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4 14:35 原文链接: 是什么卡了国产创新药的脖子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热,甚至引得总理就抗癌药相关问题专门作出批示。可以说,这部电影唤醒了国人关于“看病难”“买药贵”的记忆。有人发问,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国产药在哪里?中国的年度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75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13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年度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真正用来救命的国产创新药为何依然难觅踪影?

  一个客观原因是药物研发成本巨大,但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如何掣肘了国产创新药的研发。

  西方药物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直观起见,我们只比较美国和中国最强的药企。2018年,美国市值最高的医药企业为辉瑞公司,而中国市值最高的医药企业是广药集团。辉瑞公司在中国主要的盈利产品是法禄达(抗癌)、法玛新(抗癌)、开普拓(抗癌)、希舒美(抗感染)、威凡(抗感染)、斯沃(抗感染)等近60种处方药。而广药集团在中国的主要盈利产品是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头孢拉定原料、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王老吉系列等,没有一种是真正的“救命药”。从拳头产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美药企科研实力的差距。

  再看看企业的科研投入,辉瑞公司常年将销售额的15~20%用于新药研发,而广药集团至今的研发投入尚不足营收的10%。在科研实力本就与先发者有着巨大差距的同时,科研投入力度也难以与先发者相比,那么要在医药创新方面追赶上先发者就更加困难。

  由于中国市场过于庞大,企业不用靠研制“救命药”就能生存,甚至活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中国药企选择了一条与西方药企“差异化竞争”的道路。那就是,不与西方药企进行直接硬碰硬竞争,而是生产低端药和保健药。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方面,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和强国。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论文与专利数量呈迅猛增长态势,已连续8年名列全球第二。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国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我们发现了很多活性化合物、靶点和致病基因,却难以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创新药。

  科研机构的价值取向与企业不同。科研机构需要瞄准国际前沿研究,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具有创新性的,而企业的运营却是围绕盈利展开的。因此,连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一大基本条件就是,企业要通过创新产生巨额盈利。但新药开发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这是缺乏创新底蕴的后发国家药企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科研机构自身的成果转化能力也普遍偏弱。由于评价机制问题,多数科研人员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不积极。同时,专利归属权模糊也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还有就是,科研经费充足、成果众多的高校反倒缺乏与药物研发有关的校办产业,因为药物产业链从研发到销售都利益巨大,孕含着一定的腐败空间,不缺乏经费的科研机构往往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愿触碰这一领域。

  从政府层面看,创新药的开发是个系统性问题,政策环境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今天中国创新药难产的困局。我国在药品研发和仿制上走过很多弯路。2007年以前,中国的药品审批曾一度出现“大跃进”。为解决国内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当时的药监局唯“快”至上,审批混乱。在全球仿制药以8%的速度增长时,中国的仿制药增速达25%。这场“大跃进”落幕后,中国的新药审批开始变得异常严格,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更加严格的审批并没有促进中国的新药研发完全走上正轨,反倒加剧了部分药企在科研方面的懈怠。部分药企开始在剂型等方面做文章,甚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更易获批的保健品上。

  另一方面,为降低用药成本,中国政府制定了《基本药物目录》,并对部分药品的定价实施管制。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医院的招标体系一度“唯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然而,由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仍不够健全,致使一些药企在药品质量上做手脚,以在有限的定价内寻求更大的牟利空间。还有,二级以上医院执行的《处方管理规定》中有“一品两规”之说,即同种药物只使用两个厂家用药,一般是不受定价管制的进口药和低价的国产药。既然在价格和信誉方面都难以与进口药匹敌,本土药企缺乏研发动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药物专利方面,中国较为严格地遵守了相关国际法规,只允许本土药企生产专利到期或者已经购买了专利的仿制药。这点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区别很大。然而,受专利保护的部分“救命药”的定价对于发达国家的民众而言也属天价,这些药物之所以在发达国家有市场是因为它们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由于中国在以第三世界的医疗投入执行第一世界的药品专利法规,于是就出现了《我不是药神》中的一幕。

  如何破解国产创新药“卡脖子”难题?专利保护目前仍是鼓励药品创新的最佳机制,长期看来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在保护药品专利的同时大力发展专利未到期的仿制药,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像印度一样无视药物专利,显然无法营造研制创新药的环境。

  要力图做一个比肩美日欧的药物研发大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药企业要把盈利重点放在创新药上;医药科研机构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政府要建立更加完善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并加大全社会的医疗投入,制定更加合理的医药卫生政策。显然,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仅用GDP的6%就建立了一个相当高效的医药卫生体系。但要成为新药研发大国,仅靠这点投入显然不够。不能再靠压低医务人员待遇和药企利润空间来维持医疗秩序了,必须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予以优先发展。这不单纯是一个科研问题,可以说没有系统性改革,就很难有我们自己的新药。

相关文章

首款国产3CL抗新冠病毒创新药上市

2月26日上午,首款国产3CL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上市会,在海口、北京、上海、广州4地同时召开。超过600位呼吸、感染、急诊、重症领域专家现场参会,共同探讨先诺欣的研究数据、临床价值、3CL靶点优势......

创新药大事件|恒瑞医药7亿美元抗肿瘤药物成功出海

2月12日,恒瑞医药(44.81-0.91%,诊股)发布公告称与美国TREELINEBIOSCIENCES,INC.公司(以下简称“Treeline公司”)达成协议,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品SH......

创新药大事件:“双艾”方案获批肝细胞癌一线治疗!

恒瑞医药(44.89+2.96%,诊股)发布公告称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具体为:“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

中国创新药:寒冬下的坚守、破局与展望

中国创新药经历过去三年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上千家创新药公司和产出了数千件临床批件,但总体获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品种依旧是寥寥无几。叠加全球经济周期下行、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美元加息和国内医保政策的......

智慧药学助力创新药物准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慧药学应用服务走进各大医院。药品追溯、智能配送……在众多场景的应用中,智慧药学能否突破现有格局向更深层次服务进发?随着新一轮国家医保现场谈判的......

聚焦风口行业:2023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中商情报网讯:受制于时代发展水平的限制,过去我国对药物研发创新能力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近年年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对创新药利好的政策,以推动创新药企的发展。从临床、申报上市到落地使用的全流程,多种政策共同发力......

43个创新药及生物药超亮眼,3大重磅产品将闯关千亿市场

华东医药近日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营业收入182亿元,净利润超过13亿元。近几年国内药企巨头均在加速转型,华东医药从仿制走向创新、从国内走到国际,综合化转型的成果备受市场瞩目。2022年上半年,公......

坚守质量高地,剑指国际化,千人共议创新药发展之路

2022年8月12日,第三届生物药质量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佰傲谷主办,在创新药国际化元年之际,以“坚守质量高地,剑指国际化”为主题,主要围绕生物药质量与法规展开,分享了药物质量在临床上的......

百强企业恒强,终端结构洗牌加剧!2029年将达8000亿元

标点股份总裁兼米内网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张步泳近年来,在三医联动系列政策驱动下,院内市场及院外市场均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在7月13日的2022米思会“米思健策:智见趋势”主论坛上,标点股份总裁兼米内网总......

创新药出海催生了哪些新投资机会?【VB思享会】

近几年,海外授权药物开发阶段集中,这透露出哪些信号?创新药出海又催生了哪些新投资机会?让创新药出海更有数的实操建议又有哪些?作为医疗行业观察者,动脉新医药对此一直关注。 6月30日,动脉新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