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2017年诺奖预测:脑成像重磅级研究解读

10月诺贝尔奖月马上到来,随着颁奖时间越来越近,很多科学家们都开始预测2017年的诺奖获得者;从2002年开始,汤森路透社每年都会进行诺贝尔奖的预测,近期汤森路透公布了2017年的预测名单,其中共有四位科学家入选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包括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特聘教授张远(发现了人类疱疹病毒)、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癌症生物医学教授Lewis C. Cantley(发现了磷酸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同时阐明了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Karl J. Friston(在脑成像数据分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年来脑成像相关的重磅级研究,分享给大家! 【1】人脑成像技术揭开神秘大脑,有助于治疗精神疾病 科学家相信,HDAC的含量高低与基因的变化程度有关。HDAC含量最高的脑区,也是基因最不易发生变化的脑区。因此HDAC含量过高会阻碍人类的学习能力,即使在正常的人脑中也......阅读全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在清晰“成像”

勇于进取的生物物理所队伍智慧的“脑”已运转起来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创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讨会”召开,与会的近100位所长就像各路征战的将领般云集北京,从党和国家赋予中科院的战略定位出发,围绕事关我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和“创新2020”深入实施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

fNIR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技术,它进行脑功能成像的原理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相似,即大脑神经活动会导致局部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区别在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不适用于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为对象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亦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工作等自然情境下的认知神经科

杨志:解密大脑“迷宫”

杨志  杨志博士的办公桌上立着三块电脑屏幕,如果将所有的屏幕连起来长度几乎达到两米。这些终日闪烁的屏幕好似一道厚实的大门,一边是庞大的核磁共振图像组成人脑“迷宫”,一边是年轻的杨志时刻准备着用各种科学之钥解密“迷宫”。  “说起心理学,曾经有人认为如同算命。”外形阳光的杨志调侃道,作为中国科学院心理

心理所推出无创人脑功能图谱成像研究专题

  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功能成像因其无损和非侵入性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认知功能的脑机制以及各类重大脑疾病,是研究人脑与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和衰退及异常必不可少的高时空精准技术。中国脑计划即将进入实施部署阶段,临床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其重要一翼,作为无损无创人脑成像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是开展

光声成像在脑成像和脑功能监测方面的应用

光声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医学成像方法,它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特性和纯超声成像的高穿透深度特性,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组织成像。美国Endra公司研发的小动物光声成像系统具备纳摩尔级的灵敏度以及280um的高分辨率,可探测表皮20mm以下的光声信号。并可用于小动物分子成像的定量分

北京师范大学最新PNAS文章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美国NIH药物滥用研究所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完成了题为“Coupling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eveals a physiological bas

3D-ASL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诸多痴呆类型中最为常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Aβ斑块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AD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因其起病隐匿,病程中各阶段的转化趋势及时间段并不明确,临床表现多变复杂,除记忆、认知、语言障碍及人格改变等

母其文:受益于交互式经颅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

  1983年从西南的边远山村考入大学,母其文可算是时代的幸运儿。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前往欧美等知名大学、医院做研究,却最终选择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故乡南充,全身心投入南充市中心医院的临床与科研。  如今,他所主持的南充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建设成为四川省医学影像甲级重点学科,其牵头的南充市临床医学影像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婴幼儿及儿童脑功能发育与疾病...-1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婴幼儿及儿童脑功能发育与疾病诊断的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是一种新兴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在大脑活动期间获得大脑组织内脱氧血红蛋白(HbR)和氧合血红蛋白(HbO)的变化情况,是一种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泛、运动伪迹不敏感、电磁兼容性好、时空分辨率高等优势。&

郑炜团队在高分辨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在高分辨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研发中取得系列进展。  第一项研究工作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费鹏团队合作完成,开发出基于多帧重构提高双光子成像轴向分辨率的方法。与传统双光子成像相比,该方法对成像轴向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提升超过3倍。相关研究成果以Axial re

心理所等神经软体征研究获进展

  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等多个精神疾病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因为它在精神分裂症以及相关的疾病中均有比较严重的缺损表现,所以经常被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特征表征,或被称为“内表型”。所谓的内表型是连接基因型和临床外表型的一种特征表现。   按照神经软体征的经典定义,神经软体征只是微小的行为损伤。但研究者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它团队通过6年的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脑网络组图谱。该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以及脑区亚区间的多模态连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引入了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精细划分和脑图谱绘制的全新思想和方法,

中科院绘制246个精细亚区的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日前发布消息,该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经过6年的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即脑网络组图谱。  该项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脑精细分区图谱及其全脑连接图谱在国际学术期刊《大脑皮层》上在线发表。  中科院自动化所团队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的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它团队通过6年的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脑网络组图谱。该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以及脑区亚区间的多模态连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引入了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精细划分和脑图谱绘制

