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肥胖真的会“传染”?

近日,在微博上“近胖者胖”成了一个热门词汇,这个词汇源于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近胖者胖”。 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近20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如果交了一个瘦朋友,那他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达到40%。如果他交一个体型与他差不多的朋友,能够瘦下来的可能性下降到15%。而在2007年的时候,哈佛大学医学院就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过类似文章,这篇文章甚至称,如果调查对象的兄弟姐妹或配偶变胖,他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或37%。如果他有一个极其亲密的胖子朋友,他变胖的几率会增大3倍! 本报记者就“近胖者胖”这一话题,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营养学专家曹建民教授,他表示,肥胖人士不能直接影响其朋友变胖或者变瘦,“与肥胖人士生活在一起,可能会受到他们生活习惯上的影响,进而使其朋友变胖。”同时专家指出,一个人肥胖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生活环境和个人......阅读全文

微生物有望成饮食时尚 转基因益生菌有助减肥

  微生物有望成为未来的饮食时尚。最近,美国范德堡大学研究人员修改了一种益生菌的基因,使之能产生一种特殊分子,这种分子正常代谢后会变成一种抑制饥饿的脂质。在治疗实验中,摄入转基因细菌的小鼠吃得更少,体内脂肪更少,即使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情况下,也能延缓或避免糖尿病。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很有希望的减肥方法。

13个关于体重的有趣事实:肥胖可能传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009年什么最贵?健康。肥胖的人一定不健康吗?不尽然。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运动科学和流行病学教授史蒂文・布莱尔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又矮又胖又秃顶的家伙”。但身高1.67米、体重90公斤的他可能比那些更高更瘦的男人健康得多。他每周跑40公里,吃

Science:肥胖、心脏病、癌症等,也可能会传染...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同时也出现了从传染病(由传染性微生物引起)向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显著转变。非传染性疾病被定义为不能从一个人直接传染给另一个人的疾病。这些“非传染性”疾病排除了微生物的参与,被认为是由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减不了肥是基因作祟?专家说出真相

  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长假过后,不少人都为体重增加而烦恼。最近,英国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体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没有胡吃海喝却依然减不了肥是否可以归结于基因作祟?  “肥胖现象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人的胖瘦取决于遗传、环境、心理、运动等因素。”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

研究发现肥胖可能会传染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生活在肥胖或超重儿童周围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的体型是理想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青少年本身就容易肥胖或超重。  研究负责人Ashlesha Datar说:"较高的肥胖率可能会使青少年不健康的体重正常化,从而加大预防肥胖的难度。"她是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经济和社

肥胖固然不好,但太瘦的害处远超出你的想象!

  近来,发表在《Neurobiology of Aging》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年肥胖人群的大脑中的白质区域(控制大脑信号传递的连接结构)相比正常体型的人群要衰老10年。换句话说,一个50岁的超重患者其大脑的年龄相当于60岁的正常体型的人。  "随着我们大脑的老化,伴随着的是体积的缩小。但是我

万万没想到!癌症和心脏病竟然可以传染?

  这可能是你在小学学到的一门科学课:你只能从别人那里感染某些疾病,比如流感。但一篇新论文认为,许多被视为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像大多数癌症和心脏病一样,有时可能具有传染性--这要感谢那些生活在我们体内和身体上的看似无害的微生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动物园,到处都是细菌、病毒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看

【盘点】5月CNS三大期刊亮点研究汇总

  5月份就要过去了,生物谷小编根据本站报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点击量,对读者们关注度比较高的文章进行了盘点,这三大期刊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生物学领域的进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导性,囊括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部分最前沿进展。癌症,HIV以及肠道微生物仍然是读者们最为关注的几个领域

无糖也会胖 别让人工甜味剂蒙住了眼

   盛夏里来杯凉爽的饮料或者冰激凌,是件让人惬意的事情。想吃甜食又怕胖,那就加点甜度高、热量低的人工甜味剂吧。这听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科学家发现,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导致肥胖。  很多人都对人工甜味剂偏爱有加,尤其是既想吃蛋糕又不想在身上长满赘肉的人们。人工甜味剂主要有阿

如何看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负面影响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报道从人胃黏膜培养出H.pylori以来,全球已发表的H.pylori相关文献超过4万余篇。尽管约70%的 H.pylori感染者无症状,但H.pylori感染者都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约15%~20%的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10%发生消化不良(H.

“食物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得到研究成果证实

  吃东西停不下来,小心是“食物成瘾”!昨天,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刘一军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透露,“食物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已经得到了研究成果的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食物成瘾患者的大脑神经影像与海洛因依赖患者相似。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和快餐都是食物成瘾

啮齿类实验动物临床观察:动物体征异常临床症状(一)

写在前面发现动物行为或身体的异常变化是您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您有许多机会可以观察动物的正常表现和行为。观察时,头脑中要了解某只、某特殊群体或特定类型动物的正常表现是什么。当我们发现某动物表现与正常不同时,那么该变化就可以称为临床症状,因为它可能是某种临床(或可见)疾病的征兆。打喷嚏、痢疾或

《Nat Genet》超70万人研究!揭秘最全肥胖基因谱!

