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类手性铝氧簇用于圆偏振发光

手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原子级水平上研究手性团簇的手性来源、多重手性,对手性化学和团簇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手性金属有机簇合物仅约占手性晶态化合物的7.8%,集中在贵金属、稀土和过渡金属。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方伟慧采用协同配位合成策略,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cAlOCs),并应用于圆偏振发光。 自然界中,氨基酸的分子手性决定蛋白质的螺旋手性,最终表现为多尺寸的生物分子的宏观手性。此类由手性氨基酸和辅助螯合配体2,6吡啶二羧酸稳定的cAlOCs-Al5簇体系,整合了团簇分子的手性、类DNA手性双螺旋以及手性氢键qtz拓扑。基于团簇间的氢键弱相互作用,该研究实现了团簇间的手性转移与放大,并为组装手性拓扑提供了以四连接的团簇为节点的新拓扑学方法。此外,这种协同配位合成策略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扩展到不同的同构配体以及不同的抗衡离子。此类cAlOCs材料可以实现克级水平放大合成,具有较......阅读全文

首类手性铝氧簇用于圆偏振发光

  手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原子级水平上研究手性团簇的手性来源、多重手性,对手性化学和团簇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手性金属有机簇合物仅约占手性晶态化合物的7.8%,集中在贵金属、稀土和过渡金属。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方伟慧采用协同配位合成策略,构筑出首类手

福建物构所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用于圆偏振发光

手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原子级水平上研究手性团簇的手性来源、多重手性,对手性化学和团簇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手性金属有机簇合物仅约占手性晶态化合物的7.8%,集中在贵金属、稀土和过渡金属。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方伟慧采用协同配位合成策略,构筑出首类手性铝

高压会破坏手性金属有机骨架的镜像圆偏振发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63.shtm

手性超分子组装及其圆偏振发光应用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圆偏振发光材料受到极大关注,成为手性发光材料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圆偏振发光(CPL)是指手性发光体系发射出具有差异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相较于研究基态手性结构信息的圆二色性(CD)不同,CPL反映的是手性发光体系的激发态结构信息,它在3D 显示、信息存储与处理、CPL 激光、生物探针

分子尺度圆柱面手性增强圆偏振发光研究获进展

  1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以Selective Synthesis of Conjugated Chiral Macrocycles as Sidewall Segments of (-)/(+)-(12,4) Carbon Nanotube with Strong Circul

我所实现羟丙基纤维素的左手性圆偏振发光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402/t20240201_6983371.html近日,我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开发了强烈左手性圆偏振发光(L-CPL)的手性荧光复合膜,突破了长期以来纳米纤维素衍

手性超分子组装及其圆偏振发光应用研究新进展

  近年来,圆偏振发光材料受到极大关注,成为手性发光材料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圆偏振发光(CPL)是指手性发光体系发射出具有差异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相较于研究基态手性结构信息的圆二色性(CD)不同,CPL反映的是手性发光体系的激发态结构信息,它在3D 显示、信息存储与处理、CPL 激光、生物探针

我所发现高压可以破坏手性金属有机骨架的镜像圆偏振发光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7/t20230717_6810767.html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1117组)袁开军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谷志刚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压圆

研究员制备出圆偏振发光性能可调的超薄手性COFs纳米片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ence,CPL)是指手性发光体在激发下产生左旋和右旋偏振光不对等的现象。CPL来源于材料的激发态手性,依赖材料的手性和荧光。具有CPL活性的手性材料在化学传感、生物探针、三维显示光催化不对称合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

洪茂椿课题组在白光圆偏振发光材料研究获进展

  具有圆偏振发光(CPL)特性的材料在3D显示、信息存储与处理、CPL激光、生物探针、光催化不对称合成等方面颇具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发展具有多重发射的圆偏振发光材料有望带来白色CPL器件的突破,并为探索手性化合物的多重激发态提供独特的模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具有丰富的手性结构和优异的光学性能,是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研究团队在铝氧轮簇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核能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废料(如放射性碘污染物)的回收引起了全球性关注。因此,明确放射性元素吸附位点,探究吸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健和方伟慧等首次报道了一系列由铝氧轮簇组装的介孔材料,并系

