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机器人将膀胱肿瘤缩小90%

据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单剂量尿素驱动的纳米机器人,成功地将小鼠膀胱肿瘤体积缩小了90%。 虽然目前直接将药物施用到膀胱的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率,但其治疗效率仍然很低。一种有前途的替代方案是使用能将治疗剂直接递送至肿瘤的纳米颗粒,特别是能在人体内自我推进的纳米颗粒(纳米机器人)。 新开发的纳米机器人由二氧化硅制成的多孔球体组成。它们的表面带有特定功能的各种组件。其中包括脲酶,这是一种可与尿液中的尿素反应的蛋白质,使纳米颗粒能自我推进。另一个关键成分是放射性碘,其通常用于肿瘤的局部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新方法单次剂量可将肿瘤体积减小90%。该方法不仅高效,而且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新研究证明了纳米颗粒在膀胱中的迁移率以及它们在肿瘤中的积累。研究人员开发的创新光学系统能消除肿瘤本身反射的光,用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识别和定位整个器官的纳米颗粒,而无需事先标记。研究......阅读全文

纳米机器人把原子级别药物输入细胞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过厘米以上的运动范围内仍能保证纳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制的具备位移反馈传感器的纳米操作机器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纳米操作机器人具备位置检测传感器,可实现自动可编程运动,并具备多种功能强大的附加模块。与传统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把原子级别药物输入细胞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过厘米以上的运动范围内仍能保证纳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制的具备位移反馈传感器的纳米操作机器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纳米操作机器人具备位置检测传感器,可实现自动可编程运动,并具备多种功能强大的附加模块。与传统机器人

德国开发新型纳米机器人电驱动技术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机器人电驱动技术,据称其较目前通过加酶和DNA链等生化驱动方法快10万倍。相关研究结果于1月19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   新的控制技术不仅适合来回移动染料或纳米颗粒,微型机器人的手臂也可对分子施力。研究人员强

新型纳米机器人有助眼底精准给药

  近日,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纳米机器人,首次实现让机器人绕过眼球表面抵达视网膜且不对组织造成损害,未来有望用于精准给药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表面润滑的螺旋形磁性纳米机器人直径仅为500纳米,不到头发丝粗细的两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眼球玻

纳米机器人:于细微处见神奇

纳米机器人构造 (示意图)   纳米机器人是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称分子机器人;而纳米机器人的研发已成为当今科技的前沿热点。   目前,不少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机器人这种新科技的战略高地。《

DNA纳米机器人:精准抑癌不再难

   无论国籍、种族,几乎所有人都“谈癌色变”。尽管某些癌症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毕竟是少数。根据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就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其中,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首位。  攻克癌症长久以来都是科学家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检查介绍

  一、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二、辅助检查  1.B超 示肿物外形不规则,内部呈不均匀偏低回声,并有多处液性暗区。  2.CT 显示膀胱区实质性肿物,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  3.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可协助诊断。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病因分析

  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或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所组成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有关,另在HIV病毒感染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治疗介绍

  1.肿瘤较小时可行膀胱部分切除,肿瘤较大或呈浸润性生长时施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2.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对化疗不敏感,手术后即使配合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患者生存率也无提高。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预后介绍

  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高分期或高分级的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预后不佳,多在发病3年内死亡。但有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自发消退的报道,辅助性放疗或化疗对预后帮助不大。

激光在表浅性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肿瘤,其中膀胱肿瘤中近70%为表浅性肿性瘤,在TMN分期中为Tis、Ta、及T1,由于表浅性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为其进行微创治疗提供了便利,并且不影响治疗效果[1]。 目前TURBt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

“纳米催化医学”肿瘤治疗新策略

  癌症是少数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攻克的疾病之一,癌细胞以其复杂多样的代谢方式和生态微环境给癌症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在目前癌症的治疗策略中,化疗仍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常规的癌症化疗,在高毒性的药物作用于全身造成强烈毒副作用的同时,病灶的药效却随之大幅降低。事实上,强毒副作用与低化疗效果成为了癌症病人的

研究揭示游动纳米机器人仿生设计新思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42.shtm

Nature子刊:DNA纳米机器人精准靶向癌症

  导读:我们目前对抗恶性肿瘤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常见的化疗和放射治疗有时很成功,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体内的健康细胞也会被“连累”受到化学物质和辐射的“轰击”。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靶向肿瘤且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方法。而2月12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

国家纳米中心细菌膜纳米肿瘤疫苗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潇、赵瑞芳和聂广军研究团队在细菌膜纳米肿瘤疫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anocarriers based on bacterial membrane materials for cancer vaccine delivery为题,发表在Nature P

