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实验演示不等价相互无偏测量信息提取能力不同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教授合作,首次实验演示一组不等价的相互无偏量子测量具有不同信息提取能力。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2月2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基于相互无偏基的量子测量,又称为相互无偏测量或互补测量,在基础研究和量子信息处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两组相互无偏基不能通过酉变换相互转换,则称他们不等价。这种不等价性长期作为一个有趣的理论问题被研究人员关注,然而这种不等价性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缺知之甚少。 项国勇研究组采用近年来着力发展的高精度多拷贝光量子精密测量平台[Nat. Commun. 9,1(2018); PRL 124,060502(2020); PRL 125,020501(2020); PRL 126,070503(2021); PRL 128,020502(2022)],在实验上验证了四维空间中不等价......阅读全文

郭光灿院士:中国科大在合肥的复兴之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50.shtm

中国科大郭光灿团队制备出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等人采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设备首次实现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寿命的全面提升。相关成果分别于2月20日和2月28日发表在《光学》和《应用物理评论》上。  量子

中国科大郭光灿团队等在碳化硅色心自旋操控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碳化硅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匈牙利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教授Adam Gali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个碳化硅双空位色心电子自旋在室温环境下的高对比度读出和相干操控。这是继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后第二种在室温下同

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郭光灿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冷原子系统包括离子阱中囚禁的离子和光场中囚禁的原子等,是研究量子物理的理想实验平台,也是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实验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量子信息勿过分炒作

  “有人宣传说量子什么技术马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不对的,量子技术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早。”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在“中国高新技术论坛——颠覆性创新技术主题论坛”上就量子计算机相关主题发表的演讲中提到,近几年量子信息“炒作太过分”。  “量子世界确实神奇

郭光灿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3~14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

郭光灿院士:突破经典-开创新产业

  郭光灿院士谈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特性在信息领域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现有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于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便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学。   近年来,量子信息在理论和实验上已经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国政

郭光灿:人才体系建设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人才体系建设上,我们可以‘输血’,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造血机构’。”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谈及我国人才制度时指出,“我们必须保证自主产出人才的能力,如果一味将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寄希望于引进海外人才,将是对自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伤害。”   当前,海归似乎成了高层次人才的代名词,国内许多科研单

郭光灿院士:“量子计算器”可能先出现

郭光灿院士在论坛上  “有人宣传说量子什么技术马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不对的,量子技术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早。”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在“中国高新技术论坛——颠覆性创新技术主题论坛”上就量子计算机相关主题发表的演讲中提到,近几年量子信息“炒作太过分”。  

中科大郭光灿团队首次在非线性过程中观测到光学前驱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史保森教授研究小组,首次在非线性过程中观测到光学前驱波的产生。该工作对深入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3月3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1914年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和布里渊从理论上开始研究光

郭光灿院士:甘坐冷板凳的研究生

  国际学术刊物《物理评论通讯》最近发表了以我们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李科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题目为《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   该篇论文解决了包括权威专家在内的国际学者1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量子信息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性”。我们知道,量子信息论是量

郭光灿等实现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量子存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带领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史保森小组在高维量子中继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量子存储,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光子的轨道角动量产生于电磁波螺旋

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公里级高维量子纠缠分发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李朝晖教授,中山大学余思远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光学期刊《光学》上。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过程的重要资源,其长距离分

郭光灿院士:“量超融合”将成未来算力发展趋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819.shtm

郭光灿院士:量子通信望在两大领域率先突破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ZD至顶网协办的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日在北京闭幕。量子通信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20日在大会上透露,量子通信有望在信息安全和传感领域率先突破。 中国量子技术发展迅速 量子技术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量子概率不确定性的特点

钱学森23年前的这封回信,预见了中国力“量”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就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将钱学森23年前的一封回信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这封信中,当时已87岁高龄的钱学森预见了中国力“量”。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郭光灿院士团队: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该工作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光子的偏振态具有操作精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量子

郭光灿团队:首次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稀土掺杂晶体

中国科大庆祝光学与光学工程学科创建六十周年

  12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举办光学与光学工程专业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举办,主题纪念从1963年中国科大筹建受激发射(激光)专业至今,该学科栉风沐雨、不断开拓创新的一甲子历程。  开幕式上,中国科大党委书

郭光灿团队纳米谐振子声子模式相干操控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纳米谐振子声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宋骧骧副研究员、邓光伟副研究员等人与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实现了空间上非直接连接的谐振子之间的声子模式相干操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郭光灿院士率先在冷原子系统中模拟曲面量子霍尔效应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周正威教授研究组与美国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提出了一种在冷原子系统中模拟磁单极场的新方案,从而为在冷原子系统中研究曲面上的量子霍尔效应及寻找新的奇异量子态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3月29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郭光灿院士团队: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实现高安全性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实现了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代量子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光学》上。  当前,量子保密通

郭光灿院士领衔实现量子态可恢复新型量子测量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及瑞典科学家合作,实验实现了量子态可恢复的新型量子测量,并验证了量子测量过程中信息提取与量子态恢复之间的转化等式关系,从信息提取的角度推进了对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的理解。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X》杂

郭光灿院士团队制备出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等人采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设备首次实现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寿命的全面提升。相关成果分别于2月20日和28日发表在物理学期刊Optica和Phy

青年科技奖得主李传锋:“玩”出来的信仰

  继2012年和2013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传锋不久前又站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在“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的过程中,李传锋的科研道路颇为曲折。   以“玩”的心态做科研   李传锋酷爱物理,1990年高考

走进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十一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还只是名普通教授。当他带着几个研究生跑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称基金委)设立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时,差点被“毙掉”。   “你们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础也很好,但是队伍太差。”基金委方面几番考量后才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但近年

中国科大组建年轻“军团”冲击科学高峰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中国科技大学有两项成果亮相:量子保密通信和铁基超导材料。   这是中国科大众多一流成果中的代表。据了解,1998年以来,该校共有19项成果3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以及国际十大科技进展、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等,在国内高

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相距一公里的高维量子纠缠分发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教授李朝晖、中山大学教授余思远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量子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光学》。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通讯、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过程的重要资源,其长距离分发对于量子技术

中国科大科学家报告会在北京长春开讲

  6月1日至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家报告会暨研究生招生宣讲会同时登陆北京、长春。这是中国科大“科学家报告团”继天津广州和上海兰州之后的第三场专场报告会。   6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李曙光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了主题为《俯冲路壳之命运》的报告会。六月的北京已

郭光灿团队等合作实现相距一公里的高维量子纠缠分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通信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教授李朝晖、中山大学教授余思远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于3月12日发表在国际光学期刊Optica上。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通讯、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