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2050年后中国将进入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近年来,甘肃省将清洁能源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风电和光伏发电实现了长足发展。清洁能源将推动甘肃经济低碳发展。 图为甘肃中材集团生产的风电设备正在下线。 新华社供图 “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6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判断。他说:“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中,洁净能源将占一半以上,并呈继续增加势头。” 杜祥琬的判断来源于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课题。2008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课题,100多位院士和专家参加了此项工作,杜祥琬担任课题组长。他此次介绍的正是该课题组历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 杜祥琬院士我国能源走向绿色、低碳是必须的 课题组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概括为“科学、绿色、低......阅读全文

杜祥琬:低碳电力拥有未来

  向低碳、绿色、可持续转型客观上是一场国际竞赛,我们需要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面对和参与这场竞赛,切实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抓住历史机遇,争占能源新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在这场竞赛中不落伍,并争取走在前头,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民族伟大振兴的必要条件。  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需

杜祥琬院士:开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新型发展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是中国积极而务实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动力。  《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将于4月22日举行。195个国家一致通过的《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点。在各国的发展议程中,应对气候

杜祥琬院士:中国要走低碳发展之路

   今年两会值得关注的话题很多,我最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选择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还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的福祉。  30多年前,我们认识到,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要发展,还要选择好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

杜祥琬院士:高碳发展不是必由之路

  我国政府6月30日发布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这一文件,阐明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仅将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

杜祥琬院士:未雨绸缪谈核能

  发展核能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处在以化石能源为主(占90%以上)的阶段。如果以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超过10%作为进入多元结构的标志,则我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进入能源多元结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初期的几十年中,化石能源仍将占大头,但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的总和占比将逐步下降。这个

杜祥琬院士:再说霾污染及其破解

  首先让数据说明问题。关于PM2.5的成分和来源,虽然各研究组发表的结果有些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最重要的: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烧的颗粒物(包括一次和二次颗粒物)占PM2.5总量的2/3以上。这个宏观的结论很清楚,很重要。明确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霾污染的源头和大头。   问题的严峻性到了什么程度呢?请

杜祥琬:谈低碳能源战略-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

中国能源研究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作为总理顾问团成员参加了去年底哥本哈根大会。   “大论坛、大集市、大战场”。2月2日,曾作为总理顾问团成员参加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大会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谈起此次大会留给他的印象时,仍旧兴奋不已。   这位中国能源研究

杜祥琬院士:中国的核电不是多而是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祥琬上周五(19日)在北京洪堡论坛接受央广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核电不是多而是少,目前只占全国电力的2%。   杜祥琬指出我国目前有19个核反应堆,才占了全国电力的2%,我国核电不是多而是少。对于大家都

杜祥琬:2050年后中国将进入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近年来,甘肃省将清洁能源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风电和光伏发电实现了长足发展。清洁能源将推动甘肃经济低碳发展。 图为甘肃中材集团生产的风电设备正在下线。 新华社供图  “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6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

杜祥琬院士谈治霾:10年应该见成效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城市地区遭遇灰霾天气,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治霾速度和力度能否更快更见效。有关人士提出治霾最快需要15—20年,对此您如何看?”初春,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工程院专访现任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院士时问道。   “治霾是必须的,肯定需要时间,但太

徐匡迪杜祥琬当选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10月15日,记者从中国工程院获悉,俄联邦工程科学院古利亚耶夫院长日前在莫斯科代表该院,向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副院长杜祥琬颁发了俄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和徽章。 古利亚耶夫指出,鉴于中国工程院两位教授在各自学术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中的突出作用,俄联邦工程科学院在200

杜祥琬:警惕能源消费“准美国模式”

  重重雾霾、沙尘漫天、死猪投江……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环境问题如同井喷一般喷薄而出,泛滥各地。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下所暴露出的种种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必须要先从思想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才能指挥行动真正到位。   避开“先污染后治理”   伴

