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钻研盐碱地生态治理田长彦:让盐碱地不再贫瘠

“广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贫瘠的盐碱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如图,资料图片),1982年大学毕业后自愿从陕西来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县市区,除了地处高寒地带的阿合奇县,我都跑过”。 田长彦长期在天山南北从事野外调查、科学试验与示范工作,与自己的科研团队总结出盐渍土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确定了棉花高产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创立棉花害虫生态防治技术体系;他还创立了“开沟破除不透水粘板层”改良技术以及盐生植物品种筛选、繁育技术和适应性高效栽培高产管理技术……这些科研成果,助力天山南北各族农牧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在渭干河灌区中低产土治理中,改良盐碱地排水规划,可降低盐渍土含盐量 新疆盐渍土地面积约占全国1/3,是荒漠化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盐碱土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长彦参加了新疆首批“科技兴新”试点项目“渭干河灌区中低产土治理与综合开发”课题,课题基点在阿克苏地区新和......阅读全文

三十五年钻研盐碱地生态治理田长彦:让盐碱地不再贫瘠

  “广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贫瘠的盐碱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如图,资料图片),1982年大学毕业后自愿从陕西来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县市区,除了地处高寒地带的阿合奇县,我都跑过”。  田长彦长期在天山南北从事野外调查、科学试验与示范工作,与自己

新疆生地所田长彦研究员做客“创新与战略”论坛

  12月16日晚,中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创新与战略”论坛第十场系列讲座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科院党校第九期所局领导干部特训班学员田长彦研究员做了题为“干旱区盐生植物资源与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   田长彦研究员就新

盐碱地里长出“吃”盐的植物-3年可达土地耕种标准

  8月中旬,新疆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小拐村。两片盐碱土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片田地几乎寸草不生,盐碱白花花四处泛起;而另一片则郁郁葱葱,植物满满地挤在地里。   “这是我们的实验田,种的是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都是盐生植物。”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田长彦指着茂盛的植物,一一向记

改土增粮靠科技

  十三五”规划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注重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积极部署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新型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研发了适宜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共性关键技术。近日,《中国科学

新疆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

  11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启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用“吃盐植物”给盐碱地披上绿衣

  1000亩  今年春天,科研团队将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克拉玛依一家园林绿化企业,“油城”周边1000亩重盐碱地因此种满了盐地碱蓬。栽种仅仅几个月后,郁郁葱葱的盐地碱蓬就为白色的盐碱地披上一袭绿装。  新华社讯 (记者张晓龙)在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新疆,科研人员正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在这些贫瘠

盐碱土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8月18至20日,由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办,新疆土壤与肥料学会、天津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盐碱土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部分省市土肥站、高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以及部分企业的60多个单位12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新疆

到2030年我国耐盐碱水稻计划推广1亿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60.shtm近日,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耐盐碱水稻发展论坛在广东湛江召开。该中心主任唐文帮在论坛上透露,国创中心计划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

水利部: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

流经浙江省丽水市城区的小河丽阳坑,过去是一条臭水沟。住在两岸的居民,多年不敢开窗,有些甚至干脆搬走。实施河长制以后,由河长牵头对丽阳坑进行综合整治,将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了四类。现在河里还有了野生鱼,很多过去搬走的居民又重新住了回来。 17日上午,在水利部举行的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水

院企携手共同防控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

  近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 ——“长江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项目组与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在无锡签署合作备忘录。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施卫明,安利大中华研究开发副总裁陈佳出席发布会。  据了解,“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是“十三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彦敏访问宁波材料所

  11月12日,出席2012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会议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彦敏访问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副所长王蔚国热情接待了张彦敏。   张彦敏参观了宁波材料所科技成果陈列室,听取了王蔚国对宁波材料所建设历程、发

盐碱地改良技术引议:脱硫石膏能否让盐碱地返绿

  回放:   近日,科学网转载的一则关于盐碱地改良技术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中提到:“清华推出世界领先盐碱地改良技术,我国亿亩盐碱地有望变良田。”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   疑问:   这种利用脱硫石膏来改良盐碱地的技术真的有新闻报道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吗?其原理是什么?会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中国科学家用新技术提高盐碱地生产力

眼下,正值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的丰收时间。不仅沃野黑土丰收在望,而且农业科学家正用一种新技术提高着盐碱地的生产力,也找到了盐碱地里的“丰收密码”。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组成的测产组走进长山乡长红村的嗜/耐盐微生物菌剂水稻试验田,相邻的两块地水稻长势差异明显——一块水稻

亩产500千克,盐黄香粳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选育的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进行了田间实收测产,其亩产达到505千克以上。专家对稻米外观品质进行现场测定后,认为米质达到优一级。  遗传发育所2022年部署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示范工程,集中示范了耐盐大豆、水稻、高粱、玉米、田菁、

“万里挑一”,极端天气考验,“这款豆”能行!

