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产乳企液奶酝酿下月涨价外资窥探市场已久

近日,三元在官网上发布部分产品价格调整公告,公告称自今年12月,也就是下月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平均涨幅8%。蒙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涨价打算。伊利方则也表示,需要调整产品价格应对原料上涨压力。 国产乳企嚷着涨价,日本明治高调杀了个回马枪,宣布携低温牛奶和酸奶产品重回中国市场。有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4月份,日本明治投资建厂,标志着外资正式进军中国液态奶市场。 奶慌侵袭液奶价格一路高歌 三元在调价公告中表示,今年以来,原料奶收购价格同比涨幅逼近50%,而且仍在持续上涨。其他原辅材料,如包装材料、人工成本等也在上涨,三元无法通过采取精细化管理、高效生产运营等内部措施消化全部上升的成本。同时,蒙牛方称,近期有调价计划,但幅度并未透露。 伊利方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食品类消费品对原料成本变动最为敏感,乳制品原辅料尤其是原奶价格的持续上涨势必推升终端产品价格,这是整个乳制品行业必须正视的现状。伊......阅读全文

婴幼儿奶粉业只是看上去很美?

   “到2015年底,争取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这是去年6月工信部牵头发布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重组方案》)中提出的目标。  工信部这么做的原因是,婴幼儿配方乳粉是个特殊行业

经济观察:中国奶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王秀琼 吴琼 丁铭)一脸忧虑的丁先生19日晚来到北京沃尔玛宣武门店,要求退掉不久前购买的“问题奶粉”——伊利牌儿童配方奶粉。     丁先生不是唯一感到忧虑的家长。三聚氰胺——一种被非法加入婴幼儿配

“奶荒”被过分炒作 进口奶粉经销商最受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4年,国内乳业将迎来恢复年,而国内对奶制品及奶粉的需求在逐年增加,未来市场竞争加剧   “奶荒”的集中爆发是真的奶源紧张,还是另有原因?谁是涨价背后最大受益者?乳业专家雷勇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奶荒”存在过分的炒作,牛奶涨价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奶农、不是国

蒙牛伊利等多家乳企部分产品涨价 媒体呼吁调查

   蒙牛伊利三元部分产品涨价   北京部分超市称已接到涨价通知;企业称人工、物流成本上涨压力大   乳制品迎来了集体涨价潮。昨日,记者从三元、伊利公司证实,三元、伊利部分乳制品从下月1日起开始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2元。  元旦起三元调高部分乳制品价格  昨日,

国产奶粉真的溃败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某公号一篇文章的标题,形容2016年的国产奶粉发展态势用了“溃败”二字, 不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其他同行的关注,昨晚甚至引发中国食品记者圈内的唇枪舌战。   首先,先表明态度,我认为描述目前国产奶粉的整体发展态势用“溃败”这个词语不太合适,有点过于悲观了,目前国产奶粉的发展

起底“卖奶难”:散户模式不敌一体化经营

  国内奶业正被阴霾笼罩,由于奶卖不出去,很多奶农不得不倒奶。惠州奶农老陈(化名)拥有600多头奶牛,这些奶牛每天产奶量达5吨,为了将这些奶卖出去,他每天一大早就开着面包车向甜品店、咖啡店、鲜奶吧等推销,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只能卖出1吨奶,剩下的4吨则不得不倒掉。  老陈只是众多奶农的一个缩影。针对“

食品安全透视 奶源为乳企立企之本

  国务院最新发布的《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今年突出重点整治的问题包括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等的注册管理,继续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同时,“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开展全面检查。”   工信部、发改委等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

全国多地倒鲜奶现象仍持续 收购价每公斤仅1元

  养了几十年奶牛的山东奶农裴树克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倒奶”。“200多公斤牛奶,‘哗’地一下全倒在地上,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那眼泪掉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两鬓有些斑白的裴树克仍难抑泪水。  然而,裴树克和他的同行们并未料到,“倒奶”只是个开始。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奶牛养殖户杀牛弃养现象

产地造假、基粉过期、运输变质、官方护短澳洲问题奶

   国家质检总局2016年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不合格的进口巴氏杀菌乳全部来自澳大利亚。   中国对境外乳制品企业的监管,更多还是在产品进口环节,对生产环节还无法直接监管。   方兴未艾的澳大利亚乳制品对华出口,陡生了不确定性。   2016年11月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

