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肠道细菌毒素破坏双链dNA的机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他们利用化学合成、小鼠实验和基于非靶向质谱测定的组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大肠杆菌素(colibactin)对人类活细胞中DNA的破坏机制,为colibactin的化学性质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为人直肠结肠癌(CRC)的临床检测提供了潜在的新型标志物。

图片.png

与CRC相关肠道大肠杆菌产生的DNA烷基化基因毒素

  研究表明,人肠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成员与CRC的发展相关,这些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产生基因毒素等多种机制致癌。Colibactin是由含有pks基因组岛的微生物合成的具有基因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某些肠道共生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用pks+ E. coli瞬时感染哺乳动物细胞会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DNA双链断裂等。此外,在多个结肠炎相关的CRC小鼠模型中发现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会加速肿瘤进展,并且该现象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CRC的患者中也大量存在。尽管与癌症有很强的关联性,但由于活性基因毒性代谢物难以分离,限制了人们对这种关联机制的理解。

  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多种互补方法研究了关于colibactin化学结构的间接信息。对pks+ E. coli突变菌株代谢物的分离和结构表征显示,colibactin可能含有环丙烷环,它是DNA烷化类损伤试剂中的活性基团,因此研究人员假设colibactin通过环丙烷基团对DNA进行共价修饰。

  为了获得有关活性基因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方式的信息,研究人员对感染了pks+ E. coli的人类细胞中的colibactin-DNA加合物进行鉴定,并在结构上进行表征。利用基于非靶向液质联用技术进行DNA加合物组学分析,通过对比短暂感染pks+或pks -E. coli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的DNA加合物,发现了2种腺嘌呤加合物,这些加合物只存在于接触了pks+ E. coli的细胞中。通过同位素标记的colibactin前体化合物饲喂试验,证实了这些加合物与pks相关。当人类细胞接触了临床分离的可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或用pks+ E. coli处理小鼠的结肠上皮细胞后,都会检测到上述加合物。通过结构表征发现,加合物为2种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且均含有连接了N3-取代腺嘌呤环的5-羟基-2-吡咯烷酮结构。经过分析,这些DNA加合物是通过环丙烷基团开环加成产生的。由于加合物太小而无法获得,研究人员通过CometChip分析,在感染pks+ E. coli的细胞中,检测到了colibactin-DNA链间交联复合物,经过结构表征证实了它们是由较大的、不稳定的交联复合物分解而来。

图片.png

Colibactin DNA烷基化和DNA加合物形成的模型

  此外,pks+ E. coli在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中产生DNA加合物的能力增强了colibactin对癌症发展的促进作用;庞大的链间交联加合物具有细胞毒性,如果不能精确修复则会导致突变。因此,Colibactin介导的DNA损伤和由此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结肠直肠癌发生的潜在原因。该研究直接证明了肠道细菌基因毒素colibactin在体内对双链DNA的烷基化过程,为colibactin导致CRC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编译自Science, Published: 15 February 2019)


相关文章

癌症“照妖镜”——游离DNA助力肿瘤早期探查

“人体细胞也有生命周期。细胞衰老凋亡后,细胞内的物质会渗透出来。其中,DNA会随之‘崩裂降解’,进入血液,成为游离DNA。”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肿瘤细胞的游离......

研究揭示双加氧酶的低复杂度结构域调控DNA氧化去甲基化

《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杜雅蕊/徐国良团队完成的题为Auto-suppres......

SciAdv: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对于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关联

目前,新出现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或与机体的认知功能结局和神经发育障碍存在一定关联,但目前研究人员并未详细阐明肠道微生物代谢对经典神经发育的影响,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Advan......

章鱼DNA揭示南极冰盖或将崩溃

科学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极冰盖是否是一颗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时炸弹”。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来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鱼的DNA新证据表明,西南极冰盖比之前认为的更接近崩溃。如果人类......

宁波材料所等研发出新型三维DNA工业纳米机器人

v在现代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因可完成高精度自动化操作而成为关键组成部分。纳米级的工业机器人作为创新的制造平台,在处理和生产纳米材料方面颇具应用潜力。然而,制造这种纳米机器人面临技术挑战。此前,科学家提......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完成20年DNA何时实现“随手测”

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至今已有20年。当年的“大工程”花费38亿美元,而20年后的今天,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跌8个“0”,降至不到100美元。降价让很多事情成为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研究发现“无中生有”的新基因起源机制

生物体的复杂性是由它们的基因编码的,但这些基因从何而来?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解决了围绕小分子RNA基因(microRNA)起源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并描述了一种创......

德国应用化学:国家纳米中心构建基于DNA纳米机器的基因编辑递送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

丁宝全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emfor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