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鲁棉研21号”成为转基因抗虫棉标志性品种

当前正值棉花备播时节,记者从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培育的“鲁棉研21号”再次被农业部确定为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该品种自2005年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4246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3亿元,已成为国产转基因常规抗虫棉的标志性品种,为实现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黄淮流域棉区持续特大暴发,造成棉花产量锐减;同时,为毒杀棉铃虫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1996年,世界上最早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美国在河北省成立合资公司,将转基因抗虫棉引进我国推广种植,迅速占领了我国棉种市场。美棉品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棉铃虫危害,但对我国棉种产业和棉花育种科研队伍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李汝忠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及时调整育种方向,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阅读全文

王大元:不要低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以来,全世界商业化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土豆以及苜蓿、番木瓜、甜菜、西葫芦(squash)等其它几种小作物。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分别占各自作物全球种植总面积的75%、80%、75%、35%。美国一半的农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全世界7

关注转基因:国家如何监控安全 产业化路在何方

   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近日在长春举行,重点讨论了转基因安全性与安全认证的相关问题,并针对中国当前转基因产业化的路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家转基因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期间,担任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总工程师的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

封洪强团队发现中黑盲蝽分子防控理论依据

  近日,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封洪强团队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重要害虫中黑盲蝽的基因表达分析,为防治该害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  我国于1997年开始在华北地区推广转Bt基因棉花新品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害。但转基因抗虫棉不能杀死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这种转基因棉花不能

董峻:评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过期事件

  在长期混乱、一片厮杀、骂战声声的转基因舆论场,华中农大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17日过了有效期这件事,竟然上升到了有没有“人性”的境界。有人撰文认为,“在这样操蛋的现实面前”,转基因水稻不能商业化是言而无信,对科研是摧毁性的、对于科研人员是极不公平的。   一些挺转人士扼腕叹息时机已逝、痛恨有关部门无

中央一号文件九年六提转基因透露了什么信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专家认为,九年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传递的正是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  技术研究:支持科学家抢占前沿技

范云六:一位女院士的基因工程之路

一片丹心为苍生   范云六,湖南长沙人。农业生物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

专家细说转基因

  基因技术的由来及其意义  陈晓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光明日报刊文说,1953年,生命科学界有一个重大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此科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后来,通过一系列发现,科学家总结了生命科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心法则,即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重要性跟物理学上的牛

多名院士专家“细说”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近日举办的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

转基因技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情况”专题调研组6月16日在深圳调研。全国政协委员、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原所长黄大窻在调研组同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座谈时做了上述表示。 据了解,在《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便是其中之一。转基因育种

吴孔明院士:评价农业人才尤其不能只看论文

   图为江西省玉山县四股桥乡樟木村的农民专家和前来学习的大学生查看水稻的出穗状况。CFP  吴孔明是“60后”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我国第二代农业科学家的领军人物,长期在野外从事棉花害虫的生物学、控制技术和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研究。近日,记者采访他时提到《科学》杂志曾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他的科

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在深圳成立

   7月24日,时值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长黄三文当选联盟理事长。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郑芸瑄、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出席会议。  据悉,联盟首批成员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

刘振虎:高效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

——关于加强中国农科院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来自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各界、各领域的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传统体制下,科技创新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仍然沉疴存久,积弊日重。农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已经

49位海外生物学家再次上书力推转基因商业化

  关于转基因的战争尚无停止的迹象。在“挺转”和“反转”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转基因大豆、菜籽油、玉米大量进口,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业在我国发展种子业务的同时,与国内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专家共同担忧的一点是我国的种子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范云六院士:科学家的声音要再大些

   “我最爱看足球,从中得到很多启发。”85岁的范云六院士说话底气足、嗓门大,“启发就是团队和目标,足球明星离不开队友,他们的作用要在相互配合中体现出来”。  1930年,范云六出生于湖南长沙,老祖母用“白色的云朵”,给这个大家族排行第六的小女孩起了个特别的名字。  如果把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比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