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远。 以分歧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为例,调查结果表明,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并不了解他们在说什么;而公众则认为科学家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可信。 为何科学家与公众看问题的差异如此之大?是科学家远离了公众,还是社会远离了科学?疑问再次产生。 距离是必然的?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确实存在距离。很多采访对象均如是认为。 “科学家是从科学研究的范围内得出数据,并认为是可信的;而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来自于感性生活。”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大光说,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探讨一个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而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高山看来,科学家与公众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必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违......阅读全文

英公众与科学家爆发“转基因冲突”

英国的一块转基因试验田日前遭到抗议者的破坏。  一位抗议者在试图破坏英国洛桑研究所位于哈普敦的一块转基因(GM)小麦田后于5月20日被警方逮捕。   洛桑研究所的公关主管Darren Hughes表示,这次袭击损坏了栅栏,以及环绕小麦试验田周围的一些“缓冲带”农作物,但对试

科学家扮商人难以让中国公众信服

中国科学家通常受到公众尊敬   中国的年度科学传播报告说,公众对在广告中做出某种主张的科学家普遍不信任。   将近90%的北京调查受访者表达了对于出现在消费产品广告中的科学家的信誉的怀疑,而将近1/3的被调查者说“完全不相信”他们。   然而,对于北京、石家庄和成都市的1

科学家指控欧洲病毒学协会误导公众

   JoséManuel Barroso图片来源:欧盟委员会   近日,来自欧洲十几个国家的多名科学家在提交给欧盟委员会主席José Manuel Barroso的信中写道,欧盟议会需要过问关于危险病毒风险—效益研究的争论,并应该对该领域研究启动风险—效益分析。这封信指责欧洲病毒学协

沈铭贤:科学家要学会与公众沟通

  自从农业部为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安全证书的消息披露以来,有关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的争论一直未曾稍停。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转基因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实乃罕见。  转基因的安全问题,主要指环境安全和人体安全。农作物转入了抗虫抗杂草之类的基因,一旦这些基因“逃逸”

中国科学家将向公众公布科学咨询报告

  中国科学院和其他机构提供有影响力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正在酝酿一场变革,以使其为中国政府提供更好的建议,并更多地引导公众行为。   其中一个重要设想就是公开其咨询报告的内容。“今后中科院的咨询报告,只要不是涉密的,都要向公众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上个月(4月15日)举办的一场高规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远。  以分歧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为例,调查结果表明,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并不了解他们在说

美最新调查显示科学家与公众间存在鸿沟

  公众赞美科学,科学家挑剔公众和媒体   7月9日,美国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和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双方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气候变化、进化论、研究在国家中的地位等问题上,美国公众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差异。美国公众尊重并赞美科学;但科学家认为公众缺乏科学

林群:当前公众科学热情不高该怪科学家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   

从争议到误区 科学家与公众存在认知鸿沟

   从转基因的争议到食品添加剂的误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始终存在认知上的鸿沟。跨越沟壑,就需要学会与科学对话——  近年来,围绕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议题总会扰动社会神经,因此也成为两会舆论的热点之一。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今年1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科学家

濮继龙:核电安全问题首先需要公众理解

  2013年8月7日中广核的“公众开放体验日”启动暨安全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举行。会上,中广核宣布将每年的8月7日确定为中广核各核基地的“公众开放体验日”。核能专家濮继龙在论坛上发言并表示,核电安全问题,要加强公众相互之间的理解,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安全的核电发展的环境。以下为发言全文。   [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