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年轻的时候,DNA会规矩的待在细胞核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DNA开始不再那么听话。在血液中,细胞因应激或降解释放的cfDNA仍保留了部分的组装状态,可为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信息。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成为研究热点。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也是表观基因组的重要组成。在核小体中,DNA链像线轴一样缠绕着组蛋白。核小体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表达,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化,对细胞功能产生影响。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与年龄和健康相关的cfDNA差异。近日,布朗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Nicola Neretti领导的一项针对不同人群cfDNA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发表在Aging Cell上。文章题为“Cell‐free DNA as a biomarker of aging”。该研究发现,健康年轻人cfDNA链上的核小体分布比较规律;在老年人,尤其是不健康的百岁老人中,核小体分布就不那么规律。此外,健康百岁老人的cfDNA核小体分布与健康年轻人更为相似!

  为检测与年龄、健康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研究人员收集了20多岁、70多岁参与者,以及健康和不健康的百岁老人的血液样本,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他们开发了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将cfDNA的测序数据与复杂的计算分析结合起来,重建核小体组装模式,用于评估基因组不同区域的核小体间距,包括典型的基因表达开放区域。研究发现,4组参与者的cfDNA表现出不同的核小体模式,拥有适当间距的核小体可以保持适当的细胞功能并促进健康。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常见转座子的cfDNA信号开始减少,表明这些转座子在不健康的百岁老人和老年人中较少被“锁定”,因此更有可能将自己“复制并粘贴”到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组的混乱。此外,在其他表观基因组特征中,健康的百岁老人与年轻个体的特征相似度较高。

图:cfDNA信号揭示细胞的核小体形态。a:不同年龄组血浆cfDNA片段大小。b:在MNase-seq数据系统对比GM 12878淋巴母细胞株和年轻人、老年人和百岁老人的cfDNA信号。c:b中红框区域cfdna信号随年龄的重新分布。

  经过验证,研究团队发现,根据cfDNA推断的核小体信号与在其他模型系统观察到的细胞衰老过程中异染色质再分布是一致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在数个基因组位置检测到cfDNA的相对缺失,包括转录起始点和终止点,L1HS反转录转座子5‘UTR等。

  很多细胞器都会参与核小体间距的维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细胞器水平的降低也会对核小体间距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核小体间距的异常改变会影响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可及性,进而导致更多错误的遗传事件,包括转录翻译。该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健康状况与不同组织中细胞DNA信号的变化有关,cfDNA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衰老生物标志物,其相关差异可被用于明确生物的“准确”年龄,反映机体的健康情况。

  已有研究表明,细胞一旦死亡,核小体之间的DNA就会被切割。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来看,cfDNA记录了细胞死亡前的样子。Neretti 教授表示:“有关衰老的很多分子机制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但我们仍然不清楚这些相互作用的原因和后果。现在通过我们的cfDNA 检测方法,有希望了解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及衰老背后的遗传机制。”

  为使分析结果更准确,该研究团队正在努力优化从血液中提取cfDNA的过程。现在,他们可以从四分之一茶匙的血样中可靠地提取所需的cfDNA量。Neretti教授认为仅需对2%~5%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就足够检测整个的表观遗传变化。除了完善核小体定位分析之外,该研究团队还将研究另一种表观遗传标记——cfDNA的DNA甲基化模式,以为追溯cfDNA来源提供更多信息。

  该研究仅分析了12个人的cfDNA情况。研究人员表示,针对以上研究发现将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并将表观基因组差异与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或饮食联系起来。研究确定不同年龄人群的cfDNA来源和特征,有助于了解哪些组织正在经历大量的细胞死亡,为了解衰老过程的表观遗传过程与衰老相关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一直以来,cfDNA多用于癌症等疾病的筛查与治疗监测等研究。近年来,有关cfDNA表观遗传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该研究的一些新发现为cfDNA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借鉴。除了衰老,或许cfDNA核小体特征在癌症等其他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能够报道,不断拓展cfDNA等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范围,为精准医疗的发展进步作贡献。

相关文章

JAHA:房颤消融后复发与心脏重构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影响到大约37%的成年人。房颤射频消融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失败或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具有I级适应症。尽管射频消融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房颤复发也较为......

ANNONCOL:人工智能在免疫肿瘤学中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发现:系统评价

该综述评估了90项已确定的研究,涉及癌症的四种主要数据模式,描述了数据集、方法、生物标记物和结果。免疫疗法(IO),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改变了许多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黑色素瘤、......

科学基金、人才计划有年龄限制,能否破除“一刀切”?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申报各类科学基金或人才计划是其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成长渠道。但是在申报要求中,32、35或40周岁这样的年龄限制让部分“大龄”博士陷入窘境,也让青年科技人才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有所顾虑。......

动物精子不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人类男性的生育能力和精子的适应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科学家发现,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其他动物。1月16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由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评估了379项研究的结果,这......

最小45岁|颜宁等3位今年最年轻两院院士都有哪些新成果?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增选的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

学者同聚北师大,Urimarker2023共讨新发展

——第三届尿液生物标志物学术研讨会(Urimarker2023)顺利召开11月4日-11月5日,第三届尿液生物标志物学术研讨会(Urimarker2023)于北京师范大学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

岛津先进医疗保健案例丨质谱探索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如何延长健康寿命成为了迫切的课题。岛津长期致力于X射线成像诊断和质谱分析技术,以医疗、成像技术的可视化、以及使用质谱仪进行定量分析为基础,在可显著改善医疗保健未来的研发最前......

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和风险分层模型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群中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7%,但超过2/3的颅内动脉瘤是通过体检等方式发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

新型传感器可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在诊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和识别与NDD相......

用于肝癌特异性筛查的全基因组cfDNA片段化特征检测方法

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癌症中位居前列,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90万,死亡病例超80万。在所有肝癌病例中,肝细胞癌(HCC)占比约90%,对肝细胞癌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高灵敏度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