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四光大讲堂”周忠和院士谈“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首场报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应邀以“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为主题作学术报告。周忠和以“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实例讲述化石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解读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冷门”学科对于自然与人文科学的重要意义。他提到,古生物研究不仅具有特殊的科普价值,而且对认识人文、社会发展、历史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古生物学对生命进化过程与机制的认识是能够帮助人类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最终往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在报告中,周忠和指出,精美的化石为生命史书增添了新的篇章,为博物学家对自然物的沉思增加了时间的维度。作为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地层学、地质学、进化生物学提供了基础......阅读全文

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十华诞

  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亚洲10余个国家的古生物学会代表就正式成立“亚洲古生物协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该协会总部“落户”中国。  来自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十华诞,并

推动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践行二十大精神,瞄准基础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依托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不断探索新技术,正在把古生物学这个“冷板凳”坐热、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春节刚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

英古生物学家因违规被剥夺经费

  近日,一个研究基金会撤销了给予著名古生物学家Nicholas Longrich的100万英镑的经费。英国巴斯大学调查显示,Longrich违反了该校的反骚扰政策。 【《自然》相关文章】  2010年,Longrich发现了一种古怪的魅惑角龙,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15年,Longrich及其同

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和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学这个“冷板凳”坐热。践行二十大精神,瞄准基础研究,科研团队将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

张弥曼:在古生物学领域求索60余载

   “我的古脊椎动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张弥曼22日晚在巴黎参加颁奖典礼时风趣地说,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研究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恋爱”。  张弥曼和另外4名女科学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今年的“世界

古生物学家揭秘最古老树木如何生长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英、美三国学者组成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揭开了最古老树木如何生长的奥秘。这类树木最早出现在3.9亿年前,现在已经灭绝。与现生树木不同,它的茎干中并非只有一个维管束,而是由多个维管束形成一个网格系统。  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约3.9亿年)的枝蕨类植物

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11月18日,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古生物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的亚洲古生物学:合作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交流。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致辞中表示,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长演变历史和

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英国召开

    6月28日至7月3日,“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共有来自全球的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约八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杨群所长等26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分别作口头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围绕着“地质和化石记录

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3月2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选。  当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部主任宋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张弥曼现身《朗读者》 与古生物学先结婚后恋爱

          《朗读者》嘉宾张弥曼与傅睿思       中新网6月15日电 本周六20:00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即将播出以“路”为主题的第六期节目。现场,古鱼类学家张弥曼、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生矣晓沅、作家兼编剧刘和平、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演

地层古生物学大腕儿殷鸿福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

  说起殷鸿福,当今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界无人不晓。这样一个“大腕儿”,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这是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初次见到殷鸿福院士时的印象。他的穿着很“简约”:一件深灰色的棉布外套,一条普通的黑色西裤,一双不常见的黑面儿白底儿的“千层底儿”鞋子。记者从他的弟子谢树成那里了解到,这是殷

8位“80后”院士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18日在北京召开。开幕式上,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十周岁的古生物学院士被授予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致辞中指出,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

专家解读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等十项研究成果上榜。这十大进展,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

古生物学家说,我们好像一直搞错恐龙性别了

  古生物学家往往依赖于骨骼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一个恐龙遗迹是来自雄性还是雌性。但是一位古生物学家认为研究人员在评估中可能有点仓促,他声称,在许多以前的研究中,支持性别差异的证据的缺乏可能意味着我们一直都错了。  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即一个物种的雄性和雌性有很多不同之处,

古生物学家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

古生物学者发现:亿年前两栖动物的捕食行为

  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古生物学者23日联合宣布:他们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这对于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发现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集团·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E.埃文斯(Su

秘鲁古生物学家发现2300万年前罕见昆虫琥珀

  北京时间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声称,他们在秘鲁北部边境地区发现了2300万年前始新世时期的琥珀化石,这些琥珀中包裹着多种罕见的远古昆虫等动物和向日葵种子。  据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负责人、古生物学家克劳斯-霍林格介绍

古生物学家在一亿年前琥珀中发现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亿年历史的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据国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个有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由于琥珀中这些毛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显微镜下,毛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尽管此前曾发现过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发化石,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这一琥珀是在

陈旭院士出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并作特邀报告

  11月14日至16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顺利召开,共有来自全国3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了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著名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川渝两地将建首个古生物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5月17日,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5·19中国旅游日”自贡市主会场活动,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举行。会上,自贡恐龙博物馆、重庆云阳县普安恐龙化石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共同签订《川渝恐龙研究合作协议》,共建川渝两地首个古生物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据了解,三方

古生物学家揭秘奥陶纪海洋动物群繁盛背后的“玄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月20日发布消息,该所“早古生代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詹仁斌研究员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加拿大威斯顿大学靳吉锁教授指出,现今活跃在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冷舌”现象在奥陶纪时就已存在,华南板块在奥陶纪时的海洋动物群演化与这一“冷舌”及其运移存在密切关联。该研究成果在近期发表于

“李四光大讲堂” 周忠和院士谈“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首场报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应邀以“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为主题作学术报告。周忠和以“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古生物

太空新添一颗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小行星“张弥曼星”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张弥曼星”。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泰国发现2.5亿年前东南亚最古老恐龙化石

恐龙骨架还原模拟图  生物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黎府发现东南亚最古老的草食性蜥脚恐龙化石,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恐龙约高4米、长10米,存活在约2亿5000万年以前的三叠纪。  据报道,泰国矿物资源部古生物学家最近在黎府一处地点发现约30片恐龙化石,包括肋骨、颈部、脊椎与尾部等,是东南亚地区发现

毛方园:坐热古生物研究“冷板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673.shtm 科研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是怎样的体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说,从大自然的生命画卷中探寻连续的演变,是一件很幸运、很快乐的事。 潜

中科院古生物所方艳 :化作侦探,探寻化石背后的故事

  在辽阔的自然界中,壮丽绝伦的景观无所不在,但微观世界却是一个饱含着神秘和惊奇的奇妙领域——这里涵盖着千姿百态的绚烂色彩、瑰丽壮观的纹路和形态,艺术和科学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美的本质。惟有借助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仪器,才能探寻这个神秘的维度,发现无穷无尽的美丽。  在微观世界中,一切美景都蕴藏着科

中国首个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成立

中国首个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月29日在吉林大学揭牌。 据了解,该重点实验室由古生物学、古环境与化石能源、生物考古学和古DNA等4个研究室和1个综合技术室组成,不仅是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考古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室,也是这所学校在地学、生物学以及考古学领域首次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orman MacLeod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3月19日至27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London,UK)古生物部主任Norman MacLeod教授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访问。期间,MacLeod教授与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书记朱怀诚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