田志喜在豆田里 受访对象供图秋日的风已经把田里的庄稼吹得枯黄。10月15日一大早,站在山东东营黄河口三角洲一片豆田的地头,田志喜心里有期待,也有一丝忐忑。田志喜是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今年初夏,他和团队在这片被母亲河冲出的三角洲上种了30亩大豆。转眼四个月过去了,测产在即。他期待的

“种草”黄河口,他们再次向盐碱地宣战

白花花或水汪汪的盐碱地,科学家就在这里展开育种工作 受访者供图汽车在山东东营平坦的高速公路上疾驰,玻璃窗外盛夏葱茏的草木和一片片蓄满的水塘向后飞掠而过。记者抛出的一个关于东营长穗偃麦草种植情况的问题打开了李宏伟的话匣子。“2020年开始时是70亩,去年是130亩,今年是200亩。”他不假思索地“倒出

降盐提肥新技术催生盐碱地上好“丰”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281.shtm仲秋时节,江苏省如东县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上,绵延3000亩的稻浪肆意翻涌,再过半个月即将迎来丰收。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还是荒芜贫瘠的盐碱地,土壤盐分一度达到千分之十五。如今,曾经的“

遗传发育所田志喜:耐盐碱大豆新品种亩产最高达306千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实收测产现场会8日在山东东营举行。测产专家组经过实地勘察,对两个示范地块进行实收测产,通过联合收割机收割、称重、水分检测等一系列测产程序,最终得出结论:1号地块实收面积13.99亩,实收亩产为277.39千克;2号地块实收面积3

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

  7月17日,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隆重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东营市市长陈必昌、山东省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田和友、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振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姜卫良等参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给盐碱地披“绿衣”

项目组查看宁夏平吉堡马铃薯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示范基地。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宁夏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当时这里基本寸草不生,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地,好像刚刚下过雪一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

王乃彦院士:核电发展不应因噎废食

  近日,日本依据该国《电气事业法》宣布,去年“3·11”地震中发生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正式报废。从4月20日零时起,日本国内的商用核电机组仅剩50座,所有新建核电项目亦被冻结。     至此,这场仅次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灾难画上了一个句号。但福岛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核恐慌,即使

陈彦惠和他的大国种子梦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乎民众的饭碗。为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玉米,近40年来他不停追梦,竭力倾洒玉米育种事业,带领团队通过创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玉米新种质,改变了中国地方种质原始创新不足的落后局面,破解了长期依赖引进国外种质的被动局面。陈彦惠和他的“玉米强国梦” 出生于20世纪50

亩产264.8公斤-我国科学家在黄三角盐碱地里育出高产大豆

  在含盐量可达千分之五,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地里种大豆,不仅仅能长得好,还能高产,这是刚刚在黄河三角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里发生的事情。  10月11日,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邀请专家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

岛津高层变动-中本晃接任岛津董事长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4月20日,岛津公司董事会宣布高层管理人员任命通知。该人员调整将计划在今年六月的年度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后续委员会上正式批准。现岛津公司董事长 中本晃  原岛津公司代表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本晃(现年69岁)被任命为岛津公司董事长。上田辉久  原岛津

长读长-读序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46.shtm    赵方庆(左二)与团队成员(左一侯玲玲、右二张金阳、右一左振强)查看测序数据情况。课题组供图 实际上,核糖核酸(RNA)不总是“一条线”,这种遗传信息载体

中科院耐盐水稻“盐黄香粳”亩产达500公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77.shtm 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        受访者供图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进行了田间实收测产,最终达到亩产5

亩产超300公斤,耐盐大豆新品系再获高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73.shtm10月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选育的耐盐高产大豆新品系“科豆35”,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的典型盐碱地上通过田间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超300公斤,远

瞧,他们在黄河口盐碱地上建起“新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5.shtm 从巍巍高山出发,千里黄河绵延不息,在山东省东营市奔腾入海。壮阔的黄河入海口处,孕育着广袤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水草丰美,风景如画。但壮阔美景的背后,却是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土壤盐渍化问

盐碱地水稻“逆”生长基因破译

  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将盐碱地变高产粮田,成为当下农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1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刘选明教授研究团队破译出一个能降低土地盐碱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耐盐特征性分子标记。

“吃盐植物”让新疆盐碱地重生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日前传出消息,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开展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借助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