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散养家猫捕食2000多个动物物种最新研究称或影响生态系统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保育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全球散养的家猫会捕食2000多个其他动物物种,包括鸟类、哺乳动物、昆虫和爬行动物,其中近350个物种存在保育危机。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这些散养家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可帮助建立管理策略。 该论文介绍,在9000多年前被驯化后,家猫(有主人或无主人)已扩散至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目前已知这些猫是生态影响巨大的泛化捕食者,但之前从未对它们的摄食范围进行全球层面的量化。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拍摄的一只散养猫(图片来自Christopher A. Lepczyk)。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美国奥本大学Christopher A. Lepczyk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编制了一个散养家猫捕食物种的科学记录数据库,这些家猫有些有主人有些无主人,但都能到室外活动。他们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家猫捕食的2083个不同物种,包括981种鸟类、......阅读全文

捕食风险假说

捕食风险假说捕食风险假说(Risk of predation by otherectotherms)认为由于适应的原因,增加幼年个体的死亡率有利于动物在身体体积较小时就提前成熟。这样对经历变温动物捕食作用的个体来说,温度升高可以作为增加捕食风险的一种信号,因此温度升高有利于动物在以牺牲动物个体生长时

苏格兰野猫因与家猫繁殖而灭绝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24.shtm一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尽管欧洲野猫和家猫在英国共同生活了2000多年,但它们似乎几乎从未杂交过。这种情况在大约70年前突然发生了变化,当时苏格兰的家猫开始与野猫交配。同

猎鹰捕食:盯住固定点

 一只斯温氏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蝙蝠洞里攻击巴西犬吻蝠群。 图片来自:Caroline Brighton    一只斯温氏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蝙蝠洞里攻击巴西犬吻蝠群的合成帧序列,白线连接的是这只猛禽与所捕获猎物,这条线随时间推移方向不变,说明蝙蝠的位置是不变的。图片来自:Caroline

科学家完成家猫全基因组测序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首次对家猫进行DNA完全测序,猫自从进化以来其基因变化很少,这使得科学家对其特别关注,研究分析其DNA变化性。猫患有与人类相同的疾病,例如:白血病和艾滋病,通过研究分析猫基因,有助于医学专家更好地提出治愈这些疾病的方案。  此前科学家进行了若干尝试,对家猫DNA进行排

热浪影响顶级海洋捕食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22.shtm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建模了4次近期太平洋东北部热浪对鲨鱼、鲸鱼、海豹和海龟等14种顶级捕食者分布的影响。这些发现或提供了见解,表明捕食者对海洋热浪的反应各有不同,或有助于

家猫研究追踪遗传多样性,跨品种的疾病风险

  来自美国和芬兰的一个团队对数十种家猫品种内部和之间的遗传特征进行了表征,统计了猫科动物中发现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调查了先前与一系列猫科疾病或特征有关的变异的流行情况。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许多疾病相关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并提供了先前报道的信息的更新,有证据表明 DNA 检测已被有效地用于随着时间

阿米巴原虫捕食细菌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和Christopher Rensing团队,成功构建了两套原生动物模型,从全新角度阐述了原生动物对细菌铜抗性基因(簇)的选择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分子微生物学》。 重金属污染可以诱导细菌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等的抗性,这些抗性微生物大多具有潜在的致病性,甚至可能

荒漠猫卫星颈圈跟踪研究取得新进展

  荒漠猫,民间又称“野猫”“草猫”“草猞猁”,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等省份的高山草甸地区,因数量稀少,行踪隐秘,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多年以来,我国对荒漠猫的了解仅限于野外观察。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荒漠猫展开了深入的野外调查研究,近日

家猫针毛的形态研究和X射线能谱元素分析

本文对家猫针毛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并且利用X 射线能谱仪(EDAX)分别对鳞片层、皮质层和髓质层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家猫针毛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针毛纤维各层间所含元素有明显区别。可为家猫针毛的性能研究及鉴别提供依据。

