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2013年度国际合作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国际合作工作会议于2014年1月16至17日在福州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主办,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承办。来自院属单位、机关厅局和部委代表共150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2013年度全院国际合作工作,部署2014年度全院国际合作重点工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张亚平在讲话中指出,院属各单位应深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行动”计划,开创中科院国际合作新局面,努力使国际合作成为全院工作的亮点;正确认识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准确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态势和国家发展形势带给国际合作的发展机遇;应认清差距,明确国际合作的使命,进一步提高实效和层次。他要求院属各单位建立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研究机制,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全院因公出国管理,同时还要加强过程管理,抓好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评估。 中科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做了题为《加快实施国际化推进......阅读全文

中科院所级国际合作首次“体检”

  “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许多都是国际合作的成果;我们的中科院院士、‘百人’、‘千人’等,在国际上是否能被认可?要让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受到尊敬,要靠我们的扎实工作,要靠国际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日前,在长春召开的2011年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的大会报告

中科院国际合作:量质齐升,引领科学话语权

  编者按:近年来,作为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中国科技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与开放的重要枢纽。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介绍中科院在参与并引领国际研究计划、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议、增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话语权,以及引进国外智力、提升大型科学装置引智与

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举行

  10月13至14日,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来自院属149个单位及院机关相关8个部门的250余位代表(包括所局领导60余人)齐集贵阳,为总结知识创新工程13年的国际合作成绩和经验,谋划面向“创新2020”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产出展

上海生科院召开2012年度外事工作交流会议

  3月2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召开2012年度外事工作交流会议。   上海生科院副院长吴家睿指出,国际合作交流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外事无小事,工作中既要注重遵循相关政策规章,也要不断探索优化管理服务。他强调,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对做好外事工作十分重要,希望会议通过交流信

李家洋访问肯尼亚和南非相关科技机构

  李家洋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Achim Steiner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8月23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率团访问肯尼亚和南非。  代表团此次重点访问了位于肯尼亚的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科技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位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大学、Kirstenb

6对研究人员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8月30日,中科院举行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颁奖仪式暨外国专家座谈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徐科和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Dimitrii Zherebtcov、中科院物理所徐红星和瑞典隆德大学博士Ulf Hakanson、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Jannie M.R Dani

6对研究人员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8月30日,中科院举行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颁奖仪式暨外国专家座谈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徐科和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Dimitrii Zherebtcov、中科院物理所徐红星和瑞典隆德大学博士Ulf Hakanson、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Jannie M.R Dani

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家外专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及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导应邀出席,全院24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

科技部驻外干部培训班访问中科院

  4月19日,科技部驻外干部培训班一行45人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观访问。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致欢迎词,他特别感谢科技外交官在推动中科院国际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主持了座谈会并做《中科院及其国际合作》报告,过程工程所所长张锁江介绍了研究所情况。科技部驻外干

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延续35年的缘分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让-克里斯特·詹森(Jan-Christer Janson)是中国的老朋友。“我很喜欢中国。”近日,在与《中国科学报》记者闲聊时,詹森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感情。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曾率队发展多种蛋白质分离纯化介质并被

最新研究在灌树蛙属分类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灌树蛙属Raorchestes由Biju等学者于2010年建立,隶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该属物种的体型较小,体长15-45 mm,常栖息于灌木丛中,繁殖方式为直接发育,即蝌蚪在卵内完成变态过程,直接孵化出幼蛙。该属包含68个物种,其中多数物种分布在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脉),此外还

70年,中科院描绘国际科技合作“工笔画”

   11月7日,北京怀柔科学城迎来了一位新“客人”。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的见证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正式在此落户。这一由中科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发起成立的国际联盟,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共同推动科技共同体的建设。  这是值得所

与共和国同龄的中科院:科技创新“火车头”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两年的紧张调试工作,现已经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0月10日,首次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海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中科院-芬兰科学院气候变化研讨会在赫尔辛基召开

  2月14日,由中科院与芬兰科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适应研讨会”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率中科院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芬兰科学院项目部主任Arja Kallio博士代表芬兰科学院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芬兰科学院的组织结构、任务目标以及各类项目计划情况。吕永龙

