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甲壳动物新物种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壳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热液区发现了甲壳动物蔓足类1新科1新属1新种,在我国尚属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课题组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冲绳热液航次采集的大型生物标本中,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铠茗荷标本,其柄部没有鳞片,头部具有附板,与铠茗荷目中现有5科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柄类向无柄类演化的中间类群。据此建立了1新科(原深茗荷科Probathylepadidae Ren & Sha,2015)1新属(原深茗荷属Probathylepas Ren & Sha,2015)1新种(发现原深茗荷Probathylepas faxian Ren & Sha,2015),该结果近期已发表在分类学杂志Zootaxa上。铠茗荷目属于甲壳动物亚门颚足纲蔓足亚纲围胸总目,全世界已报道5科45属300余种。 深海物种多样性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深海样品采......阅读全文

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10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球55个国家的300余名科学家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会议为期3天,主题为“变化的海洋与海洋中的生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松担任大会主席。  海洋生物多样性变

科学家估计海洋内生活着约1000万个物种

  新华网柏林2月18日电(记者班玮)德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彼德多·马丁内斯18日说,在过去10年内,科学家在深达几千米的多处深海海域发现了大量新物种,这些海域几十年前曾被认为是不适合生命生存的“水下荒漠”。据科学家测算,世界各大洋内总共生活着约1000万种不同物种。  综合德国媒体报道,马

印尼深海发现奇异新物种 四足琵琶鱼海底悠闲漫步

    一条琵琶鱼看起来正在用“四条腿”在海底悠闲地漫步,其实那“四条腿”是它的鳍。它正在等待猎物上钩。在这项为期3周的科考探测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图中这种怪异的动物。它似乎来自科幻电影。    这只动物看起来像是

国内最大马力“深海机器人”下线:最深能下潜3000米

   7月17日,国内最大马力无人遥控潜水器下线,主要用于对沉船沉物等进行应急救险、搜寻和打捞等作业。受访者供图  国内最大马力“深海机器人”下线  7月17日,国内最大马力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下线。据介绍,这款由中车制造的潜水器马力相当于一台宝马X6,最深能下潜3000米,可提起4

墨西哥湾漏油灾难波及深海处女地

  最近,科学家在墨西哥湾发现了两种珍稀的新物种。这些隶属于蝙蝠鱼科的怪鱼生活在深海450多米处,样貌十分奇特,它们可以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在水底“行走”。可是,科学家担心这些深海生命还未被人类所认识,就要遭遇灭顶之灾,原因就是它们恰好生活在原油泄漏的事故现场。深海再现生机  据路

海洋所十足目对虾总科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团队在十足目对虾总科高级阶元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动物学领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  对虾类是最具经济价值的虾类,也是十足目种类最丰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对虾类在分类学上属于十足目、对虾总科,共包

十足目对虾总科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团队在十足目对虾总科高级阶元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动物学领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  对虾类是最具经济价值的虾类,也是十足目种类最丰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对虾类在分类学上属于十足目、对虾总科,共包

科学家找到2.51亿年前“物种大灭绝”罪魁祸首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1月2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发生在2.51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现已找到,科学家称海洋苔藓大范围死亡,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反应,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变化,氧气减少,硫化氢气体增多,气温升高,最终在这种连锁生态效应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灭绝消失。 海洋苔藓

科学家发现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一新属两新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海洋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组利用整合分类学方法发现了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2个新种,并为此建立了一新属、新亚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深海研究》。  研究团队对海洋所历次海山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发现了这两种形态特征独特的马蹄螺,标本分别采

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一新属两新种

新种的贝壳及齿舌(图片来源:海洋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海洋贝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组利用整合分类学方法发现了深海软体动物马蹄螺科2个新种,并为此建立了一新属、新亚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深海研究》。  研究团队对海洋所历次海山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发现了这

新西兰深海捕获巨型甲壳类动物

一只从新西兰科马德克海沟捕获的片脚类动物相比之下,其它海域发现的片脚类一般仅有2~3厘米长   科学家们近日在新西兰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一种新的甲壳类动物。这种动物属于片脚类,它被戏称为“超级大个子”(Supergiant),因为一般常见的片脚类生物体长不过2~3厘米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

化学风化作用能为变暖地球降温

  最近英国科学家通过对9300万年前化学风化作用的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后,随着碳排放的减少,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气候会逐渐开始变冷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一时间远比科学家们原来预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万年之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雨水中,与岩石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英研究人员在大西洋发现十种外形奇异新深海动物