国产奶走上优质乳之路

全程机械化挤奶设备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再过段时间,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风行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换用新包装,每盒奶产品将有营养品质标识,消费者将可通过标识选择不同质量等级的牛奶。建立优质乳营养品质标识制度,正是实施优质乳工程的目的之一。 记者获悉,该工程是由农业农村部奶产

国外乳企加快进入国内成趋势 将全面挑战国内奶企

  国外乳企全面进入,我国奶业咋办?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我国乳品净进口从230万吨增长到1227万吨,进口乳品(折生鲜奶)已占到国内乳品总消费需求的约四分之一。同时,近年来国外乳品企业加快进入我国奶业,进入领域从乳品销售向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等各环节扩展,给我国奶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海淘奶粉检测四成不达标 国企生产保质被寄厚望

  最新调查发现,海淘奶粉检测竟有四成不达标,奶产业保质建设迫不可待。对于国企来说,在激烈的奶粉竞争市场上不敌外来品是行业内的尴尬。在此压力下,保质生产塑造品牌是关键,下阶段加强奶粉生产线设备完善、加强各类检测设备提升自我监督意识以及在包装、灌装上严守标准化生产都可成为重点方向。   海淘国外奶粉,

聚焦中国奶业发展动态

  【导语】由于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奶业发展大大受挫,奶粉滞销严重区出现奶粉生产液态奶,奶农杀牛现象;以光明为代表的液态奶生产企业依旧看好常温奶市场,欲在此实现突破;“三聚氰胺”事件则带动了鲜奶企业的快速发展,专家分析:以酸奶为代表的崛起,将是中国乳业的第三次拐点。     奶

乳品“新国标”纷争 关键指标的显著降低让人惊讶

  新标准出台过程令人费解,关键指标的显著降低让人惊讶,而非止一处的标准模糊或硬伤,令人担忧其是否堪当整饬乳业的重任   来自商务部、卫生部等中央部委的数十名官员共商食品安全议题。一名听众当场质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徐景和:“食品安全监管到底谁说了算?究竟能不能管好?管不好应该如何

国内乳业面临不进反退危机 国产种牛牛不起来了

  我国奶牛养殖已面临多重困局,并严重影响乳业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我国乳业在“三鹿事件”后知耻后勇,苦练内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三鹿事件”带来的信任危机远未结束,“海淘”国外奶粉、进口乳粉热销的情况依旧在婴幼儿乳粉市场上演。  而国产乳粉销路不佳之

检测难题致乳企钻漏洞 “复原乳”疑云不解

  “60%以上打着纯牛奶旗号的液态奶都是用奶粉冲兑的”,近日来,本已暗流汹涌的中国乳业江湖,因为一位八旬老人的一句话再起波澜。   一方面,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揭开了这个液态奶行业的潜规则,一方面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表声明称魏荣禄言过其实,并表示企业用奶

新西兰奶粉被检出二聚氰胺 已下令禁售含DCD产品

  据外媒报道,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低量二聚氰胺(英文名DCD,也称双氰胺),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DCD产品。昨日下午,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加工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回应中引用当地初级产业部官员表述称,产品中含有微量DCD残留,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据了解,新西兰初

齐鲁晚报:奶粉是否安全不能只看“身份”

  当地时间8月2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恒天然2日下午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了这一事件,并将情况通报主要海外市场的监管机构。奶制品企业"自曝家丑",并向监管机构"自首",这里面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奶企,又能从

洋奶粉测评引发乳企舆情危机

  食品安全一直是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而乳品安全更是话题热中之热。近日热议的德媒洋奶粉测评事件,让一些网民将关注视线又转向了国内奶粉。2013年,监管部门向乳业密集出台了十余个政策,如“像药品一样监管婴幼儿奶粉”“全程可追溯”“自建自控奶源”等。目前,中国政府对乳业的法规标准,从奶源到销售市场的整个

液态奶的升级挑战

  奶粉配方注册制,使得奶粉行业日渐规范,而另一乳制品类液态奶也正在经历升级挑战。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波及的不只是奶粉产品,国内乳企的液态奶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也直线下降,进口液态奶顺势入局抢占市场。目前进口品牌仍然持续输入,缓过气来的国产品牌则希望“收复失地”,“升级”成为双方的共同目标。从常

以次充好、监管缺失:国外来的奶粉真的就安全吗?

