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近五百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探环境气候对生命演化影响

中新网南京1月17日电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17日在南京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学术盛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共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气候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有38亿年是有生命的历史,特别是距今5亿多年来的显生宙,生命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图为研讨会之余数位院士相互交谈。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本次研讨会旨在对地质历史中重大环境剧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其对当时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甚至反过来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问题开展研讨,以此来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希望生物演......阅读全文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名单公布

  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各有关博士后设站单位: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对北京大学李育等103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公示,其中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出站,13名博

博士后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拟资助人员公示

  关于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拟资助人员名单进行公示的通知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现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拟资助人员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6月2日至6月8日。军队系统拟资助人员名单另行公示。  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向中国博

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黄菊、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得20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国东部第三纪海侵迹象

  中国东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早期,发育了大量内陆含盐油气盆地,如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和江汉油田等。自1979年在胜利油田发现海生枝管藻与龙介虫化石,中国东部是否发生过海侵成为石油学界争论的重点,海侵所在的层位往往富集蒸发岩与主力烃源岩,因此这一问题造成持续多年的学术争论。   古

记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洲季风在第四纪及之前的变化特征是什么?亚洲内陆粉尘的传输和沉积规律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能利用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作为研究对象,一一为公众解答。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环所)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黄土室),就是这样一个以黄土等多种地质生物载体为研究对象,拥有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Science: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成果

北京时间1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的论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

第二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7月7日至11日,第二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The Beijing Earth’s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 BEPIS)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举办。围绕古地磁学和行星磁学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等重要科学问题,从太阳磁场、行星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真的吗?专家的争议与共识

  人类或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作出上述结论。  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这一说法到现在,这个事关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一直是科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因此,不难理解这项研究一经刊出便成了热点,而且再次“勾”出了人们关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一串串疑团。  依旧是场争论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

26位院士齐聚南京 探讨环境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有38亿年是有生命的历史,特别是距今5亿多年来的显生宙,生命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1月13~1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中国化石裸子植物》:追溯中国古植物的演化

  科学的进化理论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化石材料的积累和研究又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古植物学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追溯植物界的演化历史。古植物学是生物学和地质学彼此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科学,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古植物学研究是重建地球表面植物界系统发育史的重要途径,可以重现

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3月2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选。  当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部主任宋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远古大灭绝的“幸存者” 死海化石揭示古植物演化之谜

在死海沿岸发现的古老针叶植物化石 图片来源:明斯特大学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为严重的全球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短时间内造成了超过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灭绝。  但是有迹象显示,植物可能存在较优的应对方法。2018年12月2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

安芷生院士:科学研究需要信念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野外观测和大陆环境科学钻探的研究,将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过去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得到国际认可。  作为

刘锋 孢粉化石:显微镜下讲故事

  “自从4亿年前植物登陆陆地以来,我们的天空可以很多天不下雨,但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下孢粉雨。这些化石一定以某种方式记录了它们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我们现在还缺少解读这些信息的手段,相信通过孢粉学家未来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孢粉学以后会大有可为。”显微镜下的孢粉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两种植物生殖配子体的简称。其

2011中俄NSFC-FRBR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合作项目集中征集期间,共接收项目申请145项。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项申请:序号科学部受理号申请人申请人单位项目名称合作者合作者单位111110099张焕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30Si+208Pb极深垒下熔合反应研究Ale

探索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物秘密

  在漫长的46亿年地质历史时期,生命从出现到分化,然后到灭绝,再到重生,起伏不断,并且伴随着地球上各种重大环境转变。从上个世纪开始,“地球生命的产生”的科学命题就被全球科学家所关注,近几十年来获得了很多新认识,但也争议不断,其中“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还被 Science 杂志列为125个

最新版中国综合地层时间框架发布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和戎嘉余两位院士主编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专辑《中国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正式出版。专辑中发布的中国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无论是对全球或区域地层的深化研究,还是各省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以及在相对精准的时间尺度上开展生物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版中国综合地层时间框架正式发布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院士、戎嘉余院士主编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专辑《中国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正式出版。两位院士表示,这是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的一次综合性整理和总结,专辑中发布的中国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无论是对全球或区域地层的深化研究,还是各省区开展大比例尺地

新版《中国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发布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树忠、戎嘉余主编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专辑《中国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正式出版。这是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的一次综合性整理和总结,专辑中发布的中国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可为全球或区域地层深化研究、各省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以及

泰国湄南河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

  2011年泰国最大的河流——湄南河发生严重洪涝事件,造成大量农田、工厂被淹,导致4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超过其GDP的1%。但目前对于洪涝发生的原因以及未来变化的预估仍然存在争议。例如有模拟研究指出全球增温的情景下,湄南河丰水期径流会加强,但也有模式研究指出径流会减少。导致上

中外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为突发事件

图为科研人员在蓬莱滩剖面考察。 南古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日发布消息:由该所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舒展型”二叠—三叠系剖面开展的系统研究,证实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为一次突发性事件。  该研究成果为进一

高质量发展呼唤原始创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

高质量发展呼唤原始创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

07年新筹建重点实验室发表文章解析演化形成新机制

来自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揭示了ghrelin/GHSR信号通路系统的保守性,以及新的motilin/MLNR信号通路系统的演化形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这一研究受到了973项目和国家自然

“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高端科学论坛召开

  9月18日,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等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的

广州地化所在古特提斯洋俯冲侵蚀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俯冲侵蚀是大洋俯冲过程中的基本地质过程,是地表物质进入地球深部的主要机制,对于地球深部物质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对于俯冲侵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观测以及数值模拟上,如何在古俯冲带或板块缝合带中识别地质历史时期的俯冲侵蚀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尤其是通过对板块缝合带

显微CT:“看见”6亿年前化石里的细胞核

  日前,科学家在我国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中确认了最古老细胞核结构的存在。图为一枚7-细胞期标本,6个小细胞各含一个细胞核,第七个大细胞具有两个细胞核。  瓮安生物群旋胞类化石的细胞核结构,显示细胞核在不同个体标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状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人类已经自问了

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学”一级学科!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类探月的历史。这一天的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1次会议,评审通过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设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并决定启动学科的培育工作。2020年12月8日,国科大决定将行星科学一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