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生命难造

3月21日,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引起轰动: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花了15年时间、4000万美金,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 DNA,并将其注入一个被“挖空”了的细胞,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体“辛西娅”。 “首例人造生命诞生”这一新闻引起公众的争议甚至恐惧。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所谓“人造生命”;最近三年至少已有两次类似的新闻。 2007年,来自日本和法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宣布造出“人造细胞”。其实,他们在实验室里得到的是一种人造细胞膜,也就是细胞的框架。“人造细胞膜”与真正的细胞膜结构相似,具有蛋白质合成功能。 2008年9月,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报道说他们即将合成生命,主要是指他们建立了一种单细胞模型,该模型算得上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人工合成了一部分核苷酸,仅仅是实现简单遗传基因序列的复制。 从技术上看,这次“人造生命”与前面几次还是有区别的。文特尔突破了如何让人造基因序列生成人造......阅读全文

再次飞跃 | 短短2天,中国学者连续发表11篇CNS

3.杨辉/李亦学/Lars M. Steinmetz等团队建立新型脱靶检测技术,基因编辑工具安全性评估或迎来新突破  CRISPR/Cas9是广泛关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自从2012年被发明以来,它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异性备受世人的期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从问世以来,其脱靶风险

科学看待生命“被制造”

人造生命单细胞制造过程示意图  5月20日,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诞生。这个被命名为“辛西娅”(意为“人造儿”)的人造细胞,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所控制的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  “辛西娅

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二

  四、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克隆和基因分析的手段得到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异常变化、以及致病微生物基因结构方面的知识,就可能用检测和分析基因的方法去诊断疾病。对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了解,就有可能导入外源目的基因去纠正基因缺陷或改变基因表达调控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都是分子生物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室度及离子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成双链。杂交的

“人造生命”诞生引争议 科学家被指“扮演上帝”

  尚未打开的“黑匣子”  这项研究证明了文特尔的重要的观点,即人工合成的基因组被植入活体细胞后可以重新启动生命的复制程序。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合成生物学“重塑生命”的核心:生命的所有“零件”都能由化学方法合成,进而通过工程化的方式“组装”成实用的生物组织。对此,文特尔在听证会上表示,“将生命密码转换

“人造生命”令世界不安

今年63岁的美国遗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被称为基因研究急先锋、“人造生命狂人”。  科学家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本是件寻常事。  但极少有人像克雷格·文特尔这样在发表研究后需要参加国会听证会,回答议员对有关研究成果所抱有的疑问。文特尔等人造生命研究专家定于27日在国会就引发伦理担忧的人造生命研究

人工合成生命的时代要来了?

  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界里,除了单细胞生物、少数低等生物,绝大多数的生物从小到大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规律——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  就像是父母的精卵结合,产生了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快速的生长分裂,经历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后形成桑椹胚,直到胚胎干细胞有了明显的分化进而发育成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个各器官

细胞的分化潜能

一、全能性的细胞细胞的全能性(cell totipotency)是指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称为全能性细胞(totipotent cell)。此种现象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较常见。如某些植物的单个体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后,可分裂成许多细胞,生长成一个完整的

科学家首例人造生命惹伦理风险争议

  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创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他们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该项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不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消息传出,立即引起

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的类型与常用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原核表达系统是常被用来研究基因功能的成熟系统,由于原核表达系统具有包涵体蛋白不易纯化、蛋白修饰不完整等缺陷,人们也开始利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来研究基因。自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 技术诞生以来,基因表达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进行,在技术方法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时至今

1月Nature杂志不得不看的重磅级亮点研究

  时光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匆匆划过,不知不觉2019年1月份即将结束,在即将过去的1月里Nature杂志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学习。   【1】Nature:重磅!首次在培养皿中培养出完美的人类血管  doi:10.1038/s41586-018

吸烟到底有多少危害?你知道吗?