恐龙捕食哺乳动物证据首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1.2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中发现了这种小型恐龙的午餐。对该恐龙化石的重新分析发现,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动物的脚骨。这是恐龙以哺乳动物为食的第一个证据。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 此次重新研究的化石是小盗龙化石,于2000年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被发现。当时,研究小组将

流浪星体误入歧途唤醒黑洞遭“捕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通过国际伽马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太空望远镜(Integral)发现,在距我们4700万光年远的NGC 4845星系中,一个黑洞正从“沉睡”中醒来,“吞吃”误经它身边的低质量星体——褐矮星或巨行星,此前的几十年里它一直很安静。天文学家预测,这类“吞噬

缅甸琥珀揭示甲虫高度特化的捕食行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团队通过对缅甸琥珀中大量的隐翅虫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两种突眼隐翅虫化石。该研究2月1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近几年,蔡晨阳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对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并与

科学家用人造蛛网模拟蜘蛛捕食

  如果你是一只蜘蛛,坐在网上寻找下一顿晚餐似乎非常容易:如果一根蛛丝振动,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就对了。但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用一个直径两米长的人造网进行试验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  研究人员用两种绳索建造了一张网,代表了构成蜘蛛网不同的蛛丝类型,甚至还包含一只坐在网中间感应振动的“蜘蛛”。根据日

研究揭示仙琴蛙捕食行为偏侧性

  偏侧性在脊柱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偏侧性一般是指生物体在行为和感知过程中偏爱使用单侧肢体、感觉器官和大脑半球的现象,包括结构偏侧性和功能偏侧性。视觉偏侧性指动物行为主要依赖于单侧视野信息的现象。大部分脊椎动物的视觉通路以不完全交叉投射的方式为主,即左视野的视觉信息主要投射到右侧大脑半球,反

研究发现生物操纵需注意捕食者“内战”

在湖泊生态系统中,鱼、虾等捕食者都能捕食浮游动物,同时某些鱼类也能捕食虾类,这种现象称为集团内捕食,指捕食者之间即存在食物资源的竞争,又存在着捕食关系。集团内捕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杂食模块,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其会削弱食物网的营养级联效应。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上,集团内捕食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虫害的生态防

研究发现生物操纵需注意捕食者“内战”

在湖泊生态系统中,鱼、虾等捕食者都能捕食浮游动物,同时某些鱼类也能捕食虾类,这种现象称为集团内捕食,指捕食者之间即存在食物资源的竞争,又存在着捕食关系。 集团内捕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杂食模块,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其会削弱食物网的营养级联效应。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上,集团

科学家揭示猪笼草捕食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研究者合作,在仿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 2016, 532, 85-89)发表。  猪笼草,因其拥有一个独特的能够捕食昆虫的器官——捕虫笼而得名,其“嘴唇”区光滑,

长个晶体,一定要用自家猫胡须?当科学家迷信起来

无数次熬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地做着同一个实验,然而实验中起眼或者不起眼的变量和参数实在太多。你开始怀疑一切,开始每次改变小小的一点条件(虽然你可能觉得有些条件根本不应该影响到你的实验结果),希望找到传说中的金手指,然后,突然有一天,你竟然奇迹般地把煎熬了很久的实验做出来了!你开始归纳总结,你试图还原

动物所发现麋鹿对历史捕食者存有“记忆”

  在捕食者-猎物生存竞赛中,猎物在听觉、视觉和运动等各个方面进化出逃避捕食者的行为对策。以往研究表明,捕食者的消失可导致猎物反捕食行为的快速丢失,相反的观点认为捕食者消失后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不会立即消失。“多捕食者假说”解释为,现存的捕食者使得猎物对历史上其它捕食者的痕迹(声音、图像等

全球历时最长捕食者—猎物研究面临终结

这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捕食者—猎物研究,也是科学界最有名的数据集之一。   在一个标志性的捕食者—猎物研究中,研究对象——美国皇家岛的狼群不再能够繁殖幼崽,这让科学家面临遗传拯救的难题或研究课题终止的困境。   自1971年研究生毕业后,每年夏季,Rolf Peterson总会花上几个晚上,在

