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关注中国科研新走向

上周,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Li Keqiang)发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预算报告,让中国的科学界了解到了他们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观察人士则谨慎地表示为了鼓励创新,国家应该将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础研究上来,远离急功近利的做法。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研究与发展(R&D)总经费支出每年以平均23%的比例增长。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经济放缓的影响,科学家们担心今年的经费会有所削减。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再次向科学界做出保证承诺将继续投入资金。 今年中央政府的科技支出为436亿美元(2674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增长8.9%,略低于9.3%的整体预算。最大的赢家是转基因作物、核发电厂和月球探索领域16个工程与应用研究“大型项目”,总共将获得高达8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的增长幅度一直以来都很低——在2012年和......阅读全文

四十四位《自然》主编齐聚“论文大户”

  “这是《自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部科研峰会,也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首次在中国举办这一盛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出版官史蒂文·印驰库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9月6日至9月8日,《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将齐聚上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首席出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白皮书“把脉”中国科研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了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其目的旨在为处于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其依据的是NPG近期对1700多名分属不同学科和来自中国各地的一线科研人员进行的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里程碑式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2015年11月25日,中国上海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于今天发布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为处在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其依

中国科研产出位列全球第二 体制是关键

  从优秀论文的角度来看,中国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数”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指数  这次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衡量的是各个国家和科研机构在高质量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 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得分为5819.79分,虽然远远低于美国的19165.25分,但却高于德国的4125.92,因此

2010年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结果公布

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8个;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6个   据中国博士后基金委员会网站消息,按照《关于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5号)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9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52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了综合

新华社:中国科技为何引起《自然》强烈关注

   从中国科学家的基因编辑技术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从中国科研之星到中国基础研究态势,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期密集刊文,关注中国科技,并制作了“中国的科学特辑”,罕见地仅以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作为探讨和介绍的重点。  《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刊文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科研国家,在过去

科研转型,且转且探索

  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青蒿素发现者--屠哟哟教授的获奖引起了广泛探讨,中国在国际科研圈的影响力正显着提高。而近日Nature杂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来自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也因各自在其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再一次将全球目光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可以预期的是,今后5年会有大量的外国学生从全球来到中国求学,就像80年代日本曾经出现的情况那样。”一位来自西安的科研人员在接受关于《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的访谈时表示,随着中国的科研投入持续增长,科研环境不断改善,许多外籍的科学家和学生已经开始来到中国。  白皮书

多国科学家共同把脉:科研评估要给年轻人好土壤

   李晓轩(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研人员特别忙碌  库尔特·维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对已有的结果强调太多,这使很多已有过一些成

自然科研全球峰会在沪开幕

   《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9月6日齐聚上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首席出版官等高级管理人员,一道出席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自然科研全球峰会。这是《自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部科研峰会,也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首次在中国举办这一盛会。  峰会将着重探讨如

美国科学院院士Tilahun Yilma:一些中国教授就像“奴隶主”

   11月12日,美国科学院院士Tilahun Yilma拿出手机,给自己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讲座海报拍了张照片,然后把照片传给了远在美国的10岁的儿子。“不错。”很快,Yilma接到了回信。  Yilma是美国反刍疫苗专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曾研发出有效且安全的牛痘病毒重组疫苗,包括牛瘟、羊

美国科学院院士Tilahun Yilma:一些中国教授就像“奴隶主”

Tilahun Yilma。图片来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官网  11月12日,美国科学院院士Tilahun Yilma拿出手机,给自己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讲座海报拍了张照片,然后把照片传给了远在美国的10岁的儿子。“不错。”很快,Yilma接到了回信。  Yilma是美国反刍疫苗专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

调查显示中国科研人才海外“回流”渐成趋势

  科学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团新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指出,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为“人才回流”。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表明,未来,这种“海归”模式将会更加明显。  自然出版集团近日在上海发布面向全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该报告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

