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树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写古猿进化历史

人类的祖先古猿是何时开始从四肢爬行进化成双腿直立行走,进化的契机和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个未解之谜一直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主流的一种猜想认为,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是我们的祖先在稀树草原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一猜想被称为稀树草原假说。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两项研究显示,耐旱草本植物在非洲崛起的时间比原先认为的早1000万年左右,古猿的一些重要形态特征正是为了适应树木减少、草地增加的环境而进化出来的。 稀树草原假说的依据是什么?稀树草原出现的时间提前对古猿进化研究有何影响?5月4日,中南大学遗传学教授黄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稀树草原出现时间与古猿进化息息相关 稀树草原是非洲的代表性景观,是一种在开阔草地上散布着零散树木的生态系统。在稀树草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碳4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水的利用率较高,能适应高温、干燥气候。 黄石介绍,稀树草原假说的关键在于远古时代的冠层森林是何时转变成稀树......阅读全文

稀树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写古猿进化历史

人类的祖先古猿是何时开始从四肢爬行进化成双腿直立行走,进化的契机和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个未解之谜一直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主流的一种猜想认为,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是我们的祖先在稀树草原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一猜想被称为稀树草原假说。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两项研究显示,耐旱草本植物在

稀树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写古猿进化历史

   人类的祖先古猿是何时开始从四肢爬行进化成双腿直立行走,进化的契机和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个未解之谜一直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主流的一种猜想认为,人类能够直立行走,是我们的祖先在稀树草原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一猜想被称为稀树草原假说。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两项研究显示,耐旱草本植

人类祖先可能很早“走出非洲”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报告说,他们在希腊克里特岛发现了一批脚印化石,可能属于570万年前的一种原始人类,这可能表明人类祖先很早就已“走出非洲”。  这个由波兰、瑞典等国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英国《地质学家协会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的脚印化石出土于克里特岛西部,沉积物和微体化石

虚拟重建皮埃罗古猿头盖骨,原始人类进化关系或揭示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鲁克林学院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古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重建了一种保存完好但有受损的类人猿头骨,该类人猿生活在大约1200万年前。这种被称为皮埃罗古猿的物种,可能对于了解类人猿和人类进化至关重要,研究人员16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描述了他们的发现。  皮

研究称350万年人类祖先是食草动物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离开树上生活后就开始以草为食,时间比预想的还要早50万年。生活在300至35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主要从草类获得大部分营养物质,而不同于他们的祖先以水果和昆虫为食。   这是人们食用大草原植物的最早证据,牛津大学的茱莉亚・李索普教授

云南禄丰古猿研究获进展

禄丰古猿臼齿近中虚拟切面与釉质厚度测量(M1, PA674.48)。(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立召、赵凌霞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刊发最新成果。结果发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具有比较厚的臼齿釉

土耳其新古猿挑战人类起源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12.shtm

土耳其新古猿挑战人类起源故事

来自土耳其一个拥有870万年历史遗址的新古猿化石,正在挑战长期以来公认的人类起源观点,为非洲猿类和人类的祖先先在欧洲进化,然后在700万—900万年前迁移到非洲的理论增添了证据。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通信生物学》上。加拿大和土耳其联合团队对从土耳其乔拉基勒化石遗址发现的名为阿纳多卢威乌斯猿的分析表明,

埃塞俄比亚研究人员揭示最早人类祖先面孔

湖畔南猿 图片来源:Dale Omori、Liz Russell  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包括智人及其灭绝的近亲)的头盖骨。这块化石可追溯至380万年前,揭示了人类尚未见过的南方古猿面孔,这一人种此前主要通过颌骨、牙齿和少量头部以下的骨头而为人所知。现在,标本上明显的

珍稀树蕨笔筒树保育研究获进展

笔筒树株形。课题组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魏雪莹、AJ Harris和崔煜文等在珍稀树蕨笔筒树的保育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园艺学》。  笔筒树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孑遗植物,属于桫椤科白桫椤属,至今存在约有3亿年,原生长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在第四纪冰

“昭通古猿”幸存原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记者从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获悉,“昭通古猿”幸存原因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以张春霞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中国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的论文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子刊《Scientific R

麻黄属的生活环境

  麻黄属诸种类或多或少为旱生性或半旱生性植物,生于沙丘、半沙漠、草原、荒漠及多沙、多岩石、多石砾的稀树干旱地区。

超载的草原-生态失衡或是草原火灾直接诱因

  发生于上周的四川甘孜州道孚草原火灾波澜未平。截至12月13日,火灾原因尚未公布。  “关于火灾原因,调查目前尚未完成,不方便发表评论。”12月13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的人士面对记者均三缄其口。而关于这场火灾的报道仍占据当地报纸的头条。  与此同时,农业部等中

科学家发现两副类人动物骨骼化石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一联合研究小组在南非发现两副不完整的类人动物骨骼化石,兼具猿类和人类特征,表明其正处于南方古猿向人类转变的关键过渡阶段,有望填补人类进化史上的缺失环节。英国《泰晤士报》9日刊发的报道认为,该发现有可能重新书写人类的进化史。   这两具骨架是由南非金山大学古人类学