中科院与韩国国家科技理事会举办能源领域研讨会

   9月1日,中国科学院与韩国国家科技理事会(NST)共同举办能源领域线上研讨会。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NST理事长元光渊(Wohn Kwangyun)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白春礼在致辞中说,中科院与韩国科技界在生物、物理、信息通讯技术、材料科学、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保持了长

昆明分院系统2013年国际合作研讨会召开

  1月28日,中科院昆明分院2013年国际合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等出席会议,昆明分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动物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昆明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孙航主持。   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就昆明分院各单位与周边邻国

北京基因组所发布表观基因组数据库MethBank 3.0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发布表观基因组数据库MethBank 3.0,并将其成果以MethBank 3.0: a database of DNA methylomes across a variety of species为题,在线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

北京基因组所发布表观基因组数据库MethBank 3.0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发布表观基因组数据库MethBank 3.0,并将其成果以MethBank 3.0: a database of DNA methylomes across a variety of species为题,在线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

张亚平率团访问美国和墨西哥

   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墨西哥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于11月12日至19日率团访问了美国和墨西哥。  在美国期间,张亚平访问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该院副院长Lawrence Tabak举行会谈。张亚平介绍了中科院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在推动成果

白春礼会见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前院长

  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京会见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前院长、麦克马斯特大学杰出教授贾麦尔·迪恩(Jamal Deen)。  白春礼介绍了中科院总体情况、发展历程及其集科研、高等教育、学部于一体的发展架构。他还介绍了中科院国际化发展态势及国际合作现状,特别是近期由中科院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

中外科学家捕获最重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

  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参加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物质氦4核。这种新型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     这项成果于4月24日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这是中美科学家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中科院上

新颖凝固技术制备具有弹热效应的形状记忆合金

  相比于传统气体压缩制冷,固态制冷以其在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基于可逆马氏体相变材料在外加力的激励作用下的弹热效应制冷非常具有应用潜力。弹热效应的温变大小、临界应力、相变滞后、疲劳特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不仅依赖于相变熵和化学键强度等材料内秉属性,也与材料的微观缺

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1月20日,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夸父计划及国际合作情况。会议由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主持。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致欢迎辞,并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副主任王赤介绍了夸父计划的背景与进展;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维

中国高能物理:正是丰收时

  ■本报记者 丁佳   石景山区玉泉路,只是北京再寻常不过的一条马路。路过这里的人大多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的脚下,一台规模宏大的机器正昼夜不停地工作着。   这就是中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获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一带一路’与亚非油气资源 AAAPG 2019在广州召开

  2019年5月9日,第十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AAAPG 2019)在广州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亚非油气资源”,覆盖亚非地区油气资源与勘探战略、深层油气资源与地球化学示踪、烃源岩与油气生成地球化学、油气成藏与次生改造、生物标志物与同位素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球化学、地

宁波材料所在柔性可穿戴电子皮肤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电子皮肤可模仿人体皮肤对外界环境(包括对压力、温度及化学等刺激)的感知,因而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尽管近年来电子皮肤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感应材料的响应灵敏度不足、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及感应的范围窄等诸多问题,这些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要解决以上问题,选用具有优异性能的活性

科技创新是“金钥匙”和“推进剂”

  11月7日,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记者韩霁 摄  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1月7日在京开幕的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37个国家的350多名科技界人士,大家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科

印度夏季风减弱下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机制

   印度夏季风是南亚植被生长主要的水热来源,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印度夏季风强度呈下降趋势,南亚地区作为热带生态系统一部分并广泛分布了大面积农作物,其植被生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过去30年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

高鸿钧在塔吉克斯坦参加国际科学院协会委员会会议

  9月18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高鸿钧访问塔吉克斯坦,代表中科院出席国际科学院协会(IAAS)第三十二次委员会会议并访问相关机构。  中科院是IAAS正式成员,IAAS委员会会议是其决策机制。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古萨科夫、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长朱马塔耶夫、波兰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