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 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濒危学科,邀请相关专家谈谈对这些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古生物专业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基础学科,还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之一。从其发展史来看,主要涵盖三个大的研究领域:一是通过古生物信息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这在地质勘探上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石油、煤等沉积矿产勘探、重大地质构造历史和古地理恢复等研究都离不开前期地层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二是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为研究生物进化理论提供独特的化石证据和时空维度。三是重建古环境,为未来环境变化与生物的协同演化提供历史借鉴。 古生物专业第一个大的研究领域偏应用,需要人最......阅读全文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取一些有

周忠和:望科学基金加大对科普投入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学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国外申请科学基金时,有些会明确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众普及与教育。我想这是可行的,我总认为科学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条件,因为你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准确的科学知识。   一向与媒体交好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近来面对采访却是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为世界培养一流的科学家

黄昆班同学参观半导体所集成技术中心 大学生到半导体所参加科研实践 武汉病毒所与苏州大学举行“高尚荫菁英班”揭牌仪式 成思危在菁英班上为同学们讲课 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召开“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总结计划实施1年来的成果   12月10日,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一同为“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还是有些比较功利的想法的。”说起做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坦率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促进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周忠和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盘”,也是自己这样

高质量发展呼唤原始创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

高质量发展呼唤原始创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

刘延东:努力开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新局面

  基础研究作为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科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周忠和有三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这三个身份让他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最热忱的呼吁者和科技体制弊端最直接的体会者。  在这三个身份里,所长的身份让周忠和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心中最大的无奈。  作为所长,他不想让所里的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地申请项目、申请“帽

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人才项目评审新规引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以下简称地学部)在2019年人才项目评审中悄然推行的一项新举措,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的一篇文章被广泛传播。  “令人耳目一新。”周忠和在文章中高度评价。  什么变化让周忠和如此激动?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

尹赞勋:名以“志留”誉地学

   “看看,你们的工作很不仔细,把图的方向搞错了。穆恩之、盛金章的工作就很仔细,应该向他们学习。”尹赞勋指着手中报告里的一张图,很严肃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年轻人叫范嘉松。半个多世纪后,当88岁高龄的范嘉松回忆起这件事时,脸上仍不由得一阵阵发热:“尹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地学家。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三多”现象大讨论系列报道之一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及“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反映了当下我国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多”现象是如何抑制创新活力释放的?如何破解科技体制改革中的这些痼疾?如何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上述问题,本报即日起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要说古生物学家的美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

专家呼吁我国应尽快开辟页岩气勘探“新战场”

   “目前我国页岩气的开发,仍然面临众多考验”,“页岩气实际开发利用还存在差距”……1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召开的中国南方页岩气的形成和分布研讨会上,专家认为,页岩气开采规律不同于常规油气田,存在排气衰减率高、后劲不足的特点。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唯本真才有“真科研”

   就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给每一位在校教师留了一个思考题:在接下去的五年时间里,我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科研?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学术人生。而李言荣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要做真科研。  回放 什么是“真科研”  1月4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了高

《科普创作》:一本杂志和科普创作的沉与浮

  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次讲话也被看作是又一个科普创作春天的到来。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我们爱科学》《科学天地》《科学与文化》《知识就是力量》……还有多少人记得,在40年前那个知识

赵文智院士忆高考:跑好人生接力每一棒

   赵文智  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3月进入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200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与勘探工学硕士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技术研究与勘探实践。2001—2011担任两

解读十九大报告关键词: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关键词: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地位更重要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十九大报告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

地层古生物学大腕儿殷鸿福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

  说起殷鸿福,当今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界无人不晓。这样一个“大腕儿”,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这是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初次见到殷鸿福院士时的印象。他的穿着很“简约”:一件深灰色的棉布外套,一条普通的黑色西裤,一双不常见的黑面儿白底儿的“千层底儿”鞋子。记者从他的弟子谢树成那里了解到,这是殷

院士称南京部分郊区不宜种菜 土壤铬污染最严重

  院士称南京部分郊区已不宜种菜   重金属污染土壤,铬污染最严重,铅和铜次之   只有干净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干净的食物,然而,现实不容乐观。粪便污染、烟雾、酸雨、灰霾天的多重夹击,让土壤深受其害,南京一些种植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严重,甚至已经不适宜种蔬菜了……昨天,中科院院士赵其国、周志炎和滕吉文

克隆鱼诞生50年 中国克隆技术陷入困境

  在不久前上映的美国大片《遗落战境》中,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克隆人在发现自己的身份后,奋起反抗外星人,最终获得胜利。   紧接着,电影《侏罗纪公园》再次讲述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复活恐龙却遭遇疯狂猎杀的故事。   两部大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再度激起了人们对克隆技术的浓厚兴趣。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中科院科技成果知识创新统计结果

前瞻布局谋跨越 周萍 张帆   今年刚刚41岁的王曦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当微系统所打算要孵化一个叫做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的“蛋”时,他点了6个年轻博士,加上自己,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   背靠微系统所这棵“大树”,这个年轻团队异常“生猛”:从无到有建成具备国际

云阳恐龙群“现身”记

  摘要:堪称“世界级”并非妄自尊大,此次研究人员在云阳县普安乡发掘出长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龙化石墙”。已经多次去现场勘查过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据我所知,这是世界上,目前暴露面积第二大恐龙化石墙。”  正文  6月2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基金委重大项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启动会召开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启动会在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王凡,项目学术委员会张国伟院士、戎嘉余院士、陈旭院士和周忠和院士等专家以及各课题组老师和学

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

  3/4是在读学生,剩下的1/4在职工作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4,换句话说,每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人。  这一数据来自我国某个持续多年的海洋调查航次。  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到,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涉海学科科研人员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