  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会遇到胡吃海喝体重也不会明显增加的人,也会遇到“喝口水”体重都蹭蹭往上涨的人。肥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块心病。很多人坚持跑步、控制饮食,但是体重依旧不见得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和肥胖息息相关的,不仅是我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还和我们的基因密切相关。  最新发表在《

常见疾病会传染?肥胖,糖尿病,癌症纷纷中招

  传染性疾病之所以可怕,在于无法预期的无限扩散,不仅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伤害,而且也会带来心理上的恐慌。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传染病疫情,夺去了上千万人的性命,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疯牛病等等。  同时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比

研究称肥胖有“传染”风险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不幸”和胖子“混”到一起,你会不会也变成小胖子呢?难道胖也会传染吗?近日,英国《每日邮报》称,世界顶尖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刊登的一则医学研究指出肥胖有“传染”的风险。胖也会“近墨者黑”。   据报道,一个人如果和胖子做朋友,那么他发生肥胖的几率将会增加57

【盘点】2016年度趣味研究

  2016即将过去,太多让人惊奇的事情已经应接不暇。比如什么腐国脱欧啊,闺蜜干政啊,引进核食品,已经算不上啥了。倒是美国总统换届,刺激了不少美国科学家。不信?你看下面这则报道。  川普当选美国新总统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炸了!  Nature杂志的新闻版块在今年十一月九号刊登了一篇题为“Donald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疗肥胖最新进展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小鼠)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分为两类,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细胞内塞满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来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而白色脂肪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后代健康 你知道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都表明,父母在很多方面都会给未来后代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比如父母的饮食方式、年龄、体重、是否感染、女性孕期所暴露的物质等等都会对后代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效应,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分享给各位!这些研究报告将告诉各位哪些因素会影响后代的健康!  【1】Fr

Science: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或许是可以传染的!

  包括心脏病、癌症和肺部疾病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是引发人群死亡的常见原因,其占到了全球死亡人数的70%,这些疾病被认为是非传染性的,因为其是由于多种因素组合所引发的,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

横跨50年,10万队列:一直胖,一直爽,死亡率最高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公共卫生危机。在1988年至2012年期间,2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从10%上升至17%,20岁或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肥胖患病率从23%上升至35%。大量数据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如果儿童是超重的,那么该儿童发展到成人时,超重的风险会

日本研究发现抑制一种基因可让人吃不胖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与肥胖有关的一个基因,若抑制该基因表达,即使摄入高脂肪食物,也不容易变胖。   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ARIA”的基因具有妨碍脂肪燃烧的功能。在实验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ARIA”基因表达被抑制的

线粒体或能改变机体的代谢和基因表达!

  大约15亿年前,微小的访客来到细胞中生活,随后这些细胞进化成为植物和动物生命(包括人类),这些访客就是线粒体,其是一种小型的细胞器,能够产生细胞生存所需要的大约90%的化学能量,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动物和植物实际上是两种有机体的完美结合。线粒体拥有自身的DNA,人类细胞的线粒体有13个基因

速成鸡养殖再调查:鸡只能存活四十五天见两次阳光

  这几日,山西粟海集团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作为一只鸡,它只能活45天,一生只有两次机会见到阳光:小时候被送入大型鸡舍前,长大后被送往生产线的路上。   11月23日的一则新闻让“速成鸡”再次被人们关注。报道称,肯德基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肉鸡,肉鸡在45天内

速成鸡将我们包围:洋鸡土鸡都在快速生长

  11月23日的一则新闻让“速成鸡”再次被人们关注。报道称,肯德基[微博]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肉鸡,肉鸡在45天内迅速长大,“饲料能毒死苍蝇”。   而记者了解得知,粟海集团不仅是肯德基、麦当劳[微博]等洋快餐的供应商,还是诸多大型超市的供货商。现实中,这些“速成鸡”早已将我们

富贵病正成为人类重要“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主任雅各布于2013年7月4日在维也纳警告说,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所谓“富贵病”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并成为人类的重要杀手。   世卫组织在维也纳举行高官会,研究“富贵病”的对策。雅各布在会议开幕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传染类疾病对欧洲地

肥胖人群的大脑容易老化

  研究者们最近发现证据表明,中年肥胖人群的大脑中的白质区域(控制大脑信号传递的连接结构)相比正常体型的人群要衰老10年。  如果这一结果得到证实,这将表明肥胖能够加速人们大脑的衰老以及萎缩。  "随着我们大脑的老化,伴随着的是体积的缩小。但是我们不清楚为什么超重的人群白质区域缩小的速度明显高于同龄

中国科学家发现“致胖细菌”追寻药食同源

  重新发现肠道细菌   微生物组学是当今生命科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确定了一种细菌是肥胖的病因。这个拿自己做试验的科学家成功减肥的故事,也从肠道微生物学的角度,寻找到一个诠释古老中医药理论的新途径……   合体的毛衣下没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对于身高173厘米、年满5

“双面偶像”幽门螺杆菌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马歇尔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元凶”,这一提法刷新了当时业内认为胃内是彻底无菌环境的主流观点。基于此,业内通过

幽门螺杆菌的“双面人生”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马歇尔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元凶”,这一提法刷新了当时业内认为胃内是彻底无菌环境的主流观点。基于此,业内通过

Nature:琥珀酸,让小鼠脂肪燃烧

  通常,减肥有两种方式:少吃(减少热量的吸收)、运动(消耗更多卡路里)。7月18日,《Nature》期刊新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有望为解决人类肥胖问题提供指示。  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神秘分子”——琥珀酸(succinate),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