  新妈妈们需注意,海外代购乱象不容忽视   如今,在中国诞生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海淘妈妈”。 “新妈妈”张筱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女儿才一岁多,喝的奶粉一直是国外进口的。“为了给宝宝最安全的吃的用的”,张筱最初从买奶粉开始学习成为一名“海淘妈妈”。   国内销售的奶粉价格居高不下、国外奶粉质量更优

中国乳业在“涨价声”中加速调整产业格局

  自2008年的“三鹿”事件曝光后,中国的乳制品市场还从未像今天这般火爆过。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乳业的格局在发生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涨价和“奶荒”正在倒逼伊利、蒙牛等中国乳业巨头完善产业链,加速调整全球奶业布局;加大牧场建设,通过自建奶源来缓解供应链上游的紧张状况。   进入12月

“洋奶”加速分食中国市场 多家奶企放弃本地奶源

  受乳业安全问题频发影响,今年以来,国外奶粉进口量同比大增,并且有越来越多新品牌进入中国,甚至不少国内奶粉企业也开始停用国内奶源。这对中国小养殖户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  在广州的体育西路,来自新西兰的Marcus正紧锣密鼓地把一种名为“Golden Fern”的全阶段婴儿奶

进口巴氏奶超长保质期疑云

  近年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及工艺、冷链技术的提升,原本受制于远距离运输的进口巴氏奶加大了对华出口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1-9月全国共进口液态奶48.75万吨,同比增长56.5%。尽管巴氏奶进口数量尚无确切数据,但根据国家认监委官网信息,目前在华取得巴氏奶有效注册的澳大利亚乳品生产企业

三鹿事件为二线乳企提供扩张机会

继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内乳业第一集团军蒙牛、伊利、光明也集体涉及三聚氰胺事件,奶粉和液态奶均有批次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因此丢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分析人士认为,三鹿奶粉事件为未涉及此案的二线品牌提供了扩张机会,但短期内弥补第一集团军留下的市场空白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蒙牛、伊利、光明的问题奶在第一时间

零关税“澳洲奶”来袭 中国乳业又见狼来了

  2008年4月,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6年之后,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尘埃落定,中国巨大的市场又将对来自澳洲牧场的乳制品完全敞开大门。  免除了15%关税的“澳洲进口奶”,对于消费者无疑是件好事,但却令资本市场产生了些许恐慌。昨日A股市场的乳业股股价普遍下挫,其中,皇氏乳业直接跌停,伊

发改委:奶粉企业反垄断调查已结束

  针对多家奶粉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即将公布结果。   7月31日,新华社旗下“新华视点”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当天说,案件调查已结束,很快将公布结果。该案线索来自举报,被调查的奶粉企业限定最低的转售价格,是典型的纵向垄断,成为市场上部分奶粉价高的原因之一。

多美滋被迫调整在华业务 成乳业新政牺牲品

  "对于赔偿等事宜我们没有新的评论,更不会退出中国市场。"多美滋公关经理王慧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法国食品巨头达能公司日前表示,将为其在华多美滋婴儿奶粉业务任命新的管理层,并暂停一项对母亲开展的营养计划。   上个月,央视新闻曝光了多美滋公司在天津的一些医院与医生护士进行金钱交易,给刚刚出生的婴

乳企“中外联姻”喜忧参半被指存品牌优势丢失隐患

  近日,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跨国食品集团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此前,也有不少国内乳企与国外企业联姻。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还需注意防范过分依赖外资而削弱自身竞争力的风险。   中外联手各有千秋   事实上,近年来,

平凉牛奶中毒事件调查:"监管风暴"下的奶业盲区

  从农村来甘肃省平凉市打工的余宏福夫妇租住在新民北路,两口子给1岁半的女儿余小梅订购每天一斤散装牛奶。4月7日早晨,喝完牛奶后的小梅脸青嘴紫,口吐白沫,送往医院时已气绝身亡。   余宏福的妻子紧紧抱着女儿的遗体不肯放手,此情此景,使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