以声音为动力的微型机器人

  研究人员在医学微型机器人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设计了一种微小的、快速的、自我推进的机器人,有朝一日可能直接将药物送到身体内需要的地方。微型机器人,或称微型机器人,被吹捧为下一代的药物输送系统,而且它们还在继续进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从改变形状的微型机器人到喷洒药物的微型机器鱼的进

孙逸仙纪念医院两项创新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外景。张阳 供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林天歆及团队在工作。张阳 供图  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坚持临床为导向,瞄准医学科技创新前沿,致力于走研究型医院道路,推动更多“从0到1”的医学自主原创,实现临床发展和医学研究齐头并进,孵育了一批医学科技成果。  

简述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平滑肌肉瘤(LMS)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或平滑肌分化间细胞所构成的恶性肿瘤。起源于泌尿生殖系统的肉瘤少见。  其中成年人的平滑肌肉瘤为多,而小儿以横纹肌肉瘤最为常见,至今发生于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平滑肌肉瘤文献上都有报道,其中以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报道最多,其次是发生于尿道,其来源可能是泌尿道平滑肌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介绍

  肿瘤可发生在膀胱内任何部位,但以膀胱顶部和侧壁及输尿管开口周围常见,也有发生在膀胱憩室内的报道。肿瘤位于膀胱壁可突向腔内或壁外,肉眼所见肉瘤为黏膜下结节性或溃疡性肿块。瘤体大小可达10余厘米,肿瘤切面呈鱼肉状,色灰白或灰红,质韧,常见局灶性的出血或坏死。

简述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1.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 血尿多为肉眼血尿,排尿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随膀胱容量的减少出现尿频。   2.体检 腹部触及表面不光滑、质硬、无压痛、界限不清、活动度差的实质性肿物。

关于膀胱平滑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介绍

  膀胱结石  血尿、排尿不畅,下腹部不适与膀胱肿瘤类似。膀胱区平片是诊断膀胱结石的主要方法,90%病例可显示结石阴影。阴性结石可通过膀胱造影、B型超声、CT检查作出诊断。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结石的大小和形态。同时可显示结石是否合并肿瘤,怀疑时可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输尿管囊肿  输尿管囊肿感

机器人辅助下咽旁间隙肿瘤切除诊疗分析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手术是一项新兴且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手术技术。自其在本世纪初被发明以来,已被成功应用于动物研究及临床前研究,并于近几年被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中,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克服传统手术和单纯腔镜手术缺点的重大医学发明。其中,达芬奇经口入路机器人手术(TORS)也为美国学者应用

黄金纳米粒子可在脑部肿瘤“安家”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6日(北京时间)报道,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一种黄金纳米粒子能在脑部肿瘤“安家”,同时对3种不同的成像方式可见,精确显示肿瘤的轮廓,使小鼠脑瘤的移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精度。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4月15日的《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   研究人员表示,因为其要尽可能地

新型纳米材料可安全抑制肿瘤生长

  癌症病人在化疗中通常需要使用高毒性的化疗药物。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同样杀死正常细胞,损害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事实上,70%以上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最后死于药物毒性。是否可以使用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毒的纳米材料或分子,让这些材料或分子进入肿瘤后才产生毒性,或引起毒害作用?最近,中科

Small:新荧光纳米探针助力肿瘤治疗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ma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混合金属聚合物纳米颗粒,其在肿瘤细胞周围特殊的酸性环境下就会发光用以指示肿瘤所在,因此可以鉴别任何肿瘤的非特异性探针或许就可以用于监测癌症的发病部位、扩散及其疗法的有效性。  癌性肿瘤pH通常比正常

肿瘤纳米光动力治疗铸就“免疫盾牌”

   近日,记者从广东医科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郑明彬博士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合作,在纳米免疫光动力治疗肿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刊物《ACS Nano》和《Biomaterials》上发表。 郑明彬介绍,团队采用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杂交技术,包裹进光敏剂后,制备了

纳米催化医学开辟肿瘤治疗新路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021.shtm

纳米枪技术问世-精准杀伤肿瘤组织

  在近日举办的首届纳米枪技术全球论坛上,记者了解到,全球首例运用纳米枪技术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试验早前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成功操刀。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杨光华告诉记者,“纳米枪”技术,是新型纳米粒子靶向核素(ImDendrim)治疗实体肿瘤技术的简称。纳米枪不属于药物,本质上

功能纳米荧光探针用于肿瘤细胞检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因此,对于肿瘤的早期检测和诊治已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肿瘤早期诊治,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检测活细胞内一种肿瘤标志物,这可能会带来“假

国家纳米中心:新型非病毒纳米载体将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郑文富带领的课题组发表了非病毒纳米载体递送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系列非病毒的纳米载体,这些非病毒纳米载体可以高效递送CRISPR/Cas9系统到体内,为拓展这一强大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Therm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