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考获阶段性成果

近日,“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正式结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考船将穿越赤道开展后续调查任务。“向阳红01”船大讲堂开讲 据了解,本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初步查明了沉积层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实现了海底浅层向壳幔深层的综合性探测,为探索印度洋海岭的地球深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观测资料。 航次执行过程中,临时党支部精心组织了丰富的学习和文化活动,开设了航次大讲堂,促进了调查队员的交流;组织了新年升国旗仪式,增强了参航船队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新年晚会,展示了参航船队员的风采,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阅读全文

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考获阶段性成果

  近日,“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正式结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考船将穿越赤道开展后续调查任务。“向阳红01”船大讲堂开讲  据了解,本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初步查明了沉积层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实现了海底浅层向壳幔深层的综合性探测,为探索印度洋海

中国岩石圈时空演化框架建立

  记者胡其峰2月7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栋等主持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科学家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全国及重点区段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点,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初步建立了中国岩石圈的时空演化框架;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岩石圈的

西工大等研发的潜标在印度洋底实现综合性探测

      潜标出水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鹏和黄春龙一起连接深海潜标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日前,由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团队组织实施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从正在执行航次的“向阳红01”科考船传来捷报

地球化学储库:地幔有多少未解之谜

  新华社“决心”号12月27日电 (记者张建松)地幔堪称最大的“地球化学储库”,但迄今,人类尚未能直接从地幔取样,因此对其知之甚少。目前,“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正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开展的大洋钻探,最终目标就是钻穿地壳,“触摸”地幔。  神秘而庞大的地幔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在2013-2023年度的

赵文津院士:地震测报需“双管齐下”

  自4月以来,全球范围地震频发。数据显示,仅4月的上半月(截至4月18日凌晨两点),记录到的地震数量就有352个之多。  如此频发的地震难免让人有些担忧和顾虑,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日前在北京地质学会组织的“院士讲地灾”高峰论坛上表示:地震频发的事实无法回避,当务之急是:一方面加强对

我国载人深潜器首次完成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 这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3月10日摄)。 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

地质所研究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过程取得进展

  岩石圈结构与流变性的地震学研究为岩石圈与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变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东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构造运动驱动下(如印度洋板块相对于西藏东部的东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魏龙 杨林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等任务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该船入列远望号船队两年多来,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等任务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该船入列远望号船队两年多来,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 远望号船队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万里大洋之上,该船

“向阳红10”船赴印度洋科考

  12月6日,“向阳红10”船从舟山起航赴印度洋,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49航次科考任务。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航次具有综合业务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  本航次计划时间为250天,分5个航段执行,航程超过25000海里,预计2018年8月12日完成所有调查任务返回舟山

东北印度洋冬季航次科考任务完成

  “向阳红03”船2月9日顺利靠泊厦门东渡码头,标志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北印度洋冬季航次任务圆满完成。本航次任务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牵头实施,历时69天,航程约12000海里,区域覆盖了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圆满完成了多套潜标布放及回收,调查项目涉及物

“蛟龙”号印度洋首潜收获多

   12月24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潜,整个过程耗时约10小时,取得了大量海底热液区生物和岩石样品。  “蛟龙”号本次下潜获取贻贝49个、海螺2个、海葵3个、茗荷8个、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热液区及附近区域生物,获取玄武岩等岩石样品共17.4千克。  记者在“蛟龙”号拍

印度洋海底首次发现高浓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员19日宣布,他们在印度洋东部的海底发现了含有高浓度稀土的海底泥。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发现含有稀土的海底泥,这证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广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加藤泰浩率领的研究小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发现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印度洋海底首次发现高浓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员19日宣布,他们在印度洋东部的海底发现了含有高浓度稀土的海底泥。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发现含有稀土的海底泥,这证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广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加藤泰浩率领的研究小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发现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岩石圈深部探测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岩石圈深部探测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中、美、加、德、澳、意等国的深部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悉数出席。   “国际上深部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能够云集中国,反映了全球发展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的动向,也显示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号召力。”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说。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向9’过来啦!”当地时间28日晚饭后,“大洋一号”船上的人们开始奔走相告。在这茫茫印度洋上孤独漂泊了25天,一艘来自自己国家的科考船即将靠近的确让人兴奋。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

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全面展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14日抵达北印度洋莫克兰海沟目标海域,中巴两国首次在北印度洋联合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全面展开。  莫克兰海沟位于巴基斯坦外海,是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汇集地带,大体呈东西走向,长约700公里。14日起,“实验3”号科考船在海沟中部开始实施高精

南印度洋国王企鹅数量锐减了88%!

  位于南印度洋的科雄岛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国王企鹅(俗称“王企鹅”)栖息地,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自1982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国王企鹅数量锐减了88%。图片源自网络  法国和南非研究人员在分析直升机拍摄照片和卫星图片后发现,科雄岛上的国王企鹅群落近30年来大幅缩减,1982年时约有50万对处于繁殖期,

地球所揭示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机制

作为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驱动因素,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高原隆升显著影响了地表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耦合作用过程,深刻影响了亚洲气候动力学、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分布和大江大河的演化,高原隆升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

“实验1”号圆满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5月29日,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航行7900海哩,经48天海上调查,圆满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从广州母港起锚,主要调查印度

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上。  观测集合平均在1958-20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领衔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以“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为题,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俄预测火星探测器碎片将坠入印度洋

  俄罗斯航天署1月11日预测说,两个月前发射失败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碎片将在本月14日至16日间坠入印度洋。   俄航天署当天发表声明说,“福布斯-土壤”探测器碎片坠落地球的窗口期为14日至16日,窗口期的中点为莫斯科时间15日13时18分(北京时间15日17时18分)。

“蛟龙”首赴西北印度洋-开启大洋38航次科考

  搭载着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6日从青岛启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三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

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拖网采样作业,对海洋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进行监测。这是我国首次在此海域开展微塑料调查。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塑料通常被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类活动,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和食物链富集,进入生物体甚至人体。微塑料也带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沉积过程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刘建国,对过去5万年孟加拉扇沉积过程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纪科学评论》)上。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主体位于孟加拉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扇,汇聚了大量恒河-布拉马普

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科技日报“向阳红10”船5月8日电 (记者陈磊)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拖网采样作业,对海洋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进行监测。这是我国首次在此海域开展微塑料调查。 微塑料通常被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类活动,

印度洋咸水→大西洋-助力冰河期结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3.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利用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约40米长的深海泥沙岩芯,通过测量微小化石壳体中封存的化学指纹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