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际空间站为躲避太空垃圾降低轨道高度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消息,为躲避一块俄“微风-M”加速器碎片,国际空间站23日降低轨道高度。 联邦航天署消息说,借助国际空间站“星辰”舱发动机的推力,国际空间站23日将轨道高度降低800米。 据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此前消息,一枚“微风-M”加速器碎片预计在莫斯科时间23日下午与国际空间站接近,距离达到危险程度,因此国际空间站为躲避危险调整了轨道高度。 2012年8月俄用“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俄“特快列车-MD2”和印度尼西亚的“电信-3”卫星后,携带两枚卫星的“微风-M”加速器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 “微风-M”加速器于2012年10月分解为近百块碎片。 目前国际空间站上有来自俄罗斯、美国和德国的6名宇航员。......阅读全文

盘点在太空中进行的7大奇异实验

  航天机器人Robonaut-2(R2)和欧洲空间局的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在一起   “素食者”植物生长室   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装卸操作集成中心    NASA新建的老鼠生存舱   地球之上240公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展示自己的精湛足球技

美测试世界动力最强劲离子发动机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一家公司日前对一台满负荷运转的新型离子发动机进行了测试,使得我们距离将宇航员快速送入太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离子发动机或许会在五年内被用于维持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为将来一个月左右抵达火星的新型火箭的问世奠定基础。自2005年创建以来,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韦伯斯

宇航员太空拍到飓风厄尔肆虐美国海岸瞬间

宇航员从太空拍到飓风“厄尔”肆虐瞬间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身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捕捉到飓风“厄尔”在强度加强为4级后,向美国海岸快速推进的瞬间。  美国宇航员道格拉斯·惠洛克(Douglas Wheelock)透过国际空间站的窗户,多次拍到飓风肆虐的镜头,并将它

国际空间站一周内两次提升轨道高度

  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10月26日发布消息说,该中心当天成功将国际空间站轨道的平均高度提升至约390公里。为保证同俄“联盟”载人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的顺利对接,俄方已于本月19日实施过一次空间站轨道的提升作业。   飞行控制中心说,国际空间站此次是在自动状态下完成了轨道提升。该中心工作人员在莫斯

科学家提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太空垃圾清除方案

  3月22日,英国维珍银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号”试飞成功。这个载人航天器有望成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如果后期试飞进展顺利,预计在两年后可进入商业运营,太空旅游票价为每人20万美元。不过,对于未来的“星际旅行”来说,也许钱不是问题,而漂浮在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我国空间站有望2020年投入运转 首舱拟2018年上天

  载人航天是显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空间站是当代空间活动的最重大前沿。6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胡文瑞在上海科协大讲坛上表示,按载人航天阶段性规划,我国空间站有望于2020年投入运转,而根据空间站“五舱”结构,首舱或可在2018年左右上天。  我国载

2014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日本“万能细胞”论文造假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终扮演着“万花筒”的角色——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不变的多彩纸片,稍加晃动,就能转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细胞遗传学、大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仍然是热门领域,航空航天作为大国实力较量的焦点从未停歇,科学伦理和危机应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国之大者当如是

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网站5月29日报道,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和研究计划,并且希望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当天,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表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供其进行太空探索和利用。 报道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但中国的

日本测试太空电梯,百年“天梯”梦要实现了?

  太空电梯给航天活动带来的收益是充满了诱惑的,人类将来从地球静止轨道起飞进入深空,或将带来未来航天模式的改变。  日前有媒体报道,日本静冈大学工学部的科研团队与日本建设公司大林组合作开发了迷你版太空电梯,将视天气情况在本月进行实验。  负责研发的日本静冈大学教授能见公博表示,实验在国际空间站进行,

奥运火炬首次进入太空 索契冬奥会刷新传递高度

  莫斯科时间7日上午8点14分,搭载2014年索契冬奥会圣火火炬的“联盟TMA-11M”号载人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第一发射台发射升空。这是奥运火炬首次进入太空。   按照计划,“联盟TMA-11M”号飞船将于莫斯科时间11月7日14时31分与国际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对接成功后,冬奥会火炬将被

山大破解带电磁铁太空温控难题

  北京时间5月16日晚8时56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衔的国际科学计划——阿尔法磁谱仪2(AMS-02)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进入国际空间站,人类从此进入粒子物理探测新时代。在未来20年里,AMS-02都将是国际空间站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  在该项目中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国之大者当如是

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网站5月29日报道,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和研究计划,并且希望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当天,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表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供其进行太空探索和利用。报道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但中国的要求一再遭到

人造卫星变成太空垃圾后的五种处理方法

2008年,美军在太平洋发射“标准导弹-3”击落间谍卫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近期,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通信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失控或发生故障,当它们被当作太空垃圾进行处理时会出现什么后果?试想如果前苏联时期的人造卫星携带的核反应堆出现泄漏该怎么办?当人造