成都生物所发现碎屑食物网中捕食者的“灰色世界”作用

  在由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三个营养级所组成的最简单的食物链中,食肉动物功能群作为一个营养级能,在整体上降低了食草动物的群体数量或改变食草动物的行为、提高植物的生物量,从而表现出“绿色世界”功能。长期以来,生态学家已经证明这种自上而下的营养级联效应广泛地存在于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牧食食

城市环境所在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链传递中取得进展

  抗性基因(ARGs)的扩散与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但人们对其在自然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传播的了解仍然有限,且ARGs的扩散可能受到食物网中动物及营养关系的重大影响。跳虫和捕食性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两种土壤小节肢类动物,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着重要的营养级地位,在土壤生态过程中(如凋落物的分解和

DNA分析揭示猫咪征服世界之路

  比利时一项综合研究显示,猫大约在1万年前的近东地区开始与人类共同生活,其后通过古埃及传向欧洲及其他地区,最终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宠物之一。  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来自近东、非洲和欧洲多个考古遗址的猫骨骼、牙齿、皮肤和毛发,分析了100年前至9000年前间200多只猫

最新研究发现首例流线体型捕食性潜水恐龙新物种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新种非鸟恐龙化石,其拥有类似于现代潜水鸟类(如企鹅和海雀)的流线体型。这些研究发现展示了首例拥有流线型身体的非鸟兽脚类恐龙(即一种双足行走的食肉恐龙)。 论文通讯

捕食应激致大鼠的持续性情绪唤醒障碍(二)

方法:模型制备:先将大鼠放入捕食应激实验箱的小笼中,再将1只饥饿的猫放入实验箱中,使猫与大鼠无生理伤害性接触,致大鼠出现轻微惊恐性颤动及因惊吓所致呼吸急促而快速鼻翼煽动6~8 min,以确保实验大鼠相似的应激强度及稳定的应激效应。正常对照组大鼠除不接触猫外,其他处理程序相同。 情感行为观察:于捕

新西兰探讨侵略性捕食者消灭计划伦理问题

负鼠威胁了新西兰本土鸟类。图片来源:Tobias Bernhard Raff 近日,一个由生态学家、基因学家、律师、猎人等各方专家组成的生物伦理学讨论小组在新西兰召开会议,首次讨论了该国侵略性捕食者灭绝计划面临的伦理和社会挑战。同时,一个独立研究组正准备开展一项全国调查,旨在衡量公众

城市环境所揭示阿米巴原虫捕食细菌的分子机理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及水体等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可以诱导细菌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等的抗性,这些抗性微生物大多具有潜在的致病性,甚至可能成为“超级细菌”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尽管工农业污染地等寡营养环境并不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但在被阿米巴等原生动物捕食后,一些病原菌能在

捕食应激致大鼠的持续性情绪唤醒障碍(一)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心理应激是否可引发实验大鼠较长时间的情绪唤醒水平障碍,以建立较理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4- 01 /2005- 06 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完成。选择雄性Wistar 大鼠135只, 成组设计随机分为捕食应激组75 只和正常对照组60 只。先将

新发现!动物可以主动改造生境降低天敌捕食风险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布氏田鼠是一种数量较多的小型食草哺乳动物,是许多天敌的食物来源。伯劳鸟是该地区常见的一种小型捕食性鸟类。芨芨草是一种常见的大型丛生植物,茎叶坚硬。伯劳鸟经常停留在芨芨草上捕鼠,且把鼠尸体插在芨芨草上临时贮藏。芨芨草旁边也常见鼠洞,茎叶有被鼠咬断现象。科学家推测,布氏田鼠对芨芨草

捕食应激致大鼠的持续性情绪唤醒障碍(三)

3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症状,情感麻木与回避症状,警觉过强所致持续性焦虑、惊恐逃避反应及易激惹症状等症候群。作者的前期工作分别建立了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和大鼠加强捕食应激两种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虽然二者均可诱发实验大鼠造型后1个月内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异常,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