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7 13:37 原文链接: 治疗慢阻肺切忌“见好就收”

  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连日来,随着气温下降,气候干燥,雾霾天渐多,市内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又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很多都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病人,高峰期连走廊都找不到病床。对于呼吸科医生来说,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缓解出院了,很难让人高兴得起来。目前大多数中国慢阻肺患者非常不重视预防和缓解期治疗,一次急性发作后出院了就再也不见人影,直到第二次急性发作的来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绍曦提醒,慢阻肺治疗不能“见好就收”,一定要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这才能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

  秋冬需警惕慢阻肺急性加重

  “慢阻肺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教授说,调查发现,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

  王辰指出,影响慢阻肺发病的危险因素除了自身遗传之外,环境因素特别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有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户外和室内的空气污染、感染等四种。“其中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的肺功能异常率较高,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年下降率较快,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数多于非吸烟者。”此外,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慢阻肺发病。

  此外,秋冬季是慢阻肺患者发病的危险时段。原因有二,一是秋冬气温急剧下降,慢阻肺患者就容易症状加重,二是当前的空气污染严重,秋冬多雾霾天,也容易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

  仅35%的患者病情控制稳定

  慢阻肺患者每年约发生0.5~3.5次急性加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状态,如造成患者的肺功能加速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死亡率的增加。同时,急性加重还会使患者和家庭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急性加重远比病情发作后再治疗重要。

  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键就是长期坚持规范化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能药物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子文指出,当前慢阻肺疾病控制的情况并不理想,仅35%的患者病情控制稳定。患者认知不足和规范管理欠缺是慢阻肺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从患者存在的认知误区上着手,逐渐帮助患者树立长期规范诊疗的理念,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慢阻肺患者的常见认知误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慢阻肺患者对疾病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

  误区一:治疗没多大用,严重时才需要药物治疗

  “用药只是好一些但效果不大”,“老慢支,无法治”,不少慢阻肺患者对于治疗有诸多想法,有些索性不治,有些甚至拖到病情很严重时来开始治疗。

  专家观点:事实上,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近期考虑,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减轻,活动能力增强;从远期考虑,可让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减少。一旦患上慢阻肺,受损的肺功能将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规律药物治疗可以预防急性加重,减少其发作频次,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因此及时就医并开展治疗很重要。

  误区二:不认识疾病的分期,治疗“见好”就收

  很多患者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随意停药。调查发现,仅约50%的慢阻肺患者遵从医嘱用药,且一旦病情缓解42%的患者会停止用药。

  专家观点: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 疾病在稳定期仍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再次出现急性加重。因此,遵从医嘱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在治疗药物中,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是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一旦发生急性加重,需及早进行就医治疗,根据严重程度,患者可以院外治疗或住院治疗。运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有效治疗手段尽快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尽可能地减少对器官的损害。

  误区三:慢阻肺药物中有激素,不能长期使用

  不少患者认为使用激素副作用大,偶尔用用可以,但不能长期使用。

  专家观点:对于急性加重风险较高的患者,推荐联合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与激素,因为吸入激素治疗慢阻肺,吸入治疗的药物可直达肺部,发挥治疗作用,药物用量较少,全身副作用少。多年的临床应该也证实长期应用吸入激素是安全有效的。如果患者因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反而会提高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届时急性加重一旦发作,需要进行一段时期的全身激素治疗,副作用更大,而且急性加重会加速肺功能恶化,这样反而更得不偿失。

  误区四:气力不足,不宜活动

  很多慢阻肺患者认为得了慢阻肺,一运动就会觉得呼吸困难,难以耐受,自觉疲劳乏力,需要休息,所以应该静养,不应运动。

  专家观点: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而且坚持锻炼、增进体能不仅能缓解慢阻肺患者气喘、胸闷的症状,还能预防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对患者是有益的。但患者需谨记量力而为,循序渐进,选用合适的辅助方法帮助锻炼,长期如此才能增加体能、减轻气促。

相关文章

Cell子刊:桂俊团队揭示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肿瘤微环境(TME)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显示TME呈现高度免疫抑制状态,CD8+T细胞是介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效应细胞,经抗原活化后,释放γ干扰素(IFNγ)、颗粒酶(Granzyme)和穿......

微生物所等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留菌机制及治疗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付钰和王琳淇研究团队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Host&Microb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ungicide-tolerantpersisterforma......

微生物所在真菌脑膜炎耐药和治疗策略研发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BrainglucoseinducestoleranceofCryptococcus......

省重点实验室,精准“狙击”让癌细胞无处遁形

设计系列纳米酶,与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免疫治疗等结合,用于癌症、老年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突破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瓶颈,构建高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快速提升至1......

基因治疗:癫痫患者的新曙光

    脑皮质局灶性畸形是由脑部区域异常发育引起的,是儿童中常见的耐药性癫痫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它通常发生在额叶,这对规划和决策至关重要。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癫痫与......

肝脏健康与微生物组关联:解析肝移植患者感染风险

微生物组分析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研究微生物组对肝脏的影响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肝脏是除肠道外受肠道微生物组成分影响最大的器官。此外,肝脏移植手术常伴有高发的感染率,这已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分相关联。许多......

抗体新药诞生,200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救了

今日,FDA官网信息显示,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与含铂化疗联用作为手术前新辅助治疗,并在手术后单药作为辅助治疗,用于治疗可切除(肿瘤≥4厘米或淋巴结阳性)的非小细胞......

LancetOncol:质子束疗法或能有效缩短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质子疗法(protontherapy)作为一种能减少对心脏和肺脏辐射的策略,目前正在乳腺癌研究领域进行探索;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LancetOncology上题为“Conventionalv......

新的医疗解决方案极大地减少了产后大出血的严重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于5月9日发表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一种被称为E-MOTIVE的新解决方案可以在减少与分娩有关的出血死亡方面提供重大突破。产后出血(PPH)--定......

延缓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衰竭有“新方”

1型糖尿病是一种免疫细胞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β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因此1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依赖胰岛素,当前急需探索新的能阻止或减缓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