手性钙钛矿半导体实现可见近红外双模圆偏振探测

  圆偏振探测在药物筛选、遥感、量子计算、自旋光电子信息和通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基于手性材料的圆偏振直接探测在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方面的优势受到广泛专注。层状杂化钙钛矿材料结构可设计性强,易于引入手性基元获得其圆二色性,制备出半导体特性优异的层状手性杂化钙钛矿材料应用于圆偏振直接探测。但目

基于圆偏振发光的柔性3D显示器件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86.shtm

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手性荧光复合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卿光焱团队开发了强烈左手性圆偏振发光(L-CPL)的手性荧光复合膜,突破了长期以来纳米纤维素衍生化只有右手性圆偏振发光(R-CPL)的现状,为纳米纤维素手性圆偏振光的不对称性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圆偏振发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诸多新兴

自组装软光子螺旋实现可编程双色圆偏振发光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51.shtm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郑致刚课题组在自组装软光子螺旋实现可编程双色圆偏振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激光与光子学评论》。圆偏振发光(CPL)颜色的控制在光学应用中一直备受期待

清华大学主办国际期刊《Polyoxometalates》2022年第二期发布

  Polyoxometalates(《多金属氧簇(英文)》,ISSN 2957-9821)是清华大学主办的国际首个多金属氧簇领域跨学科学术期刊,旨在传播多金属氧簇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和创新性应用研究最新进展,致力于为国内外多金属氧簇领域的学者搭建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金属氧簇领域学术交流和发展

研究实现手性光学不对称因子和发光效率同时增强

  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在3D显示、光学存储、信息加密等领域颇具应用潜力。目前,发展具有高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的材料是其实际应用的关键。既往研究发现,通过三重态-三重态湮灭(TTA)实现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比直接激发手性分子的圆偏振发光具有更高的不对称因子。然而,该体系的glum依然有提升的

圆二色及圆偏振荧光光谱仪概述

  圆二色及圆偏振荧光光谱仪是一种用于化学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4年7月13日启用。  技术指标  ① 光 源: 150W氙灯;300W氙灯 ② 激发单色器: 1200 l/mm, 350nm双凹面光栅; ③ 发射单色器: 1200 l/mm, 450nm双凹面光栅; ④ 波长范围: 185-11

科学家为设计手性发光材料提供途径

   近日,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段鹏飞团队和刘鸣华团队合作,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了手性和激发态能量转移调控的双重圆偏振发光。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具有圆偏振发光(CPL)特性的材料在显示、信息加密、存储、光电器件以及不对称光催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

物理所金属纳米线集成纳米光学芯片的原理研究获新进展

  金属纳米结构中的表面等离激元具有许多奇特的光学性质,如光场局域效应、透射增强、共振频率对周围环境敏感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集成光学器件、癌症热疗、光学传感、增强光催化、太阳能电池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其中,利用表面等离激元设计与制作亚波长光学器件是一个崭新而迅速发展的研究方向

光重构非均匀螺距软物质超结构研究获突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朱为宏和物理学院教授郑致刚在光可重构的非均匀螺距软物质超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抗疲劳、光可逆、可重构的非均匀螺距软物质》为题,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 利用光实现液晶软物质超结构的多自由度动态操控在信息光子学、分子工程与软凝聚态物理领域

中国学者首次合成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合成了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并对其强圆偏振发光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由于其突出的机械、电学以及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材料在纳米科技和电子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难以

化学所超分子手性组装研究获进展

  作为三维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到宇宙中的银河系、小到微观的分子、粒子体系。对于手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地球生命甚至是宇宙起源的认识,而且在生命科学、制药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在手性研究中,除了分子层次的手性以外,分子以上层次尤其是纳米尺度上的手

聚集可调双发射手性碳纳米环研发成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与杨上峰教授课题组合作,合成了首个具有聚集可调双发射性质的手性双环分子。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种新型手性分子在聚集态和溶液态可以发射不同波长的荧光,通过控制聚集程度,调节两个发射峰的比例,获得多种颜色的荧光发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

我学者引入位阻基团调控金金相互作用-解决相分离难题

  动态刺激响应型材料在智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激发波长依赖的智能发光材料具有操作简便、非浸入式的特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近日,理化所光化学转换与合成研究中心陈勇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报道了一类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圆偏振发光的金(I)卡宾双盐化合物。金(I)卡宾双盐的结构(左)和不同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