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孟国文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宋礼及美国达拉华大学教授魏秉庆合作,设计出一种具有三维结构叉指纳米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相关研究结果以Dielectric capacitors with three-dimensional nanoscale interdigital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为标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Sci. Adv. 2015, 1, e1500605)上。

  电介质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容器”,能够为各种电器设备提供能量。与电池相比,电介质电容器功率密度高,能在瞬间提供巨大的电能。然而,电介质电容器的电荷仅存储在电极表面,所以一般的电介质电容器储存电荷能力较差(能量密度低),这也是制约电介质电容器实际应用的瓶颈。增大电极材料比表面积,能够提高电介质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为此,人们普遍采用纳米多孔材料作为电极材料,以提高其储存电荷的能力。但用一般的纳米结构做电极,很难大幅度提高电介质电容器的储存电荷能力。

  最近,固体所科研人员与宋礼及魏秉庆合作,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具有三维结构叉指纳米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他们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图1A为普通的平板电容器,将两对纳米柱阵列从电容器的两个平板相对插入,如图1B所示。在该过程中,假设两个电极板和位于其中间的介电层都能无限地供应材料且不破碎,则随着两对纳米柱阵列的插入,最终可形成三维结构交叉指形电极(图1C),然后去掉纳米柱阵列,则形成了具有叉指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图1D)。在相同的宏观(表观)电极面积上,实际比表面积将大大增加,从而将大幅度提高电荷存储能力。

  为了制备具有三维结构叉指纳米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如图2模型),研究人员以高纯铝片为原材料,先采用常规阳极氧化,紧接着用大电流快速阳极氧化,最后再从多孔氧化铝膜的背面控制腐蚀,获得了一种具有两面开口的叉指形孔结构的氧化铝膜(如图2结构),这种氧化铝膜中含有两组相互平行、开口方向相反的孔,且两组孔相互隔绝互不相通。然后在这种叉指型孔氧化铝膜的两组孔中生长碳纳米管阵列,获得了这种新型结构的电介质电容器(如图2)。在这种电容器中,具有高介电常数的多孔氧化铝膜充当介电层,两组叉指形分布的碳纳米管是两个对电极。

  这种新型结构的电介质电容器,两对电极均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存储大量电荷;电介层是通过阳极氧化铝自发形成的均匀厚度的孔壁及圆弧形的障碍层,确保了电容器具有很高的击穿电压,这些有利因素叠加起来,大幅度提高了电介质电容器的电荷存储能力,试验发现该电容器能量密度可达到2 Wh/kg,这是目前所有报道中的最高值。这种新型结构电介质电容器,有望作为电源或混合动力源,用于高功率或需要较高能量密度的相关领域。

  相关研究结果在Science Advances 发表后,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全球科学新闻服务机构EurekAlert!、美国《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和世界科技研究新闻资讯网Phys. Org等十多家国际科技网络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计划”、中科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图1. 从平板电容器向交叉指型电介质电容器转变示意图。

  

图2. 具有三维结构碳纳米管阵列叉指电极的电介质电容器设计模型、结构及表征。

相关文章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

可定制化全3D打印锌离子杂化电容器研制成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提出了通过油墨直写成型和熔融沉积成型两种3D打印方法,构建全打印可定制水系锌离子杂化电容器的新策略。随后,团队利用该策略,成功构筑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高面......

电工所制备出高性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研究员马衍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在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

构建基于MXene电极的超长循环水系钾离子电容器

2022年3月21日,NanoResearchEnergy(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issn=2790-8119)创刊主编,香港城市大学支春......

90后斯坦福博士登Science封面!AI算法准确预测RNA三维结构

半个世纪以来,确定RNA三维结构一直困惑着科学家,也成为生物学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现在,90后斯坦福大学博士和团队通过新型AI算法——ARES准确预测出RNA三维结构,堪比AlphaFold,是生物界「......

籼粳稻耐高温差异染色质三维结构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谷晓峰团队和合作者在BMCBiology上发表论文。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籼稻和粳稻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在高温胁迫下发生重组的动态变化,为深入研究水稻响应环境胁迫信号的表观......

高性能碳基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61.shtm3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我国高性能碳基锂离子电容器......

联合研究解析半世纪以来海洋层结变化及其三维结构

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组成的国际团队以IncreasingOceanStratificationOverthePastHalfC......

饶子和、杨海涛团队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维结构

由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团队与合作者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关联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3种不同的药物发现策略,找到......

德国破解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三维结构有助抑制剂研发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于新冠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德国就破解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有望用于新药物的研发。根据德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论文,Mpro是新冠病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