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尼阿底遗址考古发现:人类首登青藏高原推至4万年前

11月30日报道,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这一学术成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该遗址海拔4600米,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学术界和大众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尼......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Archaeology2019

  近日,Archaeology公布其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完成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选。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人类右下颌骨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在那里

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

  3月20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召开为期三天的考古公众分享报告会,来自中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文物考古专家与本地学者齐聚一堂,就11个发言题目对西藏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藏尼阿木底的考古发掘,它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考古遗址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遗址发现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遗传贡献,是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此前,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鉴定其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陈发虎、张东菊组夏河人化石研究入选Science News十大新闻

  继荣登美国《考古学》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后,由由兰州大学双聘院士陈发虎领衔、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成员张东菊副教授共同通讯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与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选Science News杂志评选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闻(Top 10 stories),

中国科学家发现最古老茶叶及1800年前的“丝路分支”

  起源于中国的茶叶,今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非酒精型饮料之一。记者1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最新研究不仅找到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实物,还证实距今1800年前丝绸之路分支已穿越青藏高原。   该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

因冬虫夏草改变的命运

  因为它懂得合作与节制,这个物种才得以延续。如果有一天它消失殆尽,那么损失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类物种本身。  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菌的寄主——蝙蝠蛾幼虫  刚挖出土的冬虫夏草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现了目前国内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当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

科学家发现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报讯(记者张勇)日前,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同期在线发表了两篇论文。论文提出,云南昭通水塘坝发现的中猴化石是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这是云南省文物

教育部评选出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22届,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教育部科技委于2019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经过地方

为国、为民!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一览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保护、颌骨缺损功能重建……这些直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服务百姓美好生活的科技成果,斩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多项大奖。  自主创新 扎根青藏高原为国找铜矿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兰州大学发现青海湖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

  日前,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与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在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中发现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深度3.4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和炭屑,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浮选和环境样品。研究人员推测,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青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9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重大进展!揭示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y0198; doi:10.1126/science.aay5188  大脑特定区域中过度活

中国黄牛哪里来?有3个血统来源

  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朝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

中国黄牛哪里来?有3个血统来源

新华社西安6月26日电(记者陈晨、姜辰蓉)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记者26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热带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规模定居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Chen et al. Science, 2015;Li&nbs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基因让你征服高原 旱獭和古人类研究揭示遗传进化秘密

  寒冷的喜马拉雅山脉是“雪的故乡”,这里也是一种小小“雪猪”的家园。  这种名为喜马拉雅旱獭的动物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地区生存,是许多野生动物,如牦牛、藏羚羊和藏獒的“小”邻居。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稀缺的氧气、寒冷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得安第斯山脉生命罕至。那么古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高地生

中国南方发现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头骨

  10月27日,国际学术刊物《哺乳动物进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的题为《中国西南地区最晚中新世发现的最原始的中华乳齿象的头骨》的最新成果。这项成果有望揭示长期以来困扰古生物学界的中华乳齿象的起源和迁徙的谜团。该研究是由云南

《自然》特写:汶川地震暴露中外科学家的认知缺陷

  龙门山有着河谷切割出来的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坡,非常容易由地震引发巨大的滑坡。   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白鹿镇一学校的院子,造成这道高2米的混凝土隆起的断层,就是5·12大地震的元凶。     这些地壳上的裂纹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大家。中外科学家都曾将它们绘制在地图上,却没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王军:寻找远古植物世界的本真

     采访回来的途中,记者想,下次若再见面,一定要听王军唱歌。  王军不仅能唱得一嗓子民歌,且写文章时听邓丽君歌曲,鉴定化石时CD在播放京剧。他的生活听起来似乎有些“小资”,但他接受采访时干裂红肿的嘴唇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王军刚从条件恶劣的祁连山野