聚焦10个人类大型仪器科学项目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以及浩瀚复杂的宇宙,科学家研制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工具。在这些昂贵的大型科学仪器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了地球和宇宙的众多秘密。研制大型科学仪器并非易事,有时需要多个国家的数十年努力,所投入的资金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借助于这些令人敬畏的仪器设备,

诺奖得主丁肇中的42次“纠错”: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PPT中的每一处细节。3个小时里,这位82岁的老人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把气氛搞得像一场考试。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祖籍在山东日照,日照市科技馆要把丁肇中科学生涯中对现代物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6

美用传感器研究太空微垃圾

  本报讯 美国电影《地心引力》把太空垃圾的风险戏剧化了。在国际空间站的一扇窗户上发现的一块7毫米宽的小碎片。图片来源:ESA/NASA  尽管漂浮的扳手和断裂的火箭部件可能对宇宙飞船造成最致命的威胁,但大多数轨道碎片实际上都是小得多的——想象一下油漆斑点和破碎的卫星碎片。现在,美国宇航局(NASA

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将在俄发射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CubeSat)。  据介绍,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10×10厘米

“最冷”实验室将发射 量子物理学家将拥有太空“游乐场”

量子物理学家即将在太空拥有自己的“游乐场”。据英国《自然》杂志官网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冷原子实验室(Cold Atom Laboratory)将于5月20日发射升空,进入国际空间站。届时,它将成为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研究人员将使用它探测在地球上无法观察到的量子现象,在太空制造

“最冷”实验室即将发射,量子物理学家拥有太空“游乐场”

量子物理学家即将在太空拥有自己的“游乐场”。据英国《自然》杂志官网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冷原子实验室(Cold Atom Laboratory)将于5月20日发射升空,进入国际空间站。届时,它将成为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研究人员将使用它探测在地球上无法观察到的量子现象,在太空制造

美尝试把脉冲星变为“GPS”

  从国际空间站的高度来看,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项实验展示了未来的空间探测任务如何在深空中导航。宇宙飞船可以通过一种位于天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由遥远的死亡恒星发射出的信号。  去年11月,中子星内部构成探测器(NICER)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观察了少量脉冲星。后者是一

中山大学热控系统护航阿尔法磁谱仪2

“奋进”号整装待发  当地时间5月16日上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带着阿尔法磁谱仪2(AMS-02)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在环境复杂的太空中,谁来保障AMS-02核心探测器的正常工作?由我国中山大学研发的热控系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没有TTCS就没有AMS-02”  应著名

阿尔法磁谱仪随“奋进”号升空 中国贡献获高度评价

  作为国际空间站建成以来最大的科学实验以及人类首个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阿尔法磁谱仪5月16日随“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作为一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科学家组成团队的一分子,中国科学家也为磁谱仪倾注了大量心血,参与项目的国际同行对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这个项目促进了中国科学界与国际科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在京举办

   近日,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主题为“腾飞之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新科技革命”。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等7位演讲嘉宾共同分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人类会越长越高吗?研究表明基因很重要

  150年来,人类改变了很多,全球人口从大约10亿飙升至现在的70亿,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从19世纪中叶的45岁增加至如今的80岁。我们的身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普遍要比以前高。  在过去150年间,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国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0厘米。在身高增长方面,有一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中国如何作贡献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近年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历史新机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天宫神九组合体进入正常飞行姿态

  昨日(6月20日)6时18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进行了第一次姿态调整,使其从交会对接的倒飞状态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预计在24日进行的手动交会对接做准备。19日晚 刘洋闲暇展示熊猫玩具  19日晚,3名航天员利用闲暇时间,尽情体

宇航员太空拍摄南极光如蛇般蜿蜒绝美瞬间

这是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上看到的南极光,地球的曲线和大气的蓝光同样清晰可见。在这张摄于2002年的照片中,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科考站上空的南极光类型更为常见。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到了南极光的绝美画面,照片中,在地平线的映衬下,南极光就像绿色缎

专家称天宫一号发射无特殊天气要求

  9月27日至30日“天宫一号”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公众对空间站的关注度高涨。昨日(9月23日),航天任务与控制高级工程师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做客,与网友们共同解读空间站。“只能待在地球附近”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它将分别与神舟八号、

廉价氦气球太空游听起来很美 安全可靠性成挑战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人们再熟悉不过,但是能一窥这颗蓝色星球全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虽然之前一些公司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太空游项目,但是由于其过于高昂的价格,让普通人只能“望空兴叹”。近日,美国知名旅行社世界观公司推出了一项氦气球太空游计划,目前该计划已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