  据《连线》杂志报道,英国阿伯丁大学研究人员在大西洋中脊发现了十种潜在新物种,或许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大西洋深海生物的认识。这些新发现的物种大多外形奇异,令研究人员难以判断它们游动的方向以及嘴部位置。  研究人员乘坐一个遥控潜水器,在大西洋中脊沿线深达2300英尺(约合700米)至1.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10月4日《Nature》   封面故事: 纪念“太空竞赛”50周年“太空竞赛”今天是50周年。1957年10月4日(星期四),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世界为之震动。不管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是前苏联都没有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维持到今天,但前苏联的精神似乎在这一古老帝国核心地区

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洋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国部署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获得大量在医药、环保、工农业等方面有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南海深部计划:到“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绿洲

新华社“探索一号”5月21日,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一片片小蛇尾等随处可见。 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马冷泉”。连日

联合国正在起草历史性公约保护海洋

  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不受法律保护。图片来源:Getty 15世纪早期,葡萄牙水手到达了大西洋一片平静水域,这里覆盖着成片的黄棕色海藻。风平浪静,他们的船随着洋流随意漂荡。水手给这种海藻命名为马尾藻,这片水域后来被称为马尾藻海。 这片区域最初被认为是海洋中的沙漠,而现在人

科学观察显示墨西哥湾漏油区珊瑚生长健康

  尽管最初人们担心墨西哥湾石油泄露会造成深海物种大批死亡,但目前来看,距离BP公司漏油处北边20英里附近的海洋生物生长状况良好。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4月20日BP公司的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地区深海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深海地区似乎未受漏油影响,但是,科学家表示他们还

公海DNA便宜了谁 如何共享海洋生物遗传资源

  生物遗传资源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又一战略资源。占世界海洋面积2/3的公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寻找有价值基因的公司。  一家跨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拥有13000个海洋生物DNA序列的近一半专利。目前,这一数字正在推动联合国展开一项极具争议的谈判:如何公平地管理在公海上收集的基因的开发。这次谈

DNA专利还将存在一段时期 如何共享海洋生物遗传资源

 生物遗传资源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又一战略资源。占世界海洋面积2/3的公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寻找有价值基因的公司。一家跨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拥有13000个海洋生物DNA序列的近一半专利。目前,这一数字正在推动联合国展开一项极具争议的谈判:如何公平地管理在公海上收集的基因的开发。这

JEB:海豹血清或具有特殊的抗炎特性

  当哺乳动物海豹离开水面时,其肺部就会受到重创,当处于水中下沉时其肺部就会被挤压来保护动物,从而就会给肺部带来损伤,而当海豹返回到水面时,肺部的氧气和血液就会回流,此外,类似于肺部这种易于损伤的组织常常也会遭受炎症,而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机制来愈合这些损伤。图片来源:changehali via W

柱孔珊瑚:物种从深海向浅海迁徙的首个有力证据

来自大洋深处的入侵 人们通常认为,在海洋的进化战场上,大多数的变化都发生在浅层的海水中。在这里,食肉动物与被捕食者之间亘古不变的斗争不断催生着进攻与防御的新手段。而那些缺少“武器装备”的生物往往会到深层的海水中寻求庇护。在日前于波士顿市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一位生物学家首次提出了有力

Nature:解析腔棘鱼基因 一窥生物演变

  近日,生物学家表示,已解开“活化石”腔棘鱼的DNA谜团,这种鱼隐藏的古老身世,将有助科学家了解数亿年前生物如何从海洋前进陆地。生物学家分析腔棘鱼的基因组后发现30亿个DNA“码”,数量与人类相当。研究结果刊载于英国《自然》(Nature)期刊。   此一基因蓝图几亿年来出乎意料地改变甚少,显示

弥曼鱼再研究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之谜提供新证据

  5月19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晨晓弥曼鱼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为解开

科学家首次解析大白鲨转录组特征

  软骨鱼类(软骨鱼纲:鲨鱼、鳐鱼、鳐形目鱼和银鲛目鱼),具有至少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的化石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进化的显著例子。现代鲨鱼,是软骨鱼类的一组,具有多样的身体大小(例如,成年鲨鱼20-1200cm)、生理学特性(例如,外温性到区域内温性)、繁殖方式(例如,从卵生到胎生)和栖息地利用(

海洋所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深海研究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团队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了偕老同穴科舟体海绵属1新种——多棘舟体海绵Corbitella polyaca

DNA测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四)

1.1.3.2 模板制备程序完全的体外大规模模板制备工作是达成高通量、低价格测序技术的前提。已广泛使用的乳液PCR扩增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过,由于很难在热循环测序反应中保证乳液微滴的稳定性,因此最开始实验的模板扩增方法是恒温扩增法(isothermal)。乳液PCR不需要借助细菌的帮助就能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