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多倍体小麦亚基因组特异转座子介导穗发育可塑性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是经过两次杂交事件形成的异源六倍体,融合了三个二倍体祖先不同的特性,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成为广泛种植的主粮作物。从进化角度讲,不同基因组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促进多倍体的演化和表型可塑性,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小麦亚基因组的分化,主要源于不同二倍体祖先种中发生特异的转座子(TE)扩增。科研团队前期结合高通量实验和计算策略,发现了大量TE来源的远端调控元件影响亚基因组转录调控的可塑性,但其对表型的影响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复旦大学张一婧研究组、广州大学董志诚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Jungnam Cho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小麦增强子类似元件能够产生新生链RNA,且在预测增强子活性方面更加精确有效。该团队开发了一套计算流程,利用CAGE-seq和多维表观组数据检测编码和非编码转录本的起始位置,发现了......阅读全文

香山科学会议探讨多倍体作物研究

   “在连恐龙都灭绝的白垩纪末,多倍体植物仍‘顽强’地存活并大量繁殖。”近日,以“多倍体作物基因组解析与品种改良”为主题的第637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一位专家生动地描述了多倍体作物超强的抗逆与适应性。  据报道,高等植物中约70%是多倍体,包括小麦、棉花、油菜等重要的粮、棉、油作物。因

Nature公布小麦基因组

  利物浦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9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小麦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的研究将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有望帮助人们增加小麦产量,培育更适应环境变化的品种。   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会从七十亿增加到九十亿,在可用耕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满足全球对粮食持续增长的需求,

遗传发育所小麦着丝粒组成及其进化研究获新进展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CR)组成,其中着丝粒卫星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

东北师范大学PNAS遗传学新文章

  近日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异源多倍体化对于小麦染色体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1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宝(Bao Liu)教授、威斯康星大学Jiming Jiang教授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的Diter

我国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本报讯(记者丁佳)5月1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最新成果,该项研究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 这项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遗传发育所基因组分析平台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

我国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5月1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最新成果,该项研究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这项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遗传发育所基因组分析平台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深入和

遗传发育所等在多倍体小麦形成与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普通小麦的形成经历两次远缘杂交和自然加倍过程,染色体组分别为A组(乌拉尔图小麦)、B组(未知Sitopsis组物种)和D组(粗山羊草)。而作为六倍体小麦进化另一分支的茹科夫斯基小麦T. zhukovskyi(2n = 6x = 42;GGAuAuAmAm)是异源同源多倍体,其形成也经历两次杂交和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多倍体形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其形成经历两次杂交、两次染色体加倍过程。在两次杂交的初期及后续的驯化过程,发生了二倍化过程并伴随基因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着丝粒特异的组蛋白H3的变异体CENH3(人类及哺乳动物称为CENPA),在果蝇、拟南芥和油菜中都存在适应性进化,被认为可能和着丝粒区重复卫星序列的

小麦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一个科研团队8月27日宣布,他们已经解开95%的小麦基因序列。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缓解因全世界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虫害爆发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解开“中国春42系”(chinese spring line 42)品种小麦95%的基因序列。基因组草图已经对外公布

小麦野生远祖基因组测序完成

  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成功为小麦的一种野生远祖——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向破解小麦基因组难题迈进了一步。  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为人类提供了超过20%碳水化合物和23%蛋白质等

首次绘制小麦表观基因组图谱

  最近,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小麦中调节基因活性的遗传性分子变化,进行了首次全基因组范围的调查,这可能成为提高作物育种技术的一种新工具。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Genome Biology》。延伸阅读:权威期刊发布首个小麦单体型图谱。  表观遗传标记是一种化学标签,将自己附着在DNA上

小麦族赖草属的谱系分化历史获揭示

小麦族是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披碱草、羊草等饲草作物以及赖草、麦滨草等具有生态防护利用价值作物的种质资源类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颜济先生和杨俊良先生等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对全球小麦族资源的分析表明我国是小麦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度最高、生境变异幅度最大的国家。然而,客观认识和梳理全球小麦族30属

六倍体小麦调控组和亚基因组的分化调控研究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两次远缘杂交而形成的一种异源六倍体作物,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亚基因组分化对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成为其成功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决定小麦亚基因组分化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

科学家揭示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

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古多倍化事件在“生命之树”上的具体分布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多倍体一般存在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两种形式。同源多倍体是指同一个体内的基因组自我复制或同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杂交并导致基因组加倍,而异源多倍体是指不同物种间杂交并导致基

