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23年以来建成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中心3个,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王志斌: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很高兴能在这样阳光明媚春花烂漫的时节,有机会向大家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就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风物长宜放眼量。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同时进一步强化领域科技。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立足国家生态环境战略需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管理,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生态环境科技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完成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划入,以及......阅读全文

“千眼天珠”开启科学试观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27.shtm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经过半年的调试测试,目前已具备连续稳定高质量监测太阳活动的能力,脉冲星成像等射电天文观测能力得到初步验证,正式开启

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4时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据介绍,执行此次观测任务所使用的浮空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长55米、高19米,体积达9060立方米,利用浮升气体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验收会由资环局副局长常旭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公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公布   农业部网站2011年7月20日消息 “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8号]”发布,通知中称: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科教发[2010]4号)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

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13日表示,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已有长足进步,在大力发展业务卫星的同时,建议以应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为主要科学目标,构建中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当日在北京开幕,郭华东在作大会主题报告时有此表述。  根据国

科学家提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科学构想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学者和管理专家,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我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构想。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神秘暗星系

受类星体(红圈)的照射,科学家们发现了其旁边的暗星系(绿圈)。   综合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日前宣布,在智利的科学家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发现观测到可能是暗星系存在的证据。   欧洲南方天文台称,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到暗星系,暗星系是星系成形的早期阶段,过去只能靠理论推测,现在才观测

意大利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地球中微子

  该实验开辟了地球内部控制机制研究的新时代   意大利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了地球中微子,即来自地心的反粒子。   实验室负责人贝利尼称,利用意大利核物理研究所格瑞·萨苏国家实验室安装在地下1000多米深处

我国将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

  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已正式立项,建设周期5年,总投资逾21亿元。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建,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海底,分别建立主要基于光电复合缆连接的海底科学观测网,实现从海底向海面的全方位、综合性、实时的高分辨率立

农业部决定增补部分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增补部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科教发[2010]4号)精神,考虑到工作连续性和部分领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经研究,决定增补部分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现将申报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其中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建设的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西沙站)榜上有名。至此,包括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内,南海海洋所共有

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海南省科技厅、三亚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高层论坛暨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日前在三亚举行。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利生宣读了实验室成立的决定。  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在会议上指出,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下,空间观测技术对于从国家战略

“夸父一号”发布首批太阳观测科学图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69.shtm 12月13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发布首批科学图像。 “夸父一号”自2022年10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三台有效载荷已在轨运行两个月。此次公布的首批图像

科学家首次通过可见光观测黑洞

  据日本京都大学官网消息,日本科学家参与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可以通过黑洞活跃期间其周围气体释放出的可见光对黑洞进行观测,而这只需要一台口径20厘米的普通望远镜。   “我们现在知道,通过光学射线——也就是可见光——就可以对黑洞进行观测,而不需要依赖高频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子飞离原子过程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2日报道,研究人员通过朝一个原子发射一束强烈的激光脉冲,首次实时观测到了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从原子中喷射而出的情景。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方法有望让科学家制备出效率更高的电子设备,将电子数据处理过程推向更高的层次。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

“夸父一号”发布首批太阳观测科学图像

  12月13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发布首批科学图像。  “夸父一号”自2022年10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三台有效载荷已在轨运行两个月。此次公布的首批图像正是两个月间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  两个月来,“夸父一号”已经实现多项国内外首次,在轨验证了“夸父一号”三台有

“夸父一号”首批太阳观测科学图像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58.shtm 2022年12月13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首批科学图像新闻发布会在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本次发布对外公布了“夸父一号”自2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新型手性费米子

  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与其镜像不能重合的现象,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在量子场论中,无质量粒子的手性就是由其自旋与动量方向平行或者反平行来定义的。外尔费米子就是一种具有手性的无质量粒子,自90年前由理论提出以来,虽然作为基本粒子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但作为准粒子在凝聚态材料中于2015年发现了存在的证据。因

“科学”号起航维护升级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19日从青岛母港起航,赴西太平洋维护升级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汪嘉宁介绍,深海3000米实时传输潜标自2017年底布放后,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深海数据超过320天,并实现组网运行。本航次将对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建设的

显微熔点仪-双目镜观测-实验室好助手

 显微熔点仪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纺织、橡胶、制药等方面的生产化验、药品检验和高等院校化学系等部门的单晶或共晶等有机物质的分析;晶体的观察和晶体熔点温度的测定;为研究工程材料、固体物理、观察物体在加热状态下的形变、色变及物体三态转化等物理变化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   显微熔点仪 结构原理:

显微熔点仪-双目镜观测-实验室好助手

  显微熔点仪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纺织、橡胶、制药等方面的生产化验、药品检验和高等院校化学系等部门的单晶或共晶等有机物质的分析;晶体的观察和晶体熔点温度的测定;为研究工程材料、固体物理、观察物体在加热状态下的形变、色变及物体三态转化等物理变化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   显微熔点仪 结构原理

甲烷温室效应获实验室外观测证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日报道,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俄克拉何马州南大平原观测站十年来获得的对地球大气的综合观测数据,首次直接证明了甲烷导致地球表面温室效应不断增加。  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吸收地球发出的某些波长的能量。科学家估计,随着这些气体在大

显微熔点仪-双目镜观测-实验室好助手

显微熔点仪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纺织、橡胶、制药等方面的生产化验、药品检验和高等院校化学系等部门的单晶或共晶等有机物质的分析;晶体的观察和晶体熔点温度的测定;为研究工程材料、固体物理、观察物体在加热状态下的形变、色变及物体三态转化等物理变化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   显微熔点仪 结构原理:熔

ICP光谱观察方式比较:垂直观测、水平观测、双向观测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测(Radial)、水平观测(Axial)和双向观测(DUO),下面介绍他们的区别: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垂直观测或者测试观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能够接收整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原子气体具有强磁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月17日发布新闻公告称,该校科学家第一次观测到原子气体具有强磁性,从而解答了长达数十年的学术争论:气体是否可以具有类似铁或镍磁体一样的磁性。公告称,此发现如经证实,将改写现行的物理教科书。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锂-6同位素。锂-6含有3个质子、3个中子与

科学家在实空间首次观测到磁浮子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杜海峰和德国合作者组成的团队,利用电子全息技术在准二维螺旋磁性材料FeGe纳米结构中实验发现一种被称为“磁浮子”的新型三维局域磁结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二进制是数据存储的基础,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微纳观测新技术

  近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具有实时视觉反馈能力的扫描微透镜超分辨成像技术(SSUM),该技术无需荧光染色和激光激发,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打破光学衍射定律所限制的观测极限,实现了生命和非生命样品的超分辨实时观测。该项成果对实现纳米尺度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的动态追踪,提升纳米机器人的功能

科学家观测到前所未见的太空爆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40.shtm

《自然》: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大土星环

  (图片来源:NASA)   美国航天局10月7日说,科学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个巨型土星环,这是迄今观测到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环,足以容纳10亿颗地球。   这一暗淡的土星环由微小粒子构成,环内侧距土星约600万公里,外侧距土星约1800万公里。土星最远卫星之一的土卫九在这一环内围

土壤湿度观测的观测方法

  ①重量法。取土样烘干,称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计算。  ②电阻法。使用电阻式土壤湿度测定仪测定。根据土壤溶液的电导性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测定土壤湿度。  ③负压计法。使用负压计测定。当未饱和土壤吸水力与器内的负压力平衡时,压力表所示的负压力即为土壤吸水力,再据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