木棉花的介绍

  木棉花(拉丁学名:Bombax ceiba L.,别名:斑芝树),木棉科木棉属植物。  木棉花树皮灰白色,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喜生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分布在海南、中国台湾、广西、云南和四川南部等地。

1月31日《科学》杂志精选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还存有一点他们的DNA。这份报告披露,尽管在任意的现代人体内存在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序列总量相对低下,但是在所有现代人类中持续存在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累计量为20%。科学

美研究称美人鱼真身或为海生类人猿

“美人鱼”可能不仅仅是神话中的生物(资料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3日报道,美国动物星球频道(Animal Planet)近日公布的研究理论认为,海洋中可能确实存在类似“美人鱼”的生物,它们的真身是古猿在进化成为人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分支——“海猿”。  根据这一理论

乌干达发现约2000万年前完整古猿类头骨化石

  乌干达政府官员和法国科学家8月2日在坎帕拉宣布,两国科学家在乌干达东北部发现了一个距今约2000万年的较完整的古猿类头骨化石。   由法国和乌干达两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于7月18日在乌干达东北部卡拉莫贾地区发现了这个头骨化石,所属古猿生活在约1900万年至2000万年前。科学家初步认定,这

木棉花的生长习性

  木棉生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木棉种植地宜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或稍偏碱性冲积土为佳,在干旱瘠薄、土壤黏重的地方易致生长不良。木棉在干热地区,花先叶开放;但在季雨林或雨林气侯条件下,则有花叶同时存在的。

禄丰古猿会悬摆、四足攀爬……直立行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39.shtm

草原老鼠咬活羊-内蒙古草原鼠害重于往年

  你听说过老鼠咬活羊的吗?如今,这闻所未闻令人惊悚的事就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由于今年内蒙古草原的鼠害重于往年,有些地方已形成老鼠和牛羊争牧草的局面,饿急了的老鼠甚至咬活羊。据阿巴嘎旗草原的一位牧民反映,他家就有10多只羊因受到老鼠的袭击而受伤。  其实,不仅是内

南非发现最早人种-会使用工具偶尔树上生活

      这个颅骨样本被称作Stw 53,它有助于激发人们讨论有关这个新人种的名字问题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虽然最新确定的树居人(Homo gautengensis)可能是一种残暴的小型树人,但研究证

血型系统的成因

  细胞膜上附着有糖类,它们以寡糖链或多糖链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作用就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识别。一个细胞要识别另一个细胞,它们的糖类必须是同一类的,因此就有了血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

PNAS:人类大脑与牙齿进化没有关系!

  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等),人脑很大;但是牙齿却很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大脑会越变越大,相比之下我们的牙齿所占比例在缩小。原因是大脑变大使智人开始用石头制作工具,食物经这些工具加工后变得易于咀嚼,牙齿的尺寸因而逐渐变小。  而2017年1月2日发表在《美国

8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早期人类进化与林地稀疏程度的变化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与现代黑猩猩的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有林木的环境中,而在二者之间的分化在距今约500万到800万年前发生之后,原始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林木便减少了。接下来我们的祖先发生了什么情况却不是很清楚,尽管人们猜测双足行走和饮食改变可能反映了生活环

木棉花的生长习性及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木棉生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木棉种植地宜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或稍偏碱性冲积土为佳,在干旱瘠薄、土壤黏重的地方易致生长不良。木棉在干热地区,花先叶开放;但在季雨林或雨林气侯条件下,则有花叶同时存在的。  分布

Cell:中性进化决定寿命和衰老

  不同的非洲鳉鱼种类的寿命有很大的不同——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科隆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寿命是如何进化的,并发现了一种基本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有害的突变会在基因组中累积,导致鱼类快速衰老并变得短命。在人类中,变异主要集中在老年活跃的基因中。  自然界的物种在寿

Cell:中性进化决定寿命和衰老

  不同的非洲鳉鱼种类的寿命有很大的不同——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科隆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寿命是如何进化的,并发现了一种基本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有害的突变会在基因组中累积,导致鱼类快速衰老并变得短命。在人类中,变异主要集中在老年活跃的基因中。  自然界的物种在寿

【为了生存而非进化】:沙漠的大象能传递知识

  “大象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意味着物种的遗传变化在适应新环境时并不是很重要。” 伊利诺斯州大学Carl R .Woese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成员,动物科学教授Alfred Roca说,“适应力能让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甚至扩大到那些与密集分布区域环境大相径庭的边缘栖息地。”  纳米比亚沙漠的大象已经学

古脊椎所等揭开巨犀体型演化谜团

  巨犀是犀超科中的独特支系,约4000~2200万年前生活在欧亚大陆,主要在中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也零星发现于东欧等地区。巨犀是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体型增长极快,其体型和体重演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此前对巨犀的体重已有多次探讨,但鲜有关于整个巨犀支系的体型演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