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金龙鱼鲁花等品牌两月调涨两次】

继今年4月金龙鱼、福临门旗下菜油和花生油调涨8%后,近日金龙鱼、鲁花、福临门旗下花生油再度调涨,其中鲁花涨幅高达15%。短短两个多月,国内食用油价格就已调涨二轮,这使用油大户餐饮企业们大呼“顶不顺”。 鲁花最新涨价15% “今年5月份我们进行采购时,比之前采购的价格高了4%,本来食用油经销商打算涨价8%,经过谈判供应商答应涨4%。”昨天,广州本土连锁餐饮公司绿茵阁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旗下餐厅主要采用菜籽油。 “食用油的价格在3个月以前已经上涨,这导致餐厅食物的原料成本总共增加约20%。”广州天河另一家餐饮集团有关负责人也慨叹成本压力大。不过,该人士称,尽管食用油价升,他们餐厅并没有使用其他便宜的油品代替,也没有上调菜价,原因是担心客流减少。 国内食用油的价格最近两个月来已发生二波涨价。 今年4月,国内食用油巨头金龙鱼、福临门已率先调涨,将旗下菜油、花生油调涨8%,随后,发改委立即“约谈”相关......阅读全文

食用油"按捺不住"再提价餐饮食品业或跟进

  从去年以来至少已经试图调涨三次的食用油企业再次“按捺不住”。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等品牌的食品花生油品牌开始陆续提价,其中涨价幅度最大的鲁花涨幅在15%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食用油涨价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餐饮、食品等下游行业的产品定价,会对下半年部分食品定价造成压力。   两年四度欲提价

食用油价格普涨油企遭"约谈"

  分析人士认为用于生产食用油的原料价格在不断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食用油价格只能跟着涨;在原料产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用于零食类产品的需求增大,导致用于压榨出油的供应出现一定短缺,供需不平衡也是食用油价格上涨的主因   7月16日至22日商务部生活必需品市场系统重点监测显示,全国36个大中

一位流通商对食品安全的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短板怎么补

  北京,一家调料品经营公司内。   负责人莫晓(化名)正在给其销售人员讲授各种品牌调味品间的成本差别。“这瓶外包装完全山寨的,售价仅有正牌的一半,据我了解,就是添加剂调出来的。”   莫晓已在食品行业摸爬多年,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达到2000万元。   他的讲述,向记者揭开了食品造假、违禁添加

业者自揭食品造假黑幕:曝光食品安全监管软肋

  北京,一家调料品经营公司内。   负责人莫晓(化名)正在给其销售人员讲授各种品牌调味品间的成本差别。“这瓶外包装完全山寨的,售价仅有正牌的一半,据我了解,就是添加剂调出来的。”   莫晓已在食品行业摸爬多年,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达到2000万元。   他的讲述,向记者揭开了食品造假

“精加工”地沟油难鉴别检测 如何监管众说纷纭

  打破砂锅   地沟油产业不仅没有消失,如今甚至还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和精炼化,而从加工窝点抽取的样油送到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后,结果显示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的一般指标要求。请关注——   早前,有关媒体通过暗访发现京津冀一些地沟油加工窝点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且生

“精加工”地沟油难鉴别 如何监管众说纷纭

  打破砂锅   地沟油产业不仅没有消失,如今甚至还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和精炼化,而从加工窝点抽取的样油送到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后,结果显示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的一般指标要求。请关注——   早前,有关媒体通过暗访发现京津冀一些地沟油加工窝点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且生

杭州味全回应地沟油风波 仅卖冷藏饮品不涉及油品

  中国台湾“地沟油”事件持续发酵,由中国台湾地区知名油品企业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台湾强冠公司”)生产的“全统香猪油”和“合将香猪油”除了殃及中国台湾地区1000多家企业外,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澳门地区也均有相关企业“中枪”,中国台湾强冠猪油事件涉及到上游经销商、加工制造业者、

揪出"地沟油":每年约150万吨地沟油流向餐桌

  格外寒冷的冬天,给从事一项工作的人们带来了便利。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打捞下水道中废弃食用油脂——“地沟油"获取暴利。由于低温使下水道中的油脂冷凝为白色、灰色或是褐色的固体,“乖乖地”呆在下水道里,这给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被捞出的“地沟油”中很大一部分经过再次提炼、销

“美食家”孙宝国:“香料院士”曾与臭味相伴

  我们现在吃到的很多食品的“香味”都来自孙宝国的科研成果;他是我国食品科学领域仅有的三位院士之一,如果仅限于香料研究那么便是唯一的院士。   孙宝国几十年来琢磨最多的是怎么吃得更香。   他是哪家知名饭店的金牌厨师?不,他基本上没时间做饭。他是民间的美食爱好者?也不是,他经常吃个汉堡就算填饱肚

十四年探索治理餐桌污染 福建经验引全国关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任务依然艰巨。福建在治理食品安全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值得借鉴,“福建经验”是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益实践。  11月6日,本报记者随几家中央媒体深入采访福建治理“餐桌污染”工作,亲历“从田头到餐桌”的监管过程,回溯14年食品安全监管之路,深刻体会到“福建经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