至27日,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杨经绥

研究揭示珍贝黄岩海山链的深部结构及演化过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138.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构造物理》。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高

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和林间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冈瓦纳研究》。邱宁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孙珍、林间,以及浙江大学教授李春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徐行为共同作者。 通过识别海洋磁条带

第一海洋研究所与南海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7月11日,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简称“南海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共同推动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洋、台风和气候的精准预测。签署仪式通过云平台线上进行。南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雷波,副局长于斌,副局长谢健,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李铁刚,副所长

南海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副研究员张翠梅、研究员孙珍,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 及中国海油勘探专家庞雄在南海北部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冈瓦纳研究》。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

600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购高分辨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仪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4年5月政府采购意向-高分辨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仪 详细情况高分辨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仪项目所在采购意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4年5月政府采购意向采购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购项目名称:高分辨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仪预算金额:600.000000万元

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

揭示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

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研究迎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综合利用三维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地震数据、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国际大洋钻探结果等,在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COT)研

珍贝黄岩海山链深部结构及演化过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上。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达43454座,分别位于洋中脊、板内和岛弧区三种地质构造背景中,代表了不同的岩浆

-2015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公示

   2015年,海洋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组织召开了2015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评审会议。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类共有16项成果拟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海洋科技转化类共有9项成果拟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海洋科技图书共有15项成果拟获优。现将拟获奖项目予

2019年度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名单公布

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名单 #aabbccdd3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3{border:1px solid #666666}

“2022汤加火山喷发与海啸”学术研讨会举行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举办的“2022汤加火山喷发与海啸”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的方式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汤加火山海啸的特征与成因、对大气层-电离层的直接影响、大气-海啸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  今年1月15日,汤加火山猛烈喷发并导致越洋

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科研团队:累并快乐着

   孙超岷(右三)与他的团队   2013年底,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后,孙超岷便毅然踏上了回国旅程,迎接他的是另一番崭新而未知的学术天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美国到中国,一天也没耽搁,成功实现完美对接”。  人虽然回来了,孙超岷却面临严峻的考验,

“广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3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穗组织召开“广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项目验收会。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南海海洋所有关领导,项目负责人孙恢礼研究员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出席验收会。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水产学会等单位共同承担。以华南理工

“南方青年地球科学论坛”第一期研讨会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26.shtm近日,“南方青年地球科学论坛”第一期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论坛聚焦“海洋大地电磁与大洋科学探索”,线上线下同步进行,270多位专家和学生参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进入“下半场”

  这一次,要讲述的,是南海如何从陆地变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码头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故事的解读者,则是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它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