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最新调查显示科学家与公众间存在鸿沟

公众赞美科学,科学家挑剔公众和媒体 7月9日,美国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和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双方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气候变化、进化论、研究在国家中的地位等问题上,美国公众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差异。美国公众尊重并赞美科学;但科学家认为公众缺乏科学知识,对科学成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媒体对科学新闻的报道质量不高。 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是美国无党派人士组建的非营利组织,从事民意调查、社会科学调查、百姓生活调查、经济调查和世界范围的调查等,提供较为客观的有关美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公众消息,并解读调查中包含的重要数据信息。与之合作开展调查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组织。他们对2000多位公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2500多位会员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等。调查结果全文发表在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的网站(people-press.org)上。......阅读全文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远。  以分歧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为例,调查结果表明,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并不了解他们在说

从争议到误区 科学家与公众存在认知鸿沟

   从转基因的争议到食品添加剂的误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始终存在认知上的鸿沟。跨越沟壑,就需要学会与科学对话——  近年来,围绕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议题总会扰动社会神经,因此也成为两会舆论的热点之一。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今年1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科学家

Science:如何回应民众对热点科学问题关切

   最新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和科学家在转基因问题上看法两极分化。著名学术刊物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29日发表社论,认为这种分歧并不令人惊讶,主要问题在于科学家,他们应以平等的姿态、直白的语言与民众进行“真诚、相互尊重的对话”,直面而非躲避民众的关切。  这篇社论由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任、

刘利民:“第三种文化”方兴未艾

  1959年5月7日,英国物理学家、文学家C·P·斯诺(C.P.Snow)在其母校剑桥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将人类文化的承载者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文学家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会学家;另一类则以科学家为代表,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据当时人文

从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松绑看科学家的公共责任

  3月8日,苦等了八年的美国科学界终于等来了历史性的一天,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兑现了对科学界的竞选承诺,推翻了2001年8月美国时任总统布什签署的禁令,开始允许联邦政府资金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虽然美国乃至国际科学界普遍欢迎美国政府的这一转变,然而情况远远没有想像的简单,政治与科学的博弈仍在进行之中,科

《DNA:生命的秘密》:听沃森讲述DNA的前世今生

  4月,被誉为人类“DNA之父”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刚刚在中国度过了他82岁的生日。而一本由他所著的、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的献礼之作《DNA:生命的秘密》也在近期与中国读者见面。    《DNA:生命的秘密》,詹姆斯·沃森、

一半民众觉得美国科研不行

  美国Pew研究中心联合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近期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在美国学术界和普罗大众中调查对本国科研状态和国家科研相关政策的满意度。相比92%的科学家认为美国的科学成就是当今世界最好的,只有54%市民这么认为。巨大的意见差距引人深思——这可能最终会影响科研政策和科学的进步。  到底

共促科学素质建设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9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大会聚焦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王沪宁同志出席大会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贺信,众多专家学

科学界考虑应对气候错误信息的方法

  尽管在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上存在压倒性的科学一致意见,在这种共识与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荷兰生态学研究所的Jeffrey A. Harvey和他的同事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写道,他们研究了这种共识鸿沟的原因,把重点放在了气候变化否认者的互联网博客以及他们

弥合信息鸿沟 应对食安风险 建立公开透明信息流通生态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交流门槛越来越低、信息获取方式趋于多样的今天,监管部门需要有更专业的方式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尤其是食品安全领域作为舆情事件的多发领域,如何实现信息公开,渠道畅通、有效沟通,是每个食品领域监管者都面临的课题。  7月19~20日,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一“201

聚焦“科学教育与人类未来” 促进公众科学素质

全球知识鸿沟和发展鸿沟仍然存在,放眼未来,深化务实合作,采取有力的行动,提升世界公众的科学素质是全球科技领域共同应对人类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9月17日举行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表示。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国家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

中国科学报:疫苗危机后的科学反思

  5.7亿元的涉案金额,18个省份的波及范围,25种问题疫苗在列……近日,山东警方破获的非法经营疫苗案,让公众大跌眼镜,不安、恐慌的情绪逐渐蔓延。  面对网络上充斥的“毒疫苗”“杀人疫苗”“夺命疫苗”等字眼,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用“心惊肉跳”形容自己的感受。一篇2013年的旧文《疫苗之殇》在朋友圈的

施一公:潜规则也不能磨去我的棱角!

  施一公: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温总理,您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听取科教文卫体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古丝绸之路连通亚洲、欧洲和非洲,孕育和繁荣了多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丝路沿线国家一个个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郭华东 古丝绸之路连通亚洲、欧洲和非洲,孕育和繁荣了多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丝路沿线国家一个个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

新方向:基因组学助力心血管疾病的精准用药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根据2013年WHO统计数据,预计到2030全球将有2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多年生命医学研究,已经让人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对致病因素(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和缺乏运动等)积极管理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麻真能治愈癌症?让我们问问专家!