专访《自然》、《科学》四位主编:他们看好中国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将齐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自然科研全球峰会。据介绍,此次峰会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举办地,是因为《自然》全球编辑团队希望增加对中国科研人员的了解与互动。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科研界的领先者之一,科研数量与质量都有突出的表现。过去20年,我国科研人员

《自然》指数显示:中国科研合作表现优异

  由自然出版集团与数码科研公司日前联合公布的《自然》增刊——“2015自然指数—科研合作”显示,中国正在崛起并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中心,中国国际科研合作在全球位列第五,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纳入自然指数的高质量科研期刊中,2014年中国大陆科学家与全球其他94个国家的科研同行合作发表了论文

《自然》专刊:科研评估,放大镜下的中国科研

   中国可以受益于重新考量评价和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方法,这一观点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有关中国科研评估环境的专刊上。该观点性文章的作者中国青年学者王传超强调说,中国有必要与其它国家一样,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  本期标题

2010版中国药典科研任务检查会在京召开

  为确保2010年版《中国药典》版药典科研任务按时完成,提高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质量,我委于2009年3月10日在京召开2010年版《中国药典》科研任务检查会。来自承担2010年版《中国药典》科研任务的药品检验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医疗机构共65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国家局吴浈副

杨立英张晓林: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期发布了《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由张晓林研究员担任总策划、杨立英研究员主持,以科研产出为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发布的WoS数据库记录,勾勒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轮廓和基本

美杂志质疑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科技部反驳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11月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

中国基础科学论文数翻番:部分学科产出量超美国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近5年中国科研发展迅猛,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见证了中国科研规模的成倍增长。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原标题“中国基础科学论文数翻番”。  与2007年~2011年相比,中国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62.2

基因编辑小猪“见证”中国科研竞争力提升

   近日,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猪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对未来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全球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国生物技术企业eGenesis公司领衔发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批小猪其实诞生在中国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新华社记者在实验室看

《Nature》:请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最近,《Nature》杂志正持续关注中国的科研状况。上海复旦大学的在读博士王传超(Chuan-chao Wang)也为《Nature》写了一篇评论,呼吁中国学术界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几十年来,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中国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和公众都在期待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现在

陈宜瑜:教育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

  在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今天,科研诚信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学术不端或是科研失范事件都会被媒体用放大镜审视,也必然会降低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和信心。  对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指出,科学界必须坚定地维护和促进科研诚信,让每位科研人员都坚

基因编辑小猪“见证”中国科研竞争力提升

近日,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猪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对未来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全球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国生物技术企业eGenesis公司领衔发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批小猪其实诞生在中国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新华社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才几个月大

中国总体科研能力令人瞩目

  2009年1月1日,法国《世界报》环球专栏撰文指出,由于多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中国已经改变了其在科研领域的落后状况,并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水平。《世界报》援引国际科研观察组织发表的双年报告指出,当今中国在经费投入、研发能力、论文发表和申请专利等几乎所有的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的总体

专家批中国科研经费分配状况:有钱开会没钱过日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11月14日透露说,中国的公务员平均年薪比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年薪高出一万元,而企业人员的平均年薪又低于事业单位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等11月14日联合主办了“中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高层论坛暨相关成果发布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批评说,这样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今天编发的这篇文章,是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内心自白。他的一家之言,道出了许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深藏危机,如果继续跟班式搞科研,中国科研就没戏了。究竟是其人危言耸听,还是忧患实多?欢迎来稿争鸣。  (一)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我30出头就当上教

《自然》报告称中国具世界前五科研实力

  今天(6月20日)《自然》增刊发布了《2012全球自然出版指数》,以国家和机构为单位,根据它们2012年在18本《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研究型科研论文数量进行排名,同时还附上了2008-2011年期间论文发表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   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正在迅速提升   根据这项对全球10

据预测中国2020或为世界第一科研产出国

  世界著名学术数据库出版商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其前身是著名的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近期分别对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过去30年来的科研绩效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科研绩效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国家。该系列报告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1月25日做了《中国科研发展引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