创新型模块化台式小动物成像在临床前PET/CT/SPECT的应...-2

2.3 理想的 SPECT2.3.1 SPECT 模块可使用三种不同放射核素同时成像。2.3.2 专利的不同规格的准直器设计, 采用 3D 打印技术, 非常轻便小巧, 客户可根据被测小动物的体积种类自行替换, 方便快捷。2.3.3 可满足 1 只大鼠全身成像或 4 只小鼠同时成像, 可以动态扫描成像

自动化所等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它团队通过6年的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脑网络组图谱。该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以及脑区亚区间的多模态连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引入了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精细划分和脑图谱绘制的全新思想和方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应用(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仅次于阿兹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了全球近1000万人。据估计,全世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2%的人受此疾病影响,在我国50岁以上PD发病率为0.5%,60岁是1%。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患该疾病的人数还

脑电超扫描系统多功能应用介绍

1、EEG-Hyperscanning脑电超扫描研究NeurOne脑电超扫描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提供多达2-30人实时同步进行脑功能超扫描测试使用系统,并支持完全同步视频的摄影机。使用创新的Brainstorm超扫描技术 (Multi Syncbox),支持多达10个 NeurOne主机系统实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与老年痴呆鉴别(一)

说起老年痴呆,你想到什么?记忆退化,失语,运动功能丧失,以上种种都可以总结为认知障碍。简而言之,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基因遗传,饮食和生活作息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发生。老年痴呆正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2018年数

GE医疗正式推出新一代Discovery MR 750 3.0T磁共振仪

  3月24日,GE医疗在京正式推出新一代Discovery MR 750 3.0T磁共振仪。它拥有内冷梯度、光纤射频、128通道平台三大创新科技构建的智能平台,实现了科研开发与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适合满足高端用户的多方位需求,开创了磁共振应用的崭新时代。  Discovery

光明日报:中国在脑科研领域如何发力

  脑科学被视为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美国4月2日公布脑科研计划,表明其抢占脑科学研究战略制高点的信心。对此,我国科学家是如何评价这项计划?在脑科学研究方面,我国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不足?美国4月2日正式公布脑科研计划,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并

活体成像技术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利用动物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拟人类脑血管疾病并对之进行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的常用研究手段。脑缺血发生后,会伴随着新生血管的形成,如何检测新生血管的血流,以及脑缺血程度的评估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传统用于人类缺血性损伤的诊断,如磁共振成像(MRI

时域体内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实验性脑中风血脑...(一)

时域体内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实验性脑中风血脑屏障的动态分析摘要脑缺血后血脑屏障可用于传递显像剂和疗法进入大脑。本研究的目的一是建立新的体内光学成像方法,用来纵向评价血脑屏障,二是评价经过短暂的局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大小选择和时间模式。使用体内时域光学近红外成像技术来评价血脑屏障的渗透性,经过60分钟或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评估任务

  2月25日至26日,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组织专家组对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2010年期间的工作进行了评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党委书记杨星科,心理研究所所长、实验室副主任傅小兰参加了评估过程。此次评估工作分报告会、现场考察、评议三个部分进行。   在25

近红外脑成像技术与眼动仪在测试建设工程安全认知程...

近红外脑成像技术与眼动仪在测试建设工程安全认知程度的对比     近期,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廖彬超副教授与清华大学心理学张丹副教授的联合研究工作在知名期刊《Safety Science》(Q1区, 影响因子4.105)发表了题为“A multimodal study

绘制大脑活动图谱:神经科学的神圣新使命

  也许,很多人在孩提时代曾被迷宫游戏深深吸引过。对科学家来说,宛如神奇迷宫般的人脑一直具强大的吸引力。人脑如何成就了人类的独特智慧?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那颗不平凡大脑究竟隐藏了什么?……尽早揭开许许多多的谜底是生物学家长期以来的梦想。   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研究应用(一)

根据NEJM全球卒中报告显示:中国(25岁后)卒中发生的终生风险为39.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8%。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017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重,在城市和农村分别统计为20.56%和23.18%,与恶性肿瘤、心脏病位列死因占比前三。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

心理所等发布国际首个信度与可重复性神经影像大数据库

  6月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宣布神经影像大数据国际信度与可重复性联盟(CoRR)正式启动。这项联盟得到了来自世界上18个科研院所的35个实验室的支持,采集了超过1600人的重测数据,其中包含近万个多模态脑成像数据和5000余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将推进人脑连接组学领域标准的建立。世界范围内的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脑计划如何“有所为”

   “我们无法忍受人类仍旧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诺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曾如此抱怨。时至今日,人类大脑对于科学家而言,仍然还是一个尚未打开的“黑箱子”。  为揭开大脑谜团,脑科学研究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我国也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上升为国

Hitachi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的功能特点

    1.fNIRS Hyperscanning脑功能超扫描系统:日立Hitachi提供了fNIRS Hyperscanning脑功能超扫描解决方案,日立Hitachi超扫描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提供2人以上实时同步进行脑功能超扫描测试使用并支持完全的数据同步。fN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