  几千年来,人们利用大麻来作为各种娱乐、仪式和医学目的,在现代社会,大麻的医学用途或许让很多科学家非常兴奋,在众多关于大麻的言论中,或许最为大胆的就是“使用大麻能够治愈癌症”这种说法了。  我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找到关于大麻和其衍生产品缩小肿瘤或治愈晚期癌症患者的事例,尽管这些故事非常吸引人,

中国科协发布 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

  中国科协9月4日在北京发布《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全文如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规范社会行为、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价值标准。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是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

反转基因的实质:误读“天人合一” 迷恋传统农业

  转基因是近年来引人瞩目的公共话题之一,中间涌现出了多个传播事件,远远超越科学与农业的范畴,讨论之激烈、参与者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都极为罕见。尽管至今为止,世界上所有主流科学机构都认为,当前的科学评估、生产实践都显示,转基因作物与常规作物一样安全,却仍不足以消除人们的疑虑。从传播学角度看,相关的

有关气候变化的两种文化和一种信息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合作建设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   解决近期有关气候变化数据的争议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成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来没有成为舒适的同盟者。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长久以来不信任看上去缺乏“坚实事实”的社会科学,他们常常把后者斥为“软科学”。  

中青报: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海湾国家卡塔尔上空近日刮起了慕课(MOOCs)旋风——在多哈举行的2013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这项“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教育生态?传统意义的大学

中国科学家参与“未来地球计划”应对全球变化

  从北京闭幕的“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获悉,中国科协将着手成立“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组织中国科学家更好地参与世界应对全球变化的联合行动。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国际科联发起的“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已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中国在环境变化、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契合“未来地

水纳米技术可以帮助工商界创新和增长

  Mohamed Abdel-Mottaleb说,发展中国国家的工商界必须向用于净水的纳米技术研发投资从而保持领先。   纳米技术提供了脱盐的方法   纳米技术——在小于100纳米的尺度下运作的技术——已经在水净化领域有了应用:从大规模水淡化厂的纳米膜到去除家庭水源中的污染物的磁性纳米颗粒

污染监测:“草根”也能DIY

   当冬天降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空气变得污浊不堪。作为全球最寒冷的首都,这里的居民利用煤或木材在户外生火,以加热他们并不保温的房屋。烟灰遮蔽了天空,能见度仅有数百米,人们不得不配戴口罩。“白色衣服能在几个小时里变成灰色。”蒙古国报业协会执行会长Munkhmandakh Myagmar说。  世

郭英剑:科学与人文何以互为需要

     在一所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中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由科学家单独加以解决的。   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为主导、人文边缘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含义可谓众所周知。但对于“人文”,说起来就要复杂一些。“人文”在英文中主要有两个词来表示,第一是

50美元的污染监测器:将空气质量结果推向大众

图片来源:Altaf Qadri/AP 当冬天降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空气变得污浊不堪。作为全球最寒冷的首都,这里的居民利用煤或木材在户外生火,以加热他们并不保温的房屋。烟灰遮蔽了天空,能见度仅有数百米,人们不得不配戴口罩。“白色衣服能在几个小时里变成灰色。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国科大举行

    报告会现场   9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主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应邀作了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报告。国科大副校长马石庄主持了报告会。   赵启正围绕什么是公共外交、以

塑料安全吗?科学家和政府机构存在争议

  政府和学界科学家就幼鼠BPA毒理测试的最佳剂量存在分歧。图片来源:Vogelzang   上世纪30年代,一名英国化学家做了一项由好奇心驱动的观察,这个观察今天仍处于该化学物质安全性争论的中心。他注意到,合成化学物双酚基丙烷(BPA)能够较弱地模仿人体雌性激素。在接下来的数十年,BPA成为环氧树

未来人们将体外培养婴儿?

  几十年来,在体外培养婴儿的想法一直是小说和电影的灵感来源;最近,来自世界多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人工体外妊娠的可能性,比如,有研究人员在人工子宫中培育出了一只羊羔(为期4周),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羔羊和鲨鱼进行了人工妊娠实验,最近几周,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获得了290万欧元用于开发妊娠早

未来人类真的有望在体外孕育婴儿吗?

  几十年来,在体外培养婴儿的想法一直是小说和电影的灵感来源;最近,来自世界多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人工体外妊娠的可能性,比如,有研究人员在人工子宫中培育出了一只羊羔(为期4周),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羔羊和鲨鱼进行了人工妊娠实验,最近几周,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获得了290万欧元用于开发妊娠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