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庆大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肌注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局部冲洗或局部应用后亦可经身体表面吸收一定量。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其中5~15%再分布到组织中,在肾皮质细胞中积蓄,该品可穿过胎盘。分布容积为0.2~0.25L/kg(0.06~0.63L/kg)。尿液中药物浓度高。支气管分泌物、脑脊液、蛛网膜下腔、眼组织以及房水中含药量少。蛋白结合率低或很低。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后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成人肌注后的血药峰浓度(μg/ml)一般为按体重肌注剂量(mg/kg)的4倍,静滴完毕后可达4~6μg/ml,婴儿单次给药2.5mg/kg后可达3~6μg/ml;发热或大面积烧伤患者,血药浓度可能有所降低。T1/2成人为2~3小时,肾功能衰退者40~50小时。发热、贫血、严重烧伤患者或合用羧苄青霉素的患者T1/2可能缩短;但在妇科、外科及烧伤的不同患者间有很大差异。小儿T1/2为5~l1.5小时,体重轻的T1/2较长。该品在体内不代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尿中......阅读全文

庆大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肌注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局部冲洗或局部应用后亦可经身体表面吸收一定量。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其中5~15%再分布到组织中,在肾皮质细胞中积蓄,该品可穿过胎盘。分布容积为0.2~0.25L/kg(0.06~0.63L/kg)。尿液中药物浓度高。支气管分泌物、脑脊液、蛛网膜下腔、眼组织以及房水中含

雄激素的药代动力学

  雄激素,其实是一系列激素的总称,具体包括睾酮、雄烯二酮和去氢表雄酮,其中产量最多、作用最强的是睾酮。男人的雄激素主要由睾丸分泌,女人虽然没有睾丸,但卵巢与肾上腺都有产生雄激素的功能,医学上称为腺内合成。另外,脂肪、肌肉等组织也通过腺外合成,产生少量雄激素。  雄激素能让女性的皮脂增多,形成特有的

氢化可的松的药代动力学

  氢化可的松口服吸收快而完全,tmax为1~2h,每次服药可维持8~12h。磷酸酯或琥珀磷酸酯水溶性增加,肌内或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tmax为1h。但醋酸氢化可的氢化可的松的溶解度很差,一般用其混悬液。肌内注射吸收缓慢,每次注射可维持24h。如作关节腔内注射,每次注射可维持约1周。氢化可的松进入血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药物消除有特异性和饱和性。药物浓度低时,为一级代谢,药物浓度较高时,呈饱和状态,为零级代谢。非线性代谢的药物,其半衰期不是常数,随给药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另外,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不完全成正比,较高浓度时,再给较小的剂量,也会使血药浓度有大幅度的增加,容易产生药物中毒。

什么是药代动力学

更简单的来讲,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的研究。而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代动力学的目的是:搞清楚药物在体内的过程,重要的是量化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水平是可以控制的,是安全的,是可以认为监控、调整的!

浅谈药代动力学PK

谈及用药说明书,像小编这种外行人都看得出来,其中涉及的学问深不可测。想想一种新药,从前期的非临床摸索实验,最终得到临床验证推向市场,其间经历绝非一日之寒。那么,如此任重道远的研究,主要都在琢磨啥呢 咳咳...这就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事儿了.....但是!对于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

链霉素的药代动力学介绍

  链霉链霉素口服不易吸收,肌内注射后吸收良好。肌注0.5g或1g,30min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15~20μg/mL或30~40μg/mL。有效血药浓度约可维持12h。链霉素分布容积(Vd)为0.26L/kg。药物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并可分布于除脑以外的所有器官、组织。链霉素可渗入胆汁、

概述氯普鲁卡因的药代动力学

  局麻药全身吸收的速率取决于所给药的总量和浓度、给药途径、给药部位的血管状态及药液中有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减少其吸收速率和血浆浓度,还可延长作用时间。氯普鲁卡因作用开始快(通常6~12分钟),麻醉持续时间达60分钟,由于给药的剂量和途径不同,作用时间可略有不同。肝或肾的疾病、加入肾上腺素、影响尿

甲氨蝶呤的药代动力学

  用量小于30mg/m2时,口服吸收良好,1小时~5小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部分经肝细胞代谢转化为谷氨酸盐,另有部分通过胃肠道细菌代谢。主要经肾(约40~90%)排泄,大多以原形药排出体外;小于10%的药物通过胆汁排泄,T1/2α为1小时;T1/2β为二室型:初期为2~3小时;终末期为8~10小时。

青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青霉素不耐酸,不宜口服。肌内注射后,0.5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可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胸、腹腔和关节腔液中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50%。本品可通过胎盘,但难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乳汁中可含有少量青霉素,不易透入眼、骨组织、无血供区域和脓腔中。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