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曹雪涛课题组揭示病毒感染导致干扰素失能新机制

病毒如何使干扰素失去抗病毒功能而逃逸免疫清除、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发现,病毒感染能够通过一种E3泛素连接酶分子以新型作用方式抑制干扰素抗病毒功能而达到逃逸目的,今天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该课题组的论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与刘硕博士、姜明红副教授等利用高内涵筛选体系,对E3泛素连接酶RNF家族分子在I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筛选,发现RNF家族的多个分子能够参与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其中E3泛素连接酶分子RNF2能够显著抑制干扰素的抗病毒功能。 干扰素刺激靶细胞后,通过激活转录因子STAT1,诱导一系列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触发RNF2与STAT1的DNA结合功能域相互作用,促进STAT1第379位赖氨酸发......阅读全文

曹雪涛院士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汇总

  【1】Science: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揭示hnRNPA2B1识别病毒DNA并促进IFN-α/β产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识别病毒核酸可触发宿主对病毒的先天免疫应答。这导

曹雪涛院士新文章揭示I型干扰素反向调控机制

  宿主对外界病毒感染的抵御依赖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对入侵病毒分子的有效识别以及后续的抗病毒天然与获得性免疫反应。当宿主天然免疫细胞识别病毒分子后,会分泌大量的I型干扰素以及其它炎性因子用于病毒的清除。在I型干扰素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形下,细胞会产生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同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会引发细胞凋亡事件,

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促进机体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扰素疗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该发现为抗病毒免疫应答效应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  干扰素是

曹雪涛发文:揭秘追踪病毒逃逸“新伎俩”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击,关注细胞‘变多’了什么,这次我们反其道行之,从‘变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团队另辟蹊径,追踪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俩”,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当日,国际期刊《免疫》(Immunity)刊发曹雪涛院士团

一文速览丨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PNAS发表成果盘点

  2019年,曹雪涛团队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杂志上发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盘点一下曹雪涛团队的研究成果:  【1】干扰素-γ(IFN-γ)对于细胞内细菌固有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非编码RNA和RNA结合蛋白

Cell:长期被误解 非编码RNA存在“认知黑洞”

   在人类基因组中95%的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其他物种也有大量的非编码基因。这些DNA不会被编码成蛋白质,却又会转录出非编码RNA,它们对生命活动起什么作用?是进化的冗余还是神秘的缓存?  《细胞》杂志近日刊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一种全新非编码RNA分子。该分子能够调控免疫

我国学者发现病毒感染导致干扰素失能的新机制

  病毒如何使干扰素失去抗病毒功能而逃逸免疫清除、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发现,病毒感染能够通过一种E3泛素连接酶分子以新型作用方式抑制干扰素抗病毒功能而达到逃逸目的,今天出版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该课题组的论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雪涛:探索天然免疫的奥秘

   近年来,曹雪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科学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可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来,曹雪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不断取得重大

曹雪涛院士Cell Research发布免疫新成果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Siglec1通过泛素连接酶TRIM27诱导TBK1降解抑制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曹雪涛现任

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更“铁腕”

  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7月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

曹雪涛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扰

曹雪涛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扰

曹雪涛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

曹雪涛阐明新型长非编码RNA介导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机制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应入侵病原体激活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针对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体识别胞质病毒RNA并产生I型干扰素(

2019年8月16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16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对再生医学监管的放松会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  doi:10.1126/science.aax6184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和英国的研究人员指出放松再生医学监管的国家

长期被误解 非编码RNA存在“认知黑洞”

  在人类基因组中95%的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其他物种也有大量的非编码基因。这些DNA不会被编码成蛋白质,却又会转录出非编码RNA,它们对生命活动起什么作用?是进化的冗余还是神秘的缓存?   《细胞》杂志近日刊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一种全新非编码RNA分子。该分子能够调控免疫

研究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

曹雪涛等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发现新型天然免疫识别受体hnRNP-A2B1

  7月19日,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论文,报道该课题组发现了机体感知与甄别入侵病毒DNA的一种新型天然免疫识别受体(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样,该受体分子能够在细胞核内特异性地识别病毒DNA,随后激活天然

组装细菌“大杀器” 免疫系统避免“走火”有绝招

  紧张有序的备战场景,每天在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轮番上演——   敌人触碰警戒线;警戒巡视系统拉响紧急警报;信号兵就位发出组织防御反击的信号;基地提供物资保障;作战部队全员出动;整装之后,旋即发兵,与敌交火。   近日,《细胞》杂志在线刊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重要发现,阐述了“基地

曹雪涛院士课题组揭示病毒感染导致干扰素失能新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与刘硕博士、姜明红副教授等利用高内涵筛选体系,对E3泛素连接酶RNF家族分子在I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筛选,发现RNF家族的多个分子能够参与调控抗病毒天然

长期被误解 非编码RNA存在“认知黑洞”

在人类基因组中95%的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其他物种也有大量的非编码基因。这些DNA不会被编码成蛋白质,却又会转录出非编码RNA,它们对生命活动起什么作用?是进化的冗余还是神秘的缓存? 《细胞》杂志近日刊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一种全新非编码RNA分子。该分子能够调控免

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发表Cell文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乙型肝炎病毒逃逸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31390431)等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浙江大学等团队在抗病毒免疫新机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揭示了甲基转移酶在促进干扰素抗病毒效应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以“Me

我科学家解读免疫细胞的应答过程

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这是科学家极为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下,第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找到抗病毒免疫细胞“开关”

  “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天然免疫细胞就应答”是怎么做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够使天然免疫细胞针对病毒感染处于高敏感状态,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就可以显著产生干扰素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为弄清天然免疫细胞为何具备快速抵抗

曹雪涛院士:表观遗传在天然免疫中的新调控作用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RNA helicase DDX46 inhibits innate immunity by entrapping m6A-demethylated antiviral transcripts in the nucle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曹雪涛研究组4月最新Cell文章:lncRNA与免疫的新关联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会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文章,受中国传统哲理启发,发现了多个新的长

《细胞》同期发表四篇中国论文

  近日,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4篇以中国科研机构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  这四篇论文分别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团队,浙江大学免疫所曹雪涛院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陈萦晅、洪洁、陈豪燕与美国密歇根大学邹伟平合作团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华大学柴继杰课题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联合同期背靠背发表两篇重量级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两篇文章分别是: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