  【1】PLoS ONE:可怕!吸烟男性所生儿子的精子数量或会下降一半  doi:10.1371/journal.pone.0207221  有研究表明,孕妇在孕期吸烟会降低男性后代机体的精子数量,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相比

中国学者参与发表Science里程碑式研究成果

  当遗传学家Ronald Davis十年前建议他的同事尝试构建一个人工酵母染色体,并将其整合进活细胞中的时候,Jef Boeke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时隔多年,Boeke终于完成了这一构想,合成了第一个酵母功能性染色体,这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   研究人员在3月27日Sci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将Cas9应用于分子克隆

  在4月21日的《自然实验手册》(Nature Protocols)杂志上,清华大学的朱听(Ting Zhu)研究员与博士生姜文君(Wenjun Jiang)撰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一种叫做Cas9辅助靶向染色体片段(CATCH)的方法,靶向分离及克隆100kb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优化实验方案。  朱听

P53响应的lncRNA GUARDIN参与维护基因组的稳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团队多年来在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的信号转导及分子机制,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p53与细胞代谢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团队应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Array对带有WT p53表达系统

P53响应的lncRNA GUARDIN参与维护基因组的稳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团队多年来在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的信号转导及分子机制,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p53与细胞代谢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团队应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Array对带有WT p53表达系统

P53响应的lncRNA GUARDIN参与维护基因组的稳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团队多年来在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的信号转导及分子机制,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p53与细胞代谢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团队应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Array对带有WT p53表达系统

沪专家:距离“人造生命” 尚很遥远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培育出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几天来,该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称赞者有之,担心者亦有之。沪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同样高度关注,不过态度大多谨慎。他们认为,距离真正的人工合成生命,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重大进步,但非“划时代” 

在生命之初,胚胎中最早的转录因何触发

  在一段生命旅程开始之初,精子细胞刺穿卵细胞,它们的遗传物质融合。然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所获得的DNA一直保持沉默:受精卵或早期胚胎中的基因不被转录。科学家也不清楚,是什么最终启动了这一过程。  最近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三项研究深入探索了这一过程。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基因D

学界担忧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双刃剑效应

  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研究人员5月20日报告说,他们培育出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从而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人造生命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固然广阔,但其双刃剑效应绝不可忽视。   这些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

学界担忧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的双刃剑效应

  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研究人员20日报告说,他们培育出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从而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人造生命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固然广阔,但其双刃剑效应绝不可忽视。   这些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

基因克隆的常用方法

基因克隆的常用方法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不论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PCR技术(七):mRNA差异PCR技术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调控下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等生物的细胞内约含有105个不同的基因,而主 基因在某个特定的细胞中,只有占15%的一小部分表达。而且在不同的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基础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些基因的选择不同决定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如细胞的生长分化,激素和细胞困子对细胞的作用、

专访中科院惠利健 人源性人工肝入选年度十大医学进展

  当婴儿呱呱坠地、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成体细胞的那一刻,多数细胞的功能和命运似乎被定格,并开启了不可逆的时钟发条。然而肿瘤组织中层出不穷的基因突变和永生化癌细胞,却以最惨烈的方式昭示着细胞命运的其他可能。随着克隆技术和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出现,改写细胞命运的传奇更走入了再生医学和肿瘤研究的聚光灯下。 

我国的单抗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肿瘤(癌症)的特异性药物。单克隆抗体不仅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抗癌载体,而且在临床医学上也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为肿瘤、自身免疫等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是人类治疗肿瘤的希望所在。    单克隆抗体具有三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靶向效应、阻断效应、信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她是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 被誉为“基因剪刀手”——杨璐菡

  80后生物科学家  被誉为“基因剪刀手”  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  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医疗领域30位领军人物之一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角膜,让所有缺失角膜的眼疾病人能够重新看到世界;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肾脏,让那些透析的病人

她是杨璐菡 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被誉为“基因剪刀手”

   80后生物科学家,被誉为“基因剪刀手”,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医疗领域30位领军人物之一。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角膜,让所有缺失角膜的眼疾病人能够重新看到世界;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制造出可以移植的肾脏,让那些透析的病人不

一文看全!史上59家测序仪公司的“争霸战”

  要谈测序,首先要向华人生物学家、DNA测序技术的奠基人吴瑞先生致敬。大家大多都听过桑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吴瑞。其实吴瑞早在1968年就发表第一篇论文测定了DNA的碱基组成,1970年的新文章既测定DNA碱基组成又测定出顺序,是真正的DNA测序第一人。而在吴瑞先生工作的启发下,Sanger深入研究,

人造生命:福兮?祸兮?

   "人造生命"原理   1、科学家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将它的染色体解码。然后利用化学方法一点一点地重新排列DNA。   2、将重组的DNA 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3、将人造DNA 放入另外一个受体细菌中。通过生长和分离,受体细菌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带有人造DNA,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