杜祥琬院士:“忙于事务”成工程科技人才最大绊脚石

在日前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课题组汇报了对于我国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结果。 该结果显示,目前“忙于事务”已成为影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与此

国家进步,海外反响会怎样?杜祥琬分享感受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扮演的陈鹏因成绩优异被领导告知“我们准备派你去最光荣也最危险的九所”。 “九所”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科学家们如何弥补产业缺失?科学家的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联?在没有人教你怎么努力让祖国更强大的时候,科学家们是如何选择的? 国家有进步,在海外的反响

杜祥琬:中国核电奏响三部曲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近日正式宣布,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7月21日达到首次临界。  “快堆实现实际应用尚待时日,现在只是实验堆,以后还要经过示范堆、商用堆几个发展阶段才可能投入实际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接受《科学时报》

杜祥琬:2050年我国将完成能源体系变革

在11月18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开幕式上,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透露,依据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课题组的成果,在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前提下,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变革,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学平衡。届时,能源结构

杜祥琬:对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我国能源结构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处在以化石能源为主(占90%以上)的阶段。如果以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超过10%作为进入多元结构的标志,则我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进入能源多元结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初期的几十年中,化石能源仍将占大头,但煤炭和石油年消耗总和的绝对量在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对各国的能源资源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选择问题。尽管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有大量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质疑和不确定性,而应对气候变化却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战略,采取

杜祥琬院士:用节能灯每年可节省出一个三峡

2月24日上午10:00,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做题为《对我国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的科普讲座。以下为讲座实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为公众讲解中国能源、环境等相关问题 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 精彩语录: •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倒U型,

跨界科学家杜祥琬:坚守品格,守住科研净土

如果提到“跨界科学家”,你会想到什么?作为业界闻名的“跨界科学家”,这位院士在天文学、数理学、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个领域都留有建树。他既是我国核武器中子学与核试验诊断理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激光领域的带头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1964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会议执行主席丁一汇、杜祥琬、何建坤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差异和共识。从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但从科学界已掌

杜祥琬、王乃彦、杨卫、龚克针对学术不端开“药方”

  从“汉芯事件”到“贺海波事件”,从抄袭论文到应试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屡屡发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在中国科协与北京大学联合举行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上,杜祥琬、王乃彦、杨卫、龚克4位院士专家针对当前一些学术不端现象,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杜祥琬:构建科技诚信工作体系

合作方能共赢:气候变化催生增长机遇

  距离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已过去5年,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峻,但各国在联合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始终难以达成一致。  在刚刚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不回避责任,不纠结困难,这再次表达了中国愿意在气候

杜祥琬: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利于能源体系安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22.shtm

杜祥琬:王大珩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7月21日,在惊闻两院院士王大珩去世的消息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特意联系了《科学时报》记者,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正在四川出差的杜祥琬在电话里说,“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开创者、高技术发展的领路人,王大珩院士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气候大会一周无进展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经历了一周毫无进展的忙碌之后,2013年华沙气候谈判今天休会一天。明天起,华沙气候大会将进入高级别谈判阶段。届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将与会,更为激烈的博弈进入倒计时。   16号的华沙依然是个阴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气候变化谈判落幕

  长达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大会的争议、收获大小只是战术性问题,重要的是各国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为此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   11月23日晚,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长达12天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   然而,一

杜祥琬:朱光亚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

  2月27日,朱光亚院士北京家中设立灵堂,虽是风雪交加天气,但一大早社会各界人士就专程赶来吊唁,深切缅怀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朱光亚院士2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朱光亚主任既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推动未来能源革命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十四五”是加快推进我国传统能源向现代化能源,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行业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跨行业,跨部门协同

多位院士专家建议:中国核电理性重启

    “人类无法弃核,发展核能既是战略必争,又是百年大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6月5日举行的第13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提出这一观点后,立即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同。  就在前不久,《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下称“规划”)与《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