遗传发育所利用非编码RNA揭示小麦多倍体形成与进化机制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分别为A组(来自乌拉尔图小麦)、D组(来自粗山羊草)和B组(未确定但可能来自与S组相关的山羊草)。普通小麦形成经历两次杂交和两次染色体组加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组加倍伴随基因组冲击而发生修饰或重组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小麦

揭开面包小麦基因组的遗传蓝图

  美国马里兰州伯赛大,2014年7月18日  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作组织今日在国际知名杂志《科学》上公布了普通小麦的基因组草图。作为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物作物,这份基于单条染色体而绘制的基因组草图为揭示其复杂而庞大的基因组之结构、组织及进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于植物科学研究者和育种家来说,这份

2018年基因组测序盘点——各种新鲜的植物

  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植物基因组比较大,表现出多种倍性,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区域,故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如今,得益于新型的测序技术,比如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的长读长测序技术,许多植物在2018年收获了基因组,或者说

我国学者成功完成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人类所需热能和蛋白质的20%。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面积为2,400万公顷左右,年产量近1.3亿吨。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是一个经两次自然杂交而形成异源六倍体,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其基因组大(约17 Gb,是

多国合作编纂“小麦字典”:六倍体小麦基因测序完成

  一本小麦基因组学“字典”就此诞生了。  8月17日,《科学》在线发布了一项历时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体小麦“中国春”的基因组图谱。这一成果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IWGSC)牵头,署名作者来自20余个国家的70多家机构。  这本“字典”能干吗?小麦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种子是大还是小、营养价值

全球首张榨菜高质量基因组图谱问世

   9月6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张明方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榨菜全基因组图谱,并从基因组选择与进化层面解答了榨菜“家乡味”的成因,这一进展将对芥菜类蔬菜作物的改良产生重要意义。

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研究取得进展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致使植物病害更加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

英国发布部分小麦基因组测序结果

    新的基因研究成果可能将成为开发各种更加抗盐、抗旱或提高产量的小麦新品种的开始。   随着英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第一批小麦基因组的测序结果,一项能够改进未来农作物并提高农业产量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学家们表示,新的基因研究成果可能将成为开发

史上最全小麦基因组序列图集问世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在一项对全球小麦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10+基因组计划中,对代表全球育种计划的15个小麦品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将使科学家和育种人员能够更快地识别出具有影响力的基因,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害虫抗性和其他重要的农作物性状。 小麦

几近完成的普通小麦的基因组

麦田  研究人员已经展示了普通小麦基因组的序列草图,从而在通往创制世界上种植最广泛谷物作物之一的完整参考序列的道路上到达了一个主要的里程碑。他们的工作给了科学家们一个可在小麦个体染色体上快速定位特定基因的工具,这一资源可帮助他们改良小麦育种以满足从未有过的对食物的更高需求,加快小麦新品种的开发并增加

历经13年-小麦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这项“里程碑”工作为培育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气候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奠定基础。 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16日在说,他们以一种叫做“中国春”的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条小麦染色

Nature最新基因组研究成果

  无论是接收礼物的圣诞袜,还是橱窗里的漂亮衣服,棉花的作用渗透在即将到来的这个节日的方方面面中,然而对于生物能源研究人员来说,棉花纤维成分比其颜色和质地更为重要。   由来自31个研究机构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期完成了基因组最简单的棉花品种:Gossypium raimondii的详细图谱

研究揭示植物异源多倍化促进物种快速分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支持下,研究揭示了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系统生物学》。杨丽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康明为通讯作者。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是古多倍化事

西农大发表世界首个-大规模小麦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因组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Ge-nomeBiology上发表论文,揭示了六倍体小麦遗传多样性来源于频繁的与野生小麦的种内杂交及与更远缘野草的种间杂交,为了解小麦起源、进化和驯化历史,克服小麦遗传资源同质化,促进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最新Nature完成四个基因组测序成果

  高通量低成本测序技术令物种基因组测序研究一日千里,在最新公布的Nature杂志(11月29日)上,就接连公布了四种生物的基因组,它们分别是小麦和大麦,以及两种小型藻类:Bigelowellia natans 和Guillardia theta。   根据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信息,小麦与大麦在

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6日开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08.shtm 中新网三亚1月6日电 (王晓斌 俞萌萌)1月6日,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三亚开幕。大会以“聚焦种业科技创新 牢筑现代农业根基”为主题,汇聚中外种业科学家、专家学者、企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