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用新技术提高盐碱地生产力

眼下,正值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的丰收时间。不仅沃野黑土丰收在望,而且农业科学家正用一种新技术提高着盐碱地的生产力,也找到了盐碱地里的“丰收密码”。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组成的测产组走进长山乡长红村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水稻试验田,相邻的两块地水稻长势差异明显——一块水稻稀疏,土地泛白。另一块水稻植株密实,棵棵“压弯了腰”。 “这片地含盐量高,有的地块返盐严重,地上白花花一片,水稻亩产没上过一千斤。”54岁的乌长占祖辈都守着这片盐碱地,种了30多年大田的老把式,期待着新技术为这片盐碱地带来新生。 “经专家组反复测算比对,未施用菌剂的水稻亩产485.96公斤,施用菌剂的水稻亩产510.03公斤,增产幅度4.95%。”测产专家组组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教授郑桂萍表示,2022年黑龙江水稻平均亩产为503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在轻度盐碱地于返青后施用一次嗜/耐盐微生物菌剂的情况下,水稻长势良好且增产......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家用新技术提高盐碱地生产力

眼下,正值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的丰收时间。不仅沃野黑土丰收在望,而且农业科学家正用一种新技术提高着盐碱地的生产力,也找到了盐碱地里的“丰收密码”。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组成的测产组走进长山乡长红村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水稻试验田,相邻的两块地水稻长势差异明显——一块水稻

黑龙江省科技厅社发处处长考察大庆市盐碱地治理试验基地

  7月23日,黑龙江省科技厅社发处处长高艳丽等考察大庆市杜蒙县他拉哈镇盐碱化土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对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   课题负责人、该所副所长刘晓冰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整体情况

海水稻,打开粮食增产想象空间

“海水稻”一词,近段时间热度不减。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研发团队在位于新疆、黑龙江、山东、浙江和陕西的6个试验基地种植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为我国大面积盐碱地筛选优势海水稻品种;又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500公斤,引发广泛关注。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两院

盐碱地改良技术引议:脱硫石膏能否让盐碱地返绿

  回放:   近日,科学网转载的一则关于盐碱地改良技术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中提到:“清华推出世界领先盐碱地改良技术,我国亿亩盐碱地有望变良田。”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   疑问:   这种利用脱硫石膏来改良盐碱地的技术真的有新闻报道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吗?其原理是什么?会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袁隆平带领青岛海水稻在六大基地同时插秧试种

新华社青岛5月28日电(记者 张旭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28日在新疆、黑龙江、山东、浙江和陕西的六大试验基地同时插秧海水稻,开展试种试验,为我国大面积盐碱地筛选优势海水稻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此次插秧在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

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

  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财富,发展生态环保事业也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既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千秋大业。   从数年前的松花江污染,到近日兰州自来水苯超标,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让人们警醒: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越

中国首个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亩产突破573.8公斤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进行测产。专家组随机抽取了高、中、低三种类型3块示范方,每示范方实测1亩以上,通过收割、脱粒、水分测定、除杂、称重,实收结果为平均亩产573.8公斤。  这是中国首个丰收的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

十万亩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亩产超千斤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迎来了青岛、潍坊、温州三地测产收割。至此,今年布局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省份种植的10万亩海水稻全部完成产量测评。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在三地分别进行海水稻产量测评,最终专家的测产结果

三十五年钻研盐碱地生态治理田长彦:让盐碱地不再贫瘠

  “广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贫瘠的盐碱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如图,资料图片),1982年大学毕业后自愿从陕西来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县市区,除了地处高寒地带的阿合奇县,我都跑过”。  田长彦长期在天山南北从事野外调查、科学试验与示范工作,与自己

“吃盐植物”让新疆盐碱地重生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日前传出消息,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开展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借助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

盐碱地水稻“逆”生长基因破译

  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将盐碱地变高产粮田,成为当下农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1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刘选明教授研究团队破译出一个能降低土地盐碱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耐盐特征性分子标记。

盐碱地水稻“逆”生长基因破译

  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将盐碱地变高产粮田,成为当下农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1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刘选明教授研究团队破译出一个能降低土地盐碱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耐盐特征性分子标记。

到2030年我国耐盐碱水稻计划推广1亿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60.shtm近日,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耐盐碱水稻发展论坛在广东湛江召开。该中心主任唐文帮在论坛上透露,国创中心计划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

用科技手段“浇灌”盐碱地上新希望

科技人员开展了不同类型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适用技术,如耐盐碱植物种植改土技术、微生物土壤调理制剂控盐技术、生态排盐技术、生态型的土壤改良调理技术等。◎本报记者 金 凤人口在增长,城市在扩张,气候在变化,我们迫切需要健康的土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

2-线制变送器提高生产力

良好生产规范离不开简化操作与降低成本的设备。M400 2 线制多参数变送器在危险区域应用中极为可靠,并且操作极为简便。 M400 2 线制变送器系列具有坚固设计,并且通过认证可在危险区域内使用,即使在最为恶劣的条件下也依然可令人放心地使用。由于 M400 2 线制设备与梅特勒-托

聂守军代表:攥紧粮食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把种质资源、创新品种作为推动水稻生物育种创新的关键核心,通过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提高黑龙江水稻产业整体效益及农业综合竞争力。”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是他今年准备上会提交的议案内容。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同时也是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9月19日,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暨“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沧州开幕,会议围绕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与全球变化、盐碱地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对策等展开讨论。  会上,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

用“吃盐植物”给盐碱地披上绿衣

  1000亩  今年春天,科研团队将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克拉玛依一家园林绿化企业,“油城”周边1000亩重盐碱地因此种满了盐地碱蓬。栽种仅仅几个月后,郁郁葱葱的盐地碱蓬就为白色的盐碱地披上一袭绿装。  新华社讯 (记者张晓龙)在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新疆,科研人员正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在这些贫瘠

微生物帮番茄“征服”盐碱地

  要吃新鲜西红柿,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一点盐。但是直到现在,当种植这些鲜艳的水果时,土壤中的盐或咸水一直是大禁忌。  中东地区的植物科学家发现,在土壤中加入一种沙漠根茎真菌(印度梨形孢菌),可以保护番茄不受盐的破坏。梨形孢菌最初是在印度分离出来的。  研究人员在温室里种植番茄,就像商业种植者那样,一半

黄迎新:沙改土,盐碱地变良田

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长岭站)曾有这样一块试验田,pH值达10.23~10.76,属于重度盐碱荒地,作物无法正常生长。10多年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的治理下,这块试验田重现生机。2022年10月,长岭覆沙改良盐碱地块种植耐盐碱大豆品

“典型盐碱地改良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盐碱地改良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研究成果得到验收组专家高度评价。  为了实现典型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宁夏科技厅组织宁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包头市华

专家释疑海水稻亩产量低于理论产量:耕地状况决定产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全国大面积试种海水稻试验再次测产。10月10日,青岛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以实打亩产量261.39公斤收官,约为其理论亩产量669.24公斤的四成。  两种产量为何如此悬殊,有网友提出疑惑。  为此,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向记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挂牌

  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海南三亚挂牌。据了解,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中心实行“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的模式进行建设,在地域上覆盖全国所有典型盐碱地生态区,研究领域涵盖种质资

谢永刚教授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WAPS)院士

  记者11月4日从黑龙江大学获悉,经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理事会和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委员会批准,授予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谢永刚教授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以表彰他多年来在灾害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应用领域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谢永刚教授长期致力于灾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在自然与社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进行考察。   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

清华:手握发明ZL剑指亿亩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

  记者从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获悉:已经拥有几十项国家ZL、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试验示范的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ZL池”近日再获四项发明ZL授权:“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和系统”“微藻养殖设备”“重度碱化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与“轻度碱化土壤改良剂及其加

清华推出世界领先盐碱地改良技术

陈昌和教授(中)和科研团队在盐碱地改良现场        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沃伦·A·迪克前不久亲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时,忍不住赞叹:“这片试验田太棒了,中国人的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国专家身旁,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和伸出一个手指说:“其实我们已经

中科院耐盐水稻“盐黄香粳”亩产达500公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77.shtm 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        受访者供图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进行了田间实收测产,最终达到亩产5

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创超高产纪录

  从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水稻品种高产竞赛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评审会议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吉审稻2010005)在2010年度吉林省水稻新品种高产竞赛中喜获一等奖。   9月28日,吉林省农委组织专家在白城市吉林油田洮河农场“东稻4号”17亩连片示范区,

土壤肥料速测仪带动农业生产力

  我们都知道作物的成长需求良好的土壤环境及均衡的养分成分作为支撑,长期的上肥作业活动对于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上肥不合理可能会造成土壤板结化等现象严峻,使用土壤肥料速测仪缓解上述现象,做到科学上肥。        现代农业想要完成合理上肥、科学上肥,还得凭借土壤肥料速测仪